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园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越来越引起家长和教育部门的重视。而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上,各方达成的共识是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目前,寓教于乐、充满“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非常受幼儿的欢迎。本文在肯定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立足“游戏精神”,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4-0014-02
引 言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课程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选择在课程中融入“游戏精神”。首先,这样的教学课程建设能够发散幼儿的思维,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其次,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领导力和沟通意识;最后,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力和求知欲望。因此,从幼儿的人格健全和长足发展考虑,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一系列阻碍,如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家长对课程游戏化存在误解,导致幼儿园和家长在课程游戏化上不能达成一致;幼儿园在建园时对游戏空间的规划考虑不足,没有合适的场地开展游戏化课程;课程游戏化这一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在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上存在劣势。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阻碍
(一)家校沟通不畅,家长对课程游戏化产生误解
虽然目前很多年轻家长认可游戏能为幼儿带来益处,但是由于家长工作太忙,很多幼儿由爷爷、奶奶等长辈代为照顾[1]。老一辈家长对课程游戏化的认知普遍存有偏见,幼儿园偏向年轻化的电子信息沟通方式也让这些老年人家长感到麻烦,更有甚者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布置的课程任务采取消极态度。另外,一些老年人对游戏化的认知停留在娱乐层面,不能理解游戏化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对学校课程游戏化产生质疑。家校沟通不畅极易激化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导致幼儿园游戏化进程难以推进。
(二)建园时对游戏空间的规划考虑不足,没有合适的场地开展课程
一开始,幼儿园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在上班期间看护幼儿[2]。近几年,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幼儿园在建园时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把游戏空间看作主要的建设空间,这就导致很多游戏化的幼儿教学内容,尤其是很多需要在室外开展的课程活动,因为缺乏合适场地而被搁浅。而这一问题单凭幼儿园自身的努力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决。
(三)课程游戏化建设尚未形成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验匮乏
立足现实,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只是初具雏形,教师队伍的培养是现阶段幼儿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3]。在课程设置中,相较于早年间的“填鸭式”教学,当前的幼儿课程教学在形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4]。但是,就目前来看,其离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幼儿园教育学科仍在建设过程中,“游戏精神”的引入也是幼儿教育的新概念,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欠缺相关教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考虑欠佳,导致游戏化教学浮于表面,可玩性不强,幼儿兴致不高;一些教师在备课时缺乏闭环思维,游戏不能很好地衔接教育核心内容,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持
(一)幼儿园鼓励课程游戏化进程,加大对教学体系的完善
幼儿园应该做“游戏精神”与课程融合的“领头羊”,不仅仅是因为自上而下的改革更容易得到更好的效果,更是因为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立足大局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部署。因此,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幼儿园的鼓励和支持。而反映在实际操作层面,幼儿园主要可以从培养教师团队和改善校园硬件条件这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新,采取公开课评选的模式,组织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游戏化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幼儿园中班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分享假期的某一天,借此监督和验收幼儿的个人习惯培养成果。这一课程任务的验收需要家长通过影像或视频的方式在班级群里分享孩子完成的成果。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初衷很好,但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整体性的活动设置考虑,就很容易使活动变成一场大型的摆拍和家长之间暗自较劲的竞争。要避免这种无用的活动结果产生,教师就要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专业能力,对教学活动设置进行判断和筛选。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任务时,可以先以教师团队为模拟对象,考量这一任务的娱乐性和成效,如果可行,再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清楚需要家长配合的具体方面,再由幼儿带任务回家,完成任务并进行反馈。这样,在规范幼儿园和家庭两大变量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在必要情况下,幼儿园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保证幼儿园硬件设施满足游戏化课程设置的需要。例如,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幼儿园和小学课程之间的启蒙和衔接。在体育课的衔接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踢球、打篮球、跳远等体育活动让幼儿对体育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但是,部分幼儿园在建园时就存在园区规划问题,没有足够的场地供幼儿完成相关的体育活动。对此,幼儿园就要根据自身的财政情况,对园区进行扩大,进行相关场地的建设,为游戏化课程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家长支持配合游戏化课程的课后巩固
让游戏化课程对幼儿产生实际效果,不仅需要幼儿园的培养,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家长一方面要认同这一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应在家庭教育中延续这种游戏化课程,巩固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求知意识。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成长。
例如,在培养中班幼儿的动手能力的课程中,教师给幼儿布置课程任务,要求幼儿在家收集废旧报纸、布料、矿泉水瓶,并将其带到幼儿园来。考虑到幼儿还小,这一任务需要家长的配合,而上了年纪的家长不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一任务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只觉得收集废品这一行为浪费时间,甚至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利于给幼儿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要求家长无条件配合,势必会激发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做好沟通,使家长理解幼儿园治学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一教学任务背后的底层逻辑,让家长从被动的配合模式转化为主动的支持模式。
首先,让家长配合的第一步需要幼儿园做出努力,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和微信群宣讲等形式给家长提供育儿经验和建议;也可以不断地向家长讲述每次教学游戏背后的目的,给家长提供了解“游戏精神”的途径和平台;还可以通过幼儿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入园“上课”,让家长切实体会课程游戏化的独特之处。其次,幼儿家长也要认可和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帮助幼儿完成教师布置的游戏任务。例如,对于一些由老人带幼儿的家庭来说,幼儿父母有责任帮助上年纪的家长适应微信群、家校通等现代化家校沟通形式,从而更好地与幼儿园建立联系。幼儿父母也要在工作之余关心幼儿的成长。幼儿园不是幼儿教育的终点,家长也要担负起对幼儿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要贯彻“游戏精神”,帮助幼儿轻松求知。
(三)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真正灵活运用“游戏精神”
课程游戏化的真正践行者实际上是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游戏精神”在课程中是否能够有效贯彻,关键还在于教师。由于这一理念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案可以参考,所以,教师要不断通过实践反馈来调整、完善并形成自己关于课程游戲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理论和立足实践两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需要大量的理论输入。“游戏精神”是一种对幼儿天性的引导和鼓励,是为了让幼儿在幼儿园真正实现健康生活和快乐成长。教师要想灵活运用“游戏精神”,就要对“游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实行、怎么实行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看论文、听讲座和参加研讨会的形式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通过实践巩固理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师最终还要回归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游戏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建议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并通过记录幼儿的反馈来评估这一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进而将调整后的教学方式投入实践中,直到形成自身的教学体系。
结 语
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和个人知识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很多词汇被重新定义。在过去,玩游戏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而现如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游戏,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游戏所需要的创造力、团队意识,以及这一形式能够给教育带来的意义。虽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建设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教育成果。因此,就目前来看,“游戏精神”在幼儿课程中的建设值得每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张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例谈[J].基础教育研究,2019,508(06):86-88.
金芊吟.着眼于兴趣,渗透于过程: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条件[J].华夏教师,2019,132(12):13-14.
谢梦怡,张新立.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教学问题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09):41-46.
徐蓉娴.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措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幼儿版),2019(23):1-2.
作者简介:周静(1985.12—),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二级职称,年级组长,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