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文
摘要: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主要途径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理智;精选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正向激励;通过语文摘抄和写作等畅通学生的表达渠道,帮助学生表达内心;重视教师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3-0071-02
一、语文课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人格的完善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人”的内涵必然包含了心理健康方面。我们从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也能感受到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的重视。语文课程可以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和积极的人生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语文学科与心理学科学科属性不同,有各自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目标,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结合,而应长期的、温和地“渗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其超学科、跨学科的共同价值目标。语文学科广博浩瀚,既具有综合性也具有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时,不妨从多个角度入手,尝试追求渗透效果的最大化。
(一)在教材中挖掘真善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建议甚至是标准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高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既具有典范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宝库”。教师应积极在教材中挖掘“真善美”,利用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从修辞到为人,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用事实指出怜悯心作为一种美德,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歌德的诗《迷娘》(之一)则运用诸多意象构建起一个优美的境界,令人神往……这些教材内容都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它们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找准知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融合点,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精选课外阅读内容,结合摘抄正向激励
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也是心理塑造的过程。依据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说到底是人和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应首先在认识上加强对课外阅读环节的重视,结合教材精心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中浸润心灵。例如,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选择史铁生《命若琴弦》,让学生理解,即使一个人身体不完整,生命充满苦难,也可以有深邃的思想,可以追求人生的快乐。再如学习《老王》时,可以选择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聆听一位老者对于命运、生死、鬼神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感受智者与仁者的光芒。此外,还可以在讲授唐诗宋词时选择《唐诗鉴赏辞典》《人间词话》等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古人的山水之爱、家国情怀等,达到化育心灵的效果。
同时,很多名家名篇往往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句,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适当摘抄,并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优秀摘抄展示等,让学生在摘抄中进一步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魅力,从而获得正向感染与激励。
(三)通过演讲、写作等语文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内心
在语文教学中,演讲和写作是教师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有力抓手。高中生学习压力巨大,同时还可能面临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内心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疏导与疏通,甚至没有渠道倾诉,久而久之就容易有焦虑、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口头演讲还是书面写作,都是学生表达内心、吐露心声的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引导,促其流畅表达。例如,对于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们先拟定一些感兴趣或者感到困惑的话题,教师筛选后定为演讲主题,学生可以“同题异构”,发表看法,表达思考与感受,作为听众的师生也可以给演讲者鼓励或提出建议。就作文而言,其私密性有时要高于演讲,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这一表达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其隐私,并及时写评语或当面沟通以进行心理疏导,真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
(四)借助教师评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学生如何认识成败的原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依据韦纳的情绪和动机归因理论,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成败的归因和对自我的认知。因此,教师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首先从观念上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从教学方法上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而不能只是简单片面地给出结果性评价。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并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为他们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关怀,又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成长的轨迹。此外,除了语言评价,教师还要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评价效果,例如眼神、动作等,在学生徘徊、踌躇时给予其一个或期待或鼓励的眼神,在学生紧张焦虑时拍拍他们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与被肯定,从而提振自尊心与自信心。
综上,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精选课外阅读内容、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畅通表达渠道、重视教师的语言与非言语评价等,都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策略,需要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和实践。道虽远,行者常至;事虽难,为者常成。
参考文献
[1] 代小军.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8):260-261.
[2] 韩成勇.心理学在高中语文作文课上的点滴渗透[J],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77.
[3] 陈永娜.高中語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D].烟台:鲁东大学,2013.
[4] 李小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 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
[6] 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沈曙虹,李建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刘 芳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