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具有纯真质朴、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生命是无限美好的,生命的价值更是无限的。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又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负面社会事件的危害。本文分析了感悟阅读领域的生命教育策略,以活动为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德育教育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安全教育,让生命之花美丽地绽放。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教育;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0-0083-02
引 言
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应是一种校园文化,体现了一种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1]。学校必须将生命教育融入阅读文化、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课程中,提高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自律意识。
一、感悟阅读领域的生命教育
(一)阅读文化中的生命教育
教师应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走进阅读领域,面向广阔的宇宙和浩瀚的天地,认识社会生活中奇妙的生命现象。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但部分教师对“阅读中的生命教育”这一内涵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在阅读活动中导入人文知识、哲学概念就是对人文教育最好的反馈。诚然,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培养个体的生命意识,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阅读活动中,其更愿意阅读趣味性强、描述手法生动的故事。对教师提出的哲學、道德等概念,小学生很难进行深入解读,自然也无法理解材料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尝试导入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以小学生的情感特点为第一观察对象,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首选读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鲁滨孙漂流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只要是健康的读物,学生都可以广泛阅读。
(二)生命的美好与文学素养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带动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教师应和学生一起阅读文学书刊,一起讨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应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快乐阅读的状态,在弥漫着墨香的校园中,引领学生神游于书海之中,驰骋在广阔天地之间。小学生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在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交流欲望与表达欲望,并主动对故事情节、文章核心思想进行概括。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读书交流会,为学生表达情感、应用知识营造相应的环境,使其能够利用文化知识对生命教育活动做出回应,进而加深其对生命教育活动的理解。
二、以活动为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面向生活事例,触动学生情感
学校可定期组织法制知识讲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励志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确保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观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并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客观分析安全事故,触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
(二)构建面向生活的课堂,提高小学生命价值教育的针对性
例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使其积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包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比如,教师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了解健康的生命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选取的珍视生命的素材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秉持快乐学习的育人理念,实施生命价值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走向生命教育的领域。
(三)关注热点事件的生命教育
教师可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重大事件,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事件,如触目惊心的矿难事件、食品安全相关事件等,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使其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发挥品德教育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命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使教师深入学生心灵,激励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在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安排,联系学生生活,基于教学内容,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感受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不同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当前的教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对文章作者的深入探究、对知识发展的解读等,使学生主动加工文化知识,将文化智慧与人文智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感受知识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与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讲述生活故事、观看电视纪录片及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让小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社会现状。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资料,充分认识那些描述社会道德现象的文字,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严肃性及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被深深震撼。教师可在班级内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学生的积累量确定活动形式。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法律知识,教师可开展有关法律知识的问答活动;如果学生的整体知识积累水平较低,教师可给出法制案例,要求学生指出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法律视为社会发展的行为准则,并了解法律约束个体行为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将逐渐形成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识。
(三)开展珍爱生命的人文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生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设施设备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优化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
针对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教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构思设计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设备,巧妙设置教学悬念,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生命意义的信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感受生命的可贵,达到理解生命的境界。
四、加强安全教育,让生命之花美丽地绽放
(一)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教师只有时时、处处把学生的人身安全刻在心中,落实到每个细小的行动中,才能确保学生平安、幸福地成长。教师必须听从学校的整体安排,全程跟踪学生的活动过程,随时注意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排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安全防范
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安全教育。比如,学生行走、骑车,必须自觉靠右边,禁止两人骑车并行等;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时刻牢记心间,计算机、饮水机等电器使用完毕应及时关闭电源。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指出生活及学习中经常出现或曾经出现过的危险行为,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防范意识。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良好素质。为体现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应尝试将生命教育活动与安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與宝贵,使其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
(三)树立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观念
教师应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感情,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信任教师,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也会更好地接受生命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结 语
总而言之,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保活力,如果没有安全措施作为保障,生命的花朵也会黯然失色。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赵文平.生成性课程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冯胜平(1972.10—),女,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