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东成,陈红伟,王圣杰,郭小川
(航空总医院脑脊液神经外科,北京 100012)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结核分枝杆菌导致脑、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是严重的肺外结核病[1-2],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也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致残、致死率高达50%[3]。单纯内科抗结核、糖皮质激素治疗难以解决因TBM导致的严重高颅内压或脑积水, 而早期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出现腹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分流失败等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某院收治的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的病历资料,均采取先行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抗结核治疗后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方案,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资料 某院2013—2017年收治的15例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诊断标准[4]符合TBM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重症TBM:(1)有明显意识障碍;(2)持续高热,反复惊厥;(3)顽固性颅高压;(4)脑膜脑炎型TBM、脊髓型TBM;(5)TBM合并急性血行播散型结核。
1.3 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 手术指征:(1)符合TBM诊断标准;(2)经规范治疗后脑积水无缓解;(3)脑室仍呈扩张状态和/或颅内压渐进性增高。手术方法:在全麻下行改良式脑室引流术,全麻插管后,仰卧位,头部偏右(左)侧倾斜,前(后)角、耳廓后、锁骨上窝、脐旁做标记线。皮肤消毒后,分流系统经过路径全程贴膜,使皮肤与术野隔离。采用美国Codman脑脊液分流管及套件,脑室端:在左侧(或右侧)脑室前角(或后角)穿刺,分流管脑室段穿刺成功后连接直线型连接器,腹腔端:由头端向腹腔方向穿出,腹腔段前端分流管与直线型连接器连通,后端分流管不置入腹腔而从腹部皮下切口出(右下腹或左下腹),并接体外无菌引流袋。通过引流袋与脑室间的相对高度(引流袋的最高点高于患者头部5~15 cm)控制引流量,并使用引流袋自带的流量控制器来控制脑脊液流速,使脑脊液流速为10 mL/h左右(5~15 mL/h),根据病情可24 h引流,到后期病情稳定,颅内压有所降低时也可每日引流8~12 h。当连续3次不同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微生物等检查完全正常后,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继续积极抗结核治疗。1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标准口服抗结核用药方案HRZE(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1.4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体温、临床症状体征、脑室大小、脑脊液引流情况及性状,监测脑脊液微生物学及常规生化等。以治疗前、后(出院时)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GOS预后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在出院时评价GOS分级,4~5分为恢复良好,≤3分为恢复较差。
1.5 病例随访 随访方式采用门诊与电话、微信相结合,以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头部CT或MRI等作为随访内容。
2.1 基本资料 2013—2017年共收治15例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19~64岁。均曾于外院(结核专科医院)明确诊断TBM并抗结核治疗有效,但给予常规脱水、脑脊液置换、脑脊液分流术等对症治疗后脑室扩张无缓解且颅内压渐进性增高。外院病程2~84个月,既往手术史:腰穿9例,腰大池持续引流(LD)5例,脑室外引流(EVD)5例,Ommaya囊置入1例,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TV)2例,脑脊液分流及修正5例。本次入院均符合重症TBM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表现,行头颅 CT 检查证实为中重度脑积水(按 Huckman 分级),且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GCS评分:13~14分8例,9~12分3例,3~8分4例。其中4例确诊为肺结核,1例为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例为肺结核合并小脑结核球,1例20年前曾患TBM,1例10年前曾患TBM,7例无明确原发结核病灶。见表1。
表1 15例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2.2 治疗效果 治疗后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见表2。1例引流156 d后,夹闭脑室外引流管1周查头颅CT脑室无扩张,且无脑积水症状,拔除脑室外引流管,余14例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GOS分级,恢复良好(4~5分)13例(86.7%),恢复较差(3分)2例(入院时GOS评分即为3分,1例考虑合并结核性脑炎,1例为小脑结核球并多发脑梗死)。TBM并脑积水手术前后比较见图1。
表2 TBM并脑积水患者治疗前后Evan’s指数及GCS评分比较
A:脑室明显扩张并脑膜强化;B:术后脑积水消失。
2.3 引流时间及并发症 15例患者引流时间59~335 d,平均173.3 d。引流期间无颅内感染及分流管堵塞并发症。
2.4 随访 出院随访2~5年,平均4.5年,14例患者状态稳定,恢复良好,1例出院3个月后出现脑室扩张,术中探查发现分流管脑室段置于透明隔间隙,给予透明隔造瘘,并再次分流后治愈,余无分流并发症。
