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命题角度 习应对策略

2021-08-26 22:48房雪容
求知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线上教学

摘 要:在高三语文备考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字资源,有效开展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线上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分析高考真题的命题角度,直观、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快速读文和读题的策略与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语文关键能力之“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命题特点;文本阅读;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8-0072-03

引 言

在高三复习备考中,教师需紧跟高考改革方向,掌握命题规律,有效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倪文尖、张开指出:“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是语文高考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与决定要素,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认知监测,基于阅读目的或阅读要求,依据文本特征信息,能够准确、灵活地调动阅读策略与技能。”[1]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考查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之“信息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题型。教师如何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效指导学生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传统的课堂讲解,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传授,学生即使全神贯注,也只能亦步亦趋,并不能窥得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全过程,更无法直观地感受阅读策略与技能在具体的文本中如何操作与实践。如何才能将略显抽象的阅读策略与技能通过更为形象、易被接受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呢?

笔者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调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教研的过程中发现,利用线上教学便于快速展示文本比对的优势,落实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策略与技能的掌握。与此同时,笔者结合对近5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特点的研究,从命题角度进行分析,讲解文本的摘编特点及选项的表述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有效的解题策略。

将信息技术与高考备考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落实“信息性阅读能力”,是本次线上教学的教学目标。以下即为线上教学案例实录。

一、课堂导入

作为全国卷语文考试的经典第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不少学生在复习备考中“难过”的一关,甚至有学生戏称这三小题为“夺命九分”。

究竟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在何处?笔者通过研究近年高考真题的变化及对学情的跟进,归纳出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文本阅读难度较大。该题所选文本通常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等论述类文本,题材广泛,涉及经济、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专业性、逻辑性较强。比如,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铁凝),涉及文艺创作的理论与本质;《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叶嘉莹),论述杜甫七律创作中体现的健全才性;《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李荣启),论述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下面临的困境与保护、传承的方法。这些文本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学生的知识经验范畴,但是与学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针对考试而言,便于实现考查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与素养的目标;但对于学生而言,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是题型把握不到位。不少学生对三道选择题的设题角度和考查内容并不清楚,只是机械地复习“十大常见设误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倒置等),进行简单的文字比对,结果常常会陷入“原文没有即为错”这样的解题误区中,导致丢分。

针对以上两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命题经验,尝试从论述文的命题角度,分析论述文的命题特点,并提出应对策略,以供学生复习备考。

二、教学过程

(一)从命题角度看论述类文本

在命制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命题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文本。正如前面所说,从内容来看,高考论述类文本通常选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耳闻,但涉猎不深的话题,且紧贴时代,涉及学术前沿及社会关注热点。

从文本摘编的特点来看,为了凸显论述类文本的特点,保证文本说理性强、论证过程清晰、论证结构立体、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紧密,命题人往往会对原文进行大幅度的删减,从而保证论点的鲜明性和论证的完整性,突出“论”的部分,减少非必要的“述”的部分。例如,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原文将近3000字,摘编后为1239字。

经过摘编的文本,能够保证文章中心突出,选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段落功能明确,每个段落的分论点突出,文章层次(即论证结构)清晰;逻辑关系紧密,无论是段落之间,还是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都有着严谨、明确的逻辑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针对这种特点突出、考查方式明确的文本,是否有可以明显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呢?

(二)解题策略一:有效速读

近年来,全国卷阅读题的文字量在不断增加,原本选做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变成了必做题,且实用类文本阅读还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含图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对阅读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反思的是,少有学生会主动关注自己的阅读效率。笔者在跟踪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都是在以日常一贯的阅读习惯来处理不同的考试文本。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出现“读不懂、读不快”,进而导致“做不完、做不好”的现象。一张150分满分的语文试卷,一场150分钟的语文考试,不能答完全卷的学生比比皆是。其实,这类问题是可以通过提高阅读效率来解决的。

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节奏。基于高考论述类文本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特点,笔者提出三步速读法。

一是要学会以句号为单位快速阅读文章。以句号为单位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調动视觉和思维,以句号为视觉停顿点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需要手眼协调,并反复训练。初学者可以通过用笔尖“人工检索”句号的方式进行训练。长期坚持,学生可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并理解句间关系。

二是要学会在快速阅读句子时提取句子主干。基于以句号为单位进行的快速阅读方式,学生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提取句子主干的训练。句子主干,即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强调的“主—谓—宾”。学生将定语、状语、补语快速“扫过”,找出句子主干,能迅速地理解句意。这种快速提取句子主干的阅读策略,不仅适用于论述类文本,还适用于新闻、说明性文字等需要有效提取信息的文本。这对修改病句、压缩语段、图文转换等题型的解答,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形成思维导图。针对具体操作而言,学生首先应快速浏览标题和第一段,画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常常被忽视的论述类文本的标题,其实往往能够揭示文本的中心论点或论题,如2018年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8年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都直接指出了文本的论题。第一段往往会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阐释全文中心概念。比如,2019年Ⅰ卷第一段中“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句,即为全文中心论点;2016年Ⅰ卷第一段则阐释了殷墟甲骨文的概念,并提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中心论点。学生通过快速扫读标题和第一段,可以迅速圈定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明确阅读方向。

