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神经痛与颈腰痛误诊原因分析

2021-12-23 18:40:30任彦景李德成王芳芳马彦华
临床误诊误治 2021年8期
关键词:寰枢神经痛带状疱疹

任彦景,李德成,王芳芳,马彦华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而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皮疹消退后,机体再激活炎症或免疫反应,使周围神经元持续损伤的慢性病理性疼痛[1]。带状疱疹神经痛以阵发性或自发性烧灼样、刀割样疼痛,感觉过敏或痛觉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2]。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不完全明确,涉及中枢敏化、外周敏化、神经炎症反应、去传入、异位放电等机制[3-4]。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预防与治疗主要包括接种水痘疫苗、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早期注射免疫增强剂、联合应用营养神经药物、进行针灸理疗等[5]。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90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3例误诊,误诊率为3.33%。本文对3例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总结误诊原因提高医生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

1 病例资料

【例1】男,42岁。主因左侧颈肩部疼痛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左侧颈肩部出现成簇分布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皮疹及相邻皮肤触痛明显,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腺苷钴胺片、布洛芬胶囊口服,并配合针灸,治疗5 d后,皮疹消退但疼痛无明显减轻,继续给予电针联合艾灸治疗2个月,疼痛稍缓解,遂来诊。体格检查:颈部强迫体位,转动受限,第2~5颈椎棘突和棘突旁开1 cm压痛阳性,压顶试验阳性,寰椎横突处压痛:左侧阳性、右侧阴性,Hoffmann征:左侧阳性、右侧阴性,Babinski征阴性。颈椎X线片见枢椎齿突间与寰椎前弓左右间隙不对称,左侧为4 mm,右侧为2 mm。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龙氏整脊疗法配合简易牵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第1步:简易牵引下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头略伸出床沿,颈椎牵引带固定头部,用自制腰带绕过治疗师腰背部两端活扣锁住牵引带牵拉端,通过腰部力量使患者颈椎处于牵拉状态,以拇指揉法揉颈椎棘突旁,横突前侧及后侧,重点在枕下肌群。②第2步:整脊手法采用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治疗师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部上仰、侧转,先仰头≥30°,转头≤30°,闪动力方向向上,做伸屈动作2~3次,再仰头≤20°,转头≥30°,闪动力方向是外上方,做转头运动2~3次,复位标准是症状好转或消除,触诊对位正常。③第3步:实施强壮手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在患者颈部两侧第2~3颈椎后关节附近及枕后小肌群处施捏拿、弹拨等强刺激手法,操作3~5次。④第4步:实施放松手法,患者坐位,治疗师以滚法、拿揉颤抖类手法放松颈肩部肌肉。治疗后,疼痛症状基本缓解,隔日进行第二次治疗,疼痛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例2】男,55岁。主因带状疱疹后左侧腰背部疼痛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带状疱疹治愈后出现左侧腰背部疼痛,并向大腿外侧放射,活动受限,在外院皮肤科以“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效果不佳,遂来就诊。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既往间断腰部疼痛5年余,自行外敷膏药、推拿及休息后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体格检查:左侧第3腰椎横突尖部压痛,并有条索状物,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压痛明显。X线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左侧第3腰椎横突较右侧长。诊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行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局部封闭治疗:患者采取俯卧位,腹下垫枕,使腰椎生理前屈减小,常规消毒铺孔巾,2%利多卡因5 ml、醋酸泼尼松龙50 mg、维生素B12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为10 ml,在第2~3腰椎棘突中点旁开4~5 cm处的第3腰椎横突尖端,可扪及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以此为中心并标记,用长8 cm的7号穿刺针,于标记点外侧约0.5 cm处斜行约15°进针,至尖端,回抽无血后,将药液均匀推至第3腰椎横突尖端及周围进行封闭。②小针刀治疗:根据患者体质选用汉章4号针刀,刀口线与腰椎纵轴线平行,于标记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直达横突末端时,紧贴横突尖部及其上下缘骨面,用横行剥离法,将粘连在横突骨面和尖端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剥离松解,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疼痛完全消失,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2次,患者痊愈。2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例3】女,48岁。主因颈部疼痛2年,加重伴右上肢麻木10余天就诊。患者10余天前受凉后出现颈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疼痛部位沿颈部、右上肢外侧至右小指,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夜间疼痛加剧。患者有颈椎病史。体格检查:颈部活动受限,肌肉紧张,生理弯曲变直,第5~7颈椎棘间及右旁压痛阳性。辅助检查:颈椎MRI示:第4/5、5/6、6/7颈椎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给予牵引、推拿治疗,2 d后患者颈部、右上肢出现片状红斑丘疹,触痛明显。诊断“带状疱疹”,给予阿昔洛韦、维生素B12、布洛芬口服,毫火针联合阿是穴围刺,具体操作如下:皮肤消毒液常规消毒后,左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并点燃,右手持一次性针灸针3根,放至火焰烧通红,迅速刺入疱疹局部,进针深度为3~5 mm,迅速拔出,反复操作2~3次,操作结束后,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距疱疹区域边缘3~5 mm处,15~30°角向病变中心斜刺,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治疗5 d后,皮疹消退,疼痛消失,治愈。2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2 讨论

