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法治社会,了解及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每位学生都应当做到的,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624X(2021)14-0028-02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初中法治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以提高学生的法律修养。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几点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教学问题:第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法治知识,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忽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不高[1]。第二,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懂得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教学中忽略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知识讲解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
(二)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统一的,且教材内容多以法律法规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生活化教学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材内容枯燥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3]。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让学生在全面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挖掘教材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如刑法、宪法、教育法等内容,也有一些针对性的案例,对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法律知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法律主题活动[4]。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将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教育相结合,以便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使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养。
例如,在教学“维护受教育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如“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果自己是小梅应该怎么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此外,针对“隐私权”的相关案例,如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或偷翻孩子的手机信息等。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父母,另一组代表孩子,然后让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辩论,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隐私权的认识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当然,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辩论,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知识等。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时,要充分利用教学优势,不断挖掘教材案例中的法律知识,并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进而在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法律素养。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性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具体、生动,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5]。
例如,在教学“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先挑选几名学生表演反映校园暴力的情景剧,之后让学生讨论,当自己目击校园暴力时,是选择离开、和施暴者理论,还是找帮手,或者还有其他方法。学生经过讨论会说出多种选择,如求助救援法、寻机抽身法等。教师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了解与运用,进而促进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提升。
(三)组织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理,教师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6]。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时,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法治教育活动,使他们主动接受法律教育,如参加法律讲座、参与模拟法庭或观看法制节目等。总之,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应借助多方资源,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此外,为了加强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格外留意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并将其记录下来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教学案例。这样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后,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实现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7]。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开展法律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除要将法律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外,还要多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8]。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法制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以引起學生对生活中法治事件的关注,并从中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让学生对视频中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法律教育主题举办相关的竞赛,如知识竞赛、黑板报竞赛或情景剧竞赛等。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既是《课程标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通过挖掘教材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江建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分析[J].新课程(中),2018(11):295.
王爱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分析[J].新课程(中),2018(10):242.
郭新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小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79-80.
高天珍.发挥“互联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势[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7):32-33.
王永彦.新课改环境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9):141.
刘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学生法治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8):5-7.
曹旭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关键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5):62-63.
邹平安.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法律素养[J].语文课内外,2019(01):232.
作者简介:周萍(1981.7—),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获“泰州港核心港区优秀教师”“泰州港核心港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高港区支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