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 要:众所周知,但凡是教育性质的工作,教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民歌文化教育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民歌文化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民歌教育的传承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教师在院校中接受的是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门类多而广,很多科目的学习都是蜻蜓点水,对内容学习较为肤浅,导致教师对民歌的学习不够深入,实践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施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促使教师在民歌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得到保障,使其成为思想过硬、业务工作精良的教育教学管理能手,进而达到浸润其中、方得始终的良好补偿培育效果。
关键词:教师素质;民歌传承;补偿培育;提升措施;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5-0085-02
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进,与此同时,时代发展、学生以及多方面的对象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歌教育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人才,民歌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比较高的素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但目前部分任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能达到相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补偿培育,而教师个人也需要进行补偿性的学习,使自己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所以,下文将针对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对后续一线教师的补偿培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宗旨
民歌文化是我国缤纷多样的文化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传承和教育工作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下,其重要性更加明显。但目前部分负责民歌文化传承教育的教师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相关的民歌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没有办法落实到位,这是国内教育工作的一种缺失[1]。
在实际的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从接受补偿培育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素质能力、工作成绩两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模式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标准,将教师培育成全能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师,使民歌传承教育的一系列工作得到相应的保障。
另外,要避免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过程中出现单纯培育教学基本功的现象,需要针对教师的观念、专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逐步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保障民歌传承教育工作水平,使教师可以独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工作[2]。
二、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的具体运用
任课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实践教育工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关乎自身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之上,则需要在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策略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态度,并且积极配合,将补偿培育过程视为自身的一种历练[3],接受补偿教育带来的提升红利。相关教师不应该具有抵触情绪,进而以此为基础保障补偿培育工作顺畅进行。
(一)基于文化理解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王安国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发言时指出:“要突破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瓶颈。”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广泛而有效地从中国五大传统音乐中发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理解、接受且活泼生动的教学教材。
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追根溯源,音乐学习同样如此。音乐的文本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文化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音乐则仅仅是生命和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对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有深入的解读,才能透过音乐挖掘文化、传承文化,尽情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传递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之美。
例如,在执教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的《快乐的啰嗦》时,教师从彝族乐器入手,将音乐的旋律与民族乐器进行關联,让学生想象有力的拨奏是模仿鼓声,轮指的弹奏是模仿号角声……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去打开学生对彝族音乐的新认知。
补偿培训过程中,需要给予民歌传承教育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可以对教材进行刻苦的钻研。接受培训的教师也可以认真阅读相关的文献或图书方面的资料,实现个人教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民族音乐表现的技能提升
由于部分院校不重视民歌传承教育工作,导致教师在学生时代缺乏相应的表现技能,对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唱不来、奏不来、演不来……显得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指导培育教师发挥出引导作用,促使教师能够进行表现性的学习,从而使教师的民歌传承教育能够深入到细节层面[4]。例如,教师在进行《编花篮》一课教学时,需要对河南豫剧的甩腔有一定的模拟表现,才能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一句的演唱,使学生唱出歌曲中蕴含的豫剧味,从而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集体备课和业务工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文本解读走向表现技能的习练中。在通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能迅速找出教学工作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进而把握民歌传承教育的进展和趋势。教师可以将补偿培育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使教学工作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对民歌传承教育工作后续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备课和业务交流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进行控制,避免影响教师的个人学习和提升时间、空间。
(三)基于音乐文化审美感知的课堂设计锤炼
在实际的民歌传承教育工作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一部分,其决定着教学工作是否有效,也是相关任课教师进行授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基于民歌传承的教师补偿培育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学科素养提升的大背景下,基于学生审美感知的角度进行认真的备课,就同一内容进行多种教学设计。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多种教学的尝试、对比中总结出最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进行《隆里格隆》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次实践,抛却从“生旦净丑”导入的常规教学手段,而是从京剧特有乐器——京胡音色的感知开始,让学生用纤细、明亮的声音模拟京胡的演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音色的感知到音色的表现逐层展开教学,利用生动、深入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达到更高效的对音乐审美的感知,并记忆深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