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艳,蒋志锋,罗 锐,董 铭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是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常由于遗传、外界环境刺激及自身因素等综合原因造成[1]。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多存在极强冲动、破坏能力,且由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该病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2]。以往对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常规进行抗惊厥、稳定心境的治疗,然而由于临床症状、耐受程度的差异及病情反复的影响,单一药物治疗方案控制精神症状和相关体征的效果不佳[3]。基于此,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协同治疗的方案逐渐替代单一药物治疗,成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重要手段。目前抗精神病类药物与心境稳定剂的联合应用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4]。碳酸锂抑制躁狂发作的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导致情感障碍的作用十分突出[5]。丙戊酸钠在抗癫痫类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其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亦具有良好效果[6]。本研究就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97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关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双相Ⅰ型)的诊断标准[7];BRMS评分在22分以上;均为首次急性发作,入组前未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无法耐受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经该用药方案规范治疗3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者。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纳入患者分为联合组56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精神病家族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
表1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碳酸锂(上海新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756,规格:0.25 g)治疗,起始剂量为500 mg/d口服;根据病情1周内调整剂量至750~1500 mg/d,如出现震颤、头晕、胃肠道症状等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则酌情降低剂量。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口服,1周内增加至最大剂量1000~1500 mg/d,每天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所有患者碳酸锂的血药浓度,预防锂中毒。
1.3观察指标
1.3.1躁狂程度评定:治疗前、治疗2周和1个月后,采用BRMS评分评价患者的躁狂程度[8],该量表共包括11项,每项均分为5级,评分越高,表示躁狂症状越严重。
1.3.2精神症状评定:治疗前、治疗2周和1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患者的精神症状[9],该量表共包括30项,每项均分为7级,评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
1.3.3临床疗效判定:治疗1个月后,根据BRMS评分的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减分率超过75%为痊愈,50%~75%为显著好转,25%~50%为好转,25%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著好转+好转)例数/总例数×100%[8]。
1.3.4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2周和1个月后,采用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患者执行能力进行评价;采用持续性操作测验(CPT)对患者的持续注意力水平进行检测;采用Hopkins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对患者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检测[10-11]。
1.3.5随访情况:随访截至2020年7月,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次数、躁狂发作次数。
1.3.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副反应量表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2],单项≥2分为明显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便秘、头晕头痛等。
2.1治疗前后BRMS和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RMS和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两组BRMS和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个月后低于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1个月后,联合组BRMS和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治疗前后BRMS和PANSS评分比较分)
2.2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WCST、CPT和HVLT-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WCST、CPT评分高于治疗前,对照组CPT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WCST、CPT和HVLT-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WCST、CPT和HVLT-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6。
表4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治疗前后WCST评分比较分)
表5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治疗前后CPT评分比较分)
表6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治疗前后HVLT-R评分比较分)
2.4随访情况比较 两组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躁狂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7。
表7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两组随访情况比较
2.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联合组出现2例明显恶心呕吐、1例食欲减退、2例嗜睡和1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出现2例明显便秘、2例明显恶心呕吐、2例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双相情感障碍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病情复杂、复发率较高[13]。同时,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通常存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差等现象,且部分患者有自我伤害,甚至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倾向,可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精神类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病死率排第二位,仅次于抑郁症,因此该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研究热点[14]。
口服碳酸锂是既往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重要方案,该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改善局部再摄取能力,防止患者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但相关临床报道证实,碳酸锂在镇静方面的作用甚微,并且长期锂盐治疗者依从性不高,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少数患者甚至可发生锂盐中毒,威胁生命安全[15]。丙戊酸钠与碳酸锂均为情绪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躁狂发作,且不会诱发抑郁。丙戊酸钠能够减少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降解并增加合成而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增加,从而有效抑制神经元兴奋,缓解临床相关症状。同时,丙戊酸钠在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因此能很好地改善治疗依从性[16]。国外学者发现,碳酸锂是糖原合成激酶3的非竞争抑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均可直接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同时在丙戊酸钠的相关研究中也发现有类似的作用机制[17-18]。故本研究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方案,观察其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BRMS和PAN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联合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联合组躁狂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少,但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了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临床效果较单独碳酸锂治疗更佳,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躁狂发作频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性。同时,证实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起效更加迅速,对于快速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更有帮助。这可能与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互补充或相互加强有关,如碳酸锂可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丙戊酸钠可增加中枢γ-氨基丁酸的含量等[19]。此外,由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通常会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执行力、注意力等多方面[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WCST、CPT和HVLT-R评分呈上升趋势,且联合组治疗2周、1个月后WCST、CPT和HVLT-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该联合用药方案对改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执行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佳,控制兴奋躁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