李丹
内容摘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我们要在培养阶段做好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学生情绪智商的评估,了解学生情绪的总体水平,对学生情绪管理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
关键词:学前专业 情绪智商评估 教育对策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我们要在培养阶段做好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学生情绪智商的评估,了解学生情绪的总体水平,对学生情绪管理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从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到山西省太原市一女童因不会算术题,被幼儿园教师狂扇七几十个耳光。透过这些事件,作为教育者我们发现:学校要加强学前专业的学生情绪掌控的训练,使他们日后从事幼教工作中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预防和避免发生情绪失控而导致的类似事件。而开展学前专业学生情绪智商评估是情绪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了解了学前专业学生情绪特点和趋势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提升管理与干预。
二.研究假设
学前专业的学前专业高职生整体情绪智商不同于学前专业的本科生的情绪智商风格有其自己的风格特点。
学前专业的学生情绪智商具有地区差异、学制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研究学前专业学生情绪智商在地区差异、学制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并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专业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名学前专业高职生”,回收问卷182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共175份。有效回收率:86%。其中,省内生源112人,省外生源63人;三年制学生98人,五年制学生77人;农村生源103人,城市生源72人,独生子女91人,非独生子女84人。
3.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采用EIS量表,情绪智力量表(EIS)是由Sutle等人开发的一份自我报告的问卷。基于Salovi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Sutute,1998;CialROCH,2000)。有33个项目的规模,可以用來评价人们的情绪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有四个维度和五个等级,其中5、28和33是反向得分。这个级别的高分者通常更积极、更冲动、更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感受、更好的恢复、更少的情绪障碍和抑郁、更有同情心和更能自我监控。
4.评分办法
情绪知觉评价:1、5、9、15、17、19、22、25、26、29、32、33
自我情绪管理(情绪调节)对自身情绪的调节:2、6、7、10、12、14、21、28
他人情绪管理(理解情绪)对其他情绪移情4、11:3、8、18、20、23、27、31
情绪运用(利用情绪促进思维)的情感运用:情商在3、8、18、23、27、31
73分以上较好,情商在50~72分之间一般,情商在50分以下较低。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情绪智商描述统计分析
学前专业高职生的情绪智商各因子得分高低依次为:理解情绪(2.5897)、情绪调节(2.3277)、情绪直觉(2.215)、情绪运用(1.7052)。呈明显的外控趋势。
2.学生总体差异分析
(1)学生情绪智商地区差异
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在情绪调节方面,情绪调节能力在地区差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0.01,并且省外值(2.6223±.82188)的均值高于省内值(2.1670±.65328)。
(2)学生情绪智商学制上的差异分析
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情绪调节和情绪运用在学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15),并且高中起点(2.6724±0.81779)的值高于初中起点(2.5126±0.62232)。
(3)学生情绪智商生源差异分析
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所有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学前专业高职生情绪智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在0.01的显著水平上,非独生子女(2.4541±0.58848)在情绪理解方面高于独生子女(2.2336±0.602)的值。
五.讨论
1.学前专业高职生情绪智商的总体情况
通过分析,学前专业高职生的情绪智商各因子得分高低依次为:理解情绪、情绪调节、情绪直觉、情绪运用。呈明显的外控趋势。其理解情绪值较高,情绪运用值比较低。这说明学前专业高职生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和发生原因,但是运用情绪促进思考的反思能力较低。这与国内的有关版本(学前专业高职生)研究相一致,与大学生版本略有不同,而与国外差距较大。
学前专业学前专业高职生对自身发展的了解日趋成熟,能够了解自我,并能够能够理解情绪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等,但是,由于反思能力差,导致运用情绪进行发丝的能力较低,明显低于大学生版本。这与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较差有关。
2.学前专业高职生情绪智商的人口变量学差异
对学前专业高职生所做的量表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学前专业高职生情绪智商在不同区域、不同学制、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而在不同生源方面不存在差异。
(1)学生情绪智商地区差异
在情绪调节方面在地区差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外省的均值高于东北三省;这可能与东北的地域差导致的人文环境有关,省内的风俗文化对比孕育了东北人情绪更加外显,和情绪发生时难以抑制的特点。
(2)学生情绪智商学制差异
情绪调节在学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三年制的学生平均值的值高于五年制的学生平均值,五年制的学生由于正处于十七、八岁的年纪,青春期刚刚过去,时由孩童转化为青年的过渡期,在情绪和情感上还有着青春期的影子,对于情绪发生时难以克制,不擅于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
情绪运用在学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高中起点的值高于初中起点,初中起点的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还不能在情绪的发生时利用情绪促进思考,反思问题的发生归因在哪里,即使反思,也会把原因归因与外部不可控因素,从而降低自身的压力,这虽然有利于学生降低自身过错而降低压力,但不利于学生产生合理的归因,促进心智发展。
(3)学生情绪智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绪理解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的值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参照和相互渗透式成长,她们对情绪对理解往往比较单一、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存在更多的自我中心,很难理解她人的处境与想法,同时也对情绪的发生更多地从自己地角度考虑。
六.教育對策
1.加强学前专业的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种种压力,难免会产生情绪,教会学生情绪的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学前专业的学生,未来他们面对的工作性质是高体力、高度责任心和高压的工作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尤其针对五年制的学前专业的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助于她们情绪智商的提升。当情绪产生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情绪的产生是自然现象,我们要教会学生体察情绪、学会负面的情绪及时的释放方法,如情绪转移法、情绪升华法和不正常认知理智疗法等等方法。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和孤儿院帮助弱势群体,照顾或帮助他人进行感恩教育等,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声乐、乐理老师等任课教师建议学生时常听轻音乐或者大自然音乐,放松压力。培养兴趣爱培养至少2项兴趣爱好等,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减少拖延。
3.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专项情绪管理干预
从习惯的养成、爱心培养、友情支撑等方面进行专项的情绪培养、管理干预,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合作,定期对学生的情绪管理智商与能力进行评估,对个别经过情绪提升管理提升后,评估指标依然不达标的学生进行谈话教育,建议其避免从事劳动强度大,压力大的幼儿园教师工作,而选择强度较低的早教机构或兴趣培养机构工作,从而避免压力过大而出现情绪失。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陶沙,刘霞,认知倾向在大学生压力与负性情绪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07—110增刊,19:65-67.
[3]王家鹤.情绪调节: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417-419.
[4]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
[6]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和抑郁[J].心理学报.1989,2:141-146.
[7]张厚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张学民,林崇德,申继亮,郭德俊.动机定向、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综述.教育科学研究,2007,3.
[9]Weiner B.An attributionalTheoryof Achievement Mofivation and Emo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192(4):170.
[10]Lazarus, tLS.& Folkman,S,Stress, Appraisalandcoping.New York:Springer, 1984.
[11]Bandura, A.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12]Simon, J.G, & Feathel, N.T.Causal attributions forsuccessand failure atuniversityexaminations.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3.64:45- 56.
(作者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