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发病率居高负担国家的第3位[5]。TBM是继发于肺等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或直接侵入颅内而发病,是神经外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对神经系统长期损伤率为15.4%~60.6%,病死率为9.8%~33.3%[6]。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7-8]。本组患者合并肺结核4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例,肺结核合并小脑结核球1例,颅外结核发生率为40.00%,低于王宇等[9]研究报道,分析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有关。
对于TBM合并难治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文献[10]报道,抗结核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仅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但对长期卧床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没有改善。有学者认为腰穿、脑室外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最有效的方法[11]。也有学者认为过早进行分流,可能导致腹部并发症或者结核病灶播散性腹腔转移[12]。且临床中反复腰穿注射药物操作繁琐,易导致颅内感染发生,对于高颅压患者可能诱发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而传统脑室外引流术,其引流管只能留置7~10 d,且暴露于体外,易并发颅内感染[12-13],反复操作同样会增加患者痛苦及花费,甚至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因此,寻找一种能早期解决顽固性颅高压及脑积水,缓解由此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且操作简单,不易感染,家属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尤为关键。
改良式脑室外引流术,即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段外置引流术,研究[14-15]认为其在治疗化脓性脑室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对TBM合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来说,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此种术式采用特制的分流装置将脑室引流管经皮下隧道从腹部引出,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期内不宜进行分流的脑积水患者。最新研究[16]表明,脑室引流管皮下潜行超过5 cm能显著降低感染率,且潜行距离越长感染率越低。本研究采用改良式脑室外引流术治疗TBM并脑积水,15例患者治疗后Evan’s指数、GC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按出院GOS分级,恢复良好13例,占86.7%。分析其预后良好原因可能是由于改良式脑室外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1)早期行脑脊液引流缓解了急性颅内高压及脑积水,脑室形态和脑组织复位,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损伤;(2)避免反复腰穿、脑室钻孔等痛苦,减轻医疗经济负担,家属易于接受且降低了颅内再出血风险;(3)便于定期留取脑脊液标本检查,及时发现并预防颅内感染;(4)分流管自骨孔皮下潜行至腹部,未直接进入腹腔,避免转移性结核性腹膜炎和其他腹部并发症的发生。
TBM患者会产生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炎症因子、干酪样坏死物质,黏附于脑室壁,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故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很容易导致分流管堵塞或腹部炎性包裹。研究[11]认为,TBM并脑积水患者经长期脑脊液引流后,部分可免于行分流术,且最终分流并发症明显减少。本研究入组患者均为TBM并脑积水,且外院多次腰穿、EVD、Ommaya囊置入术、ETV、脑脊液分流术等单种或多种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外院平均病程为14.1个月,最长为84个月,属于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本研究中,引流时间59~335 d,平均173.3 d,引流期间无颅内感染及分流管堵塞情况。提示改良式脑室外引流管长期留置不会增加感染风险,分析原因可能为:(1)采用分流管进行脑脊液长程引流,潜行路程足够长,细菌逆行感染概率降低;(2)每周监测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微生物情况,及时发现颅内感染;(3)严格无菌操作。改良式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正规抗结核治疗结合脑脊液长程引流,降低脑脊液纤维蛋白,减少结核分枝杆菌及其毒素含量,改善脑脊液循环,从而降低分流术后并发症。本研究中1例引流156 d后,夹闭脑室外引流管1周查头颅CT脑室无扩张,且无脑积水症状,拔除脑室外引流管,余14例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2~5年,平均4.5年,仅1例因分流管置入透明隔间隙导致脑室再次扩张,经透明隔造瘘及再分流后治愈,余未发生分流管相关并发症,远低于分流术后5年累积并发症的发生率(32%)[17]。
改良脑室外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不易感染、便于留取标本、避免反复腰穿或脑室穿刺增加痛苦及出血风险等优点,显著提高最终分流成功率。部分患者可能摆脱终身带管,尤其适用于重症TBM并难治性脑积水经反复治疗失败的患者,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的方法。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样本量较小,无对照组分析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