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任务的不断推进及时代理念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体系中。客观来说,在当前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逐渐成为每位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家国情怀不仅包括国,也包括家,家国情怀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地方文史资源;家国情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0-0079-02
引 言
在不同时期,家国情怀有着不同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家国情怀。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表现;研究科学,壮大祖国也是爱国表现。虽然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家国情怀大相径庭,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仍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梦。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学生需要先爱自己,爱家庭,然后爱学校,爱故乡,最后才可以过渡到爱社会,爱祖国。”这一过程十分漫长,且具有一定的困难[1]。因此,教师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这一任务,使小学生能够从小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及熏陶,使其逐渐完善自身家国情怀认知体系。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而这三种观念与爱国情感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使学生逐渐产生爱国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念。
二、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搜集整理素材,初步感知家国情怀
地方文史资源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性及特色性。文史资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及时空性。在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引导小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地方文史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发展历史,进而初步形成家国情怀[2]。
例如,在讲解“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收集一些当地的历史遗址图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并利用这些图片中的建筑,为学生介绍不同的图形。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既能系统地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及图形的特点,又能感受先人的智慧,形成家国情怀。
除此之外,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在争取家长配合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史博物馆或资料馆,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史氛围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学习感受,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地方文史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及多元性。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地方文史素材,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收集的素材,都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藏,但这些宝藏与书中的文字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亲自收集资料,能够感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在多样化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更丰富的文史资料,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地方文史,而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有效动力。
(二)探究教学课堂,深入体会家国情怀
在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全面的教学准备及教学设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史知识,在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提升其数学学科素养。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进步、引导学生学习的源泉。”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学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会爱上学习。家国情怀教育不只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还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及灵魂的共鸣。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家国情怀,在头脑中形成家国情怀的意识,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也会随之增强[3]。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完“观察物体”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地方性的历史遗迹,通过观察的方式将其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如绘制手抄报并进行介绍。又如,在讲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地方文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多样化的课堂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地方文史资源的渗透下,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地方文史的魅力,加深自己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逐渐形成家国情怀。
其次,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小学生的年龄较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若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很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主动为学生收集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地方文史资源,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抓住学习的线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合作。总体来说,每个地方的文史资源都比较丰富。教师在选择素材时,需要选择一些针对性及经典性较强的内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问题。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和谐、友好地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然后自发性地选择一段地方文史资源,找出其中的数学知识,并以统计表和条形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借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地方历史的同时,强化家国情怀。
(三)课后展示评价,理解家国情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适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后,学生会提升自身的思维认知水平。客观来说,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系统地完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利用地方文史資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应重点关注这一环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渐形成家国情怀。
首先,教师应遵循过程结果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评价中,教师通常会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价[4]。但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较强的片面性。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不能全部展现在学习结果中,也会展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地方文史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学生给出的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方向是否正确,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系统化的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过程的重要性,意识到无论数学学习还是家国情怀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其次,教师应注意情感方面的评价。家国情怀教育,不单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工作,也是一种基于情感形成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情感体验方面。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发展,更要看重学生是否在情感方面有所收获。比如,教师在利用有关抗日战争的地方文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时,需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数学概念,也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有所触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为国捐献身躯的先烈产生敬仰之情,让家国情怀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最后,教师需要落实真实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也会有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公平、公正、客观、一视同仁地对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客观地意识到自己的实际状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从而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形成家国情怀。
结 语
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十分重要。一方面,家国情怀教育是我国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文史资源的价值,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将其全方位渗透到课堂中,进行系统性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张丁丁.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以黄陂乡土资源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杜子琪.小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研究:以长沙地方史资源利用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闫紫涵.乡土史资源与小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以温州地区为例[D].温州:温州大学,2019.
杜颖.基于地方史资源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以盐城地方史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徐建(1971.3—),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