其次,学生应借助论证知识逐段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画出段落分论点或关键句,在论据部分应加快速度扫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厘清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的论证思路。此处以2017年Ⅰ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为例。

本文共4段。第一段解释“气候正义”概念的提出背景;第二段段首句“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和国内公平问题”,论述从空间维度理解气候正义;第三段段首句“从时间维度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论述从时间维度理解气候正义;第四段段首句“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和代内公平”,提示本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段落内部,以第二段为例。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分论点)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阐释论点中的关键概念)比如,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论据)

这也就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充分把握论证知识,熟悉常见的论证要素、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从而保证在考场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可以有效地区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不同的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的论证结构,以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论述类文本必备知识(见图1)。

此外,学生还应留心关键词,如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某些指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还有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这些关键词语往往是命题人的着眼点,有可能成为命题的设误点。

“这里以2019年全国Ⅰ卷第4段为例,请同学注意观看屏幕上老师的电子笔迹(见图2),注意老师圈点勾画的思维‘痕迹。”

说明:画横线、波浪线、加方框等操作均为实时操作。教师利用电脑触控笔在屏幕上进行清晰的勾画,在讲解的过程中,直接呈现阅读策略的操作过程:一是以句号为单位扫读;二是读的过程提取句子主干;三是分析段落内部层次;四是圈画关键词。学生在各自的终端屏幕上进行观看,并及时在讨论区回答问题,互动效率高,对阅读策略的理解和操作更准确。

总而言之,学生在考场上快读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可以句号为单位进行快速阅读,并按照以上步骤,以笔带眼,圈画出相应的重点。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迅速厘清文意,另一方面可以为接下来的有效比对做好准备。

(三)解题策略二:有效比对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阅读策略。所以在阅读选项时,学生应改变策略,以逗号为单位,分别对题干和选项进行细读,圈出重点。

首先是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尽管近几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干表述变动不大,但学生仍要多加留心。

其次是扫读选项,锁定比对区间。在扫读选项时,学生可以运用短时记忆,有时未必要读完整个选项,就已经可以锁定比对区间。此外,在扫读时,学生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种词语。

一是选项的核心词语,据此确定阅读原文的范围。

二是选项涉及的关键词,以便快速比对。

比如,在第一题中,要关注“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已”“将来”“肯定”“就是”等表时间、情态的副词,表条件、原因、结果等标志性词语;在第二题中,要关注“采用……方式(思路/结构)”“引用(举例)……论证了……”“从……和……角度(方面)论证了……”“将……与……做比较,论证了……”等表述;在第三题中,要关注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最后,学生可基于前两个步骤,再进行细致比对,就基本能够锁定答案,分数也就手到擒来了。

“这里以2019年全国Ⅰ卷的第三道选择题为例,请学生注意观看屏幕上老师的电子笔迹(见图3),注意老师的阅读‘痕迹。”

说明:画横线、换字体颜色等操作均为实时操作。教师利用鼠标在屏幕上进行操作,在讲解的过程中,直接呈现细读选项及比对策略的过程:一是以逗号为单位细读;二是锁定比对区间;三是明确不同题型的比对关键位置。学生可在观看的同时,在讨论区进行实时交流。

由此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的解题思维因三道题涉及的知识、技能不同,因题而异。

第一题是信息筛选题。四个选项都是对原文的转述,有的是对原文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原文进行适度整合或迁移;选项顺序与原文内容顺序基本一致。学生可以结合已标出的关键词语,逐一与原文对应区域的词句进行比对。

第二题是论证分析题。比对的不是文字,而是文章内在的论证特点,包括论证思路、论证角度与前提、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

第三题是推断题。一般用复句表述原文的部分内容,选项中推断的内容通常不在原文中,重在分析原文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在比对时尤其要关注选项中的推断部分。

学生只有针对不同题目的不同考查方向进行有效比对,才能够迅速、準确地找到答案,否则就容易落入“原文没有即为错”的误区中。

结 语

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注重课堂效率。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将个人的阅读策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阅读策略的操作过程。“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2]教师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数字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然,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亦需要充实的教学内容与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重视高考真题,研究命题规律,将对命题角度的精准把握,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思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命题意图和解题策略。尤其在新高考改革步伐不断前行的今天,教师要深入研读《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等纲领性文件,钻研高考真题,如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和解题指导,就应瞄准高考改革中提出的“信息性阅读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梳理出有效、明确的途径,进而提升学生复习备考的效果。

[参考文献]

倪文尖,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考试内容改革设计[J].语文建设,2020(03):4-9.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房雪容(1987.2—),女,广东梅州人,中学一级教师,荣获深圳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高中教师高考模拟试题命题比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线上教学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