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科教学实现“五育融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生物教学的案例,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生物教学;五育融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2-0077-02
引 言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给全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育人质量提升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其中,“五育融合”无疑是基础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特别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索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融合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场所,生物教师应在课堂实践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立成栋梁之材之志,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辯证方法。
例如,在“植物体内物质运输”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完成植物茎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挖草根、吃树皮并取得胜利的画面,之后布置学习任务:红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为什么靠吃树皮也能生存下来?树皮由几部分构成?树皮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能满足人们对有机物的需求?能不能吃树干中的木质部分得以生存?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教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思想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布置了课外学习任务:本土资源中,有哪些植物的树皮可被人食用?带着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学生走出教室,查阅资料,询访本土资源,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黎平县,通过对当地老人的访谈得知,当年红军战士经过黎平时,由于缺少粮草,他们只能以野菜、草根、树皮为食,并把那些能吃的野菜、草根、树皮介绍给当地的侗族人民,而侗族人民也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在黎平县侗族老人的带领下,学生找到当年红军吃过树皮的一种本土木本植物——亮叶桦。学生也尝试着吃了一下这种树皮,纷纷感慨:依靠吃草根、树皮来维持生命活动,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他们更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带着吃树皮的感悟,再通过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了黎平会议在长征这一革命历程中的重要意义。这一教学活动的完成既使学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红色教育,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二、融合智育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智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生物教学就是依托教材的知识框架“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审美能力[1]。
例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了科学家一系列的经典实验:从19世纪末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再到20世纪初鲍森·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知道了植物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某种化学物质传递给下部,使胚芽鞘的下部生长,但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后来人们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直到1931年才分离出生长素。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生长素的概念;在此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进一步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实验的原则客观、科学地评价温特经典实验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对温特的实验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评价。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针对本章节所学的知识,教师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动手完成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所获得的材料,完成了种子萌发过程的向光性实验,利用植物向光性原理对绿色盆景进行简单的改造,很好地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生长素的发现历程长达四十年的时间这一事实,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科学的道路不平坦,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意志与情感。
三、融合体健教育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体健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结构、简单的生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体健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反应能力及应变能力,也能使学校体育功能最大化地向社会延伸[2]。
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中,在完成神经系统的教学后,教师通过对反射、反射弧等概念知识的总结与复习,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员出发反应时间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快速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吸烟、喝酒对反应能力是否真的具有“致钝”作用?青少年时期该不该吸烟、喝酒?问题的提出与探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吸烟、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明白了加强锻炼才是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又如,在“免疫调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两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获得性免疫缺陷症”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HIV病毒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伤害)有哪些?通过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体育锻炼对人体主动免疫有哪些积极作用?对于自愈性的传染病,人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提高自身的主动免疫能力?根据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如何积极有效地面对流行性感冒?积极的问题探讨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融合美育教育
生物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先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构建,如此才能在自己的生物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生物教学艺术的形式美和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例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學具体案例,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了生物杂交过程中的性状分离现象、杂种优势等,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科学的科学美。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牡丹的品种有多少种?多种艳丽的花色是如何形成的?牡丹和芍药能杂交吗?桃和李能杂交吗?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在解决了教材介绍的杂交中常用的正交、反交、回交的基础知识后,还提出了“复交”这个名词的知识与大家分享,并归纳出:牡丹之所以如此艳丽,正是杂交实验的结果,亲缘关系很近的品种能杂交,亲缘关系远的不同品种是不能杂交的。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教育,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其他章节知识的教学中,除了借助图片、书籍、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生物之美。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本土侗族大歌之《蝉歌》,让学生感悟人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压花艺术引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情况下合理地利用植物叶形、花色去进行艺术再创造;通过调查本地少数民族同胞食用的野生植物,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利用生物资源创造美,从而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融合劳育教育
缺乏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目前,很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大多与其他教育分割开来,其实,劳动教育往往直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和教育之中。比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容教学中,遗传规律的发现及应用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教师通常是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其实不然,这节课也可以用于劳育教育。教师应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有别于工厂、田间或家庭中的体力劳动,并以此磨砺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操作验证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就是一种简单的劳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除了常规的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验内容,如“种群与群落”的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对校园花圃里的杂草进行除草、修剪等生物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校园绿植进行修剪,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智育发展。这些劳动实践既能让学生创造美、感受美,又能增强学生的体魄。
结 语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来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融合“五育”教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在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也可以在各章节知识的教学中融合。在生物教学中融合“五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育人路径与手段,也是一种育人的思维与理念;它是在融合理念的基础上,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重建。
[参考文献]
邹礼枞.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教书育人,2015(31):45.
王树强.探究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88.
作者简介:吴巍(1962.11—),男,贵州凯里人,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