2.1鉴别诊断 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潜伏期可达5~12 d,在潜伏期内可出现皮肤感觉过敏、瘙痒、灼痛或针刺感等前驱症状,患者常出现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感觉缺失及机械性异常疼痛等临床症状。尤以神经痛为突出表现,呈刀割样、烧灼样疼痛。临床上需与颈腰部疾病相鉴别。

2.1.1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枢关节半脱位又称寰枢关节旋转移位,是指寰枢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和韧带功能失调,导致寰枢关节移位或松动,并出现活动障碍或者神经压迫等临床症状的疾病[6]。以颈项部僵直疼痛、突发性斜颈、姿势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眩晕、视力障碍、耳鸣、心悸等症状,该疾病可以引起延髓、颈脊髓受压,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寰枢关节半脱位大多是由外伤、慢性劳损、关节或软组织损伤或解剖变异等因素引起的寰枢椎关节紊乱[7],导致寰椎横韧带松弛,骨性结构不能对合,从而出现寰枢关节失稳或半脱位[8]。目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主要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颈椎侧位片可确定枢椎齿突和寰椎前弓的位置关系,开口位片可显示寰枢关节间隙,左右两侧距离不对等。齿状突和脊柱中线不在同一纵轴,齿侧间隙宽度差0.5~4.0 mm[9]。部分发病1周内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可以自行复位,不能自行复位者,常采用牵引、推拿治疗,恢复颈椎正常运动功能,缓解症状[10]。寰枢关节半脱位常伴有棘突或棘突旁压痛,与带状疱疹神经痛相比较,二者疼痛的性质不一致,可以通过颈椎X线辅助检查鉴别。

2.1.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以第3腰椎横突尖端局部压痛,腰臀部牵扯痛或酸痛,腰部前屈活动受限,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与第3腰椎横突的解剖特点和位置密切相关。腰椎中第3腰椎横突最长,承受大部分力量,当劳动过度、长期不良坐姿或受到较大外力时,横突尖部和周围软组织产生摩擦、挤压并强烈刺激,导致血管痉挛、出血从而引发循环障碍[11],此外第2腰椎脊神经走行于第3腰椎横突顶端尖部外侧,周围软组织发生炎性病变,容易刺激脊神经[12],产生粘连、筋膜增生肥厚、肌肉挛缩等改变。X线检查通常不能准确诊断该疾病,部分患者可见第3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横突尖部略有密度增大的钙化点;MRI可见病灶局部软组织肿胀,邻近组织高密度血肿影[13]。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药物、肌肉松弛剂为首选)、物理治疗(主要有红外线、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神经阻滞治疗、局部手术治疗(包括横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第3腰椎横突剥离或切除术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疼痛部位局限,以牵扯痛或酸痛为临床特征,而带状疱疹神经痛以烧灼样、刀割样疼痛为特点,腰椎X线或MRI检查可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要点。

2.1.3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占颈椎病发病率的50%~60%[14]。由于髓核突出或脱出,钩椎关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刺激并压迫脊神经根,以受累神经根所支配范围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颈椎局部生物力学失衡相关,颈部软组织劳损可破坏颈椎正常力学结构,改变颈椎生理曲线,出现颈椎关节不稳定,刺激并压迫血管、神经、脊髓等组织,从而出现颈肩部疼痛[15-16]。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针灸、牵引、神经阻滞、颈椎间盘置换术等,通过解除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消除局部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受累神经根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为临床特征,常伴有颈部棘突、椎旁及肩胛内侧压痛,可通过颈椎X线或者MRI检查与带状疱疹神经痛相鉴别。

2.2治疗及预后 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龙氏整脊疗法治疗,一般操作1~2次即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不易复发。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采用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该治疗不但即时止痛效果好,而且远期疗效佳,预后较好。神经根型颈椎病常采用牵引、推拿治疗,牵引可以调节颈椎曲度,解除滑膜卡压嵌顿,减轻局部血管、神经的压迫,恢复颈椎的静力性平衡,达到“筋骨调衡”的目的,推拿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周围组织的温度,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乳酸等产物的代谢,恢复周围受损的软组织,提高痛阈,临床疗效好,不易复发。带状疱疹神经痛采用西药联合毫火针治疗,毫火针不但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且远期疗效较好。例1中对寰枢关节半脱位进行准确诊断,并采用龙氏整脊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该疗法是在3步定位诊断的基础上,明确脊椎病因后所采用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推拿治疗手法,该操作以正骨手法为核心,主要体现“稳、准、轻、巧”4个要点。例2中采用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局部,可有效阻断周围神经由病灶向中枢传导疼痛刺激,改善中枢兴奋性,促进水肿吸收,营养神经,从而迅速止痛。例3既往有颈椎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疱疹,采用西药联合毫火针治疗,毫火针兼具毫针和火针的功效,作为借助火力温热性的外治疗法,可使局部皮肤产生轻微烫伤,具有持续温热作用,通过加快组织新陈代谢和微循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3例经治疗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2.3误诊原因分析 ①缺乏专科临床经验,掌握知识不全面,诊断思维狭隘局限,思路单一[17]。首诊医师在诊断时只考虑本专业疾病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例1中,患者在2个月前曾患带状疱疹,后出现左侧颈肩部疼痛,遂诊断为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才考虑颈部X线检查,方知患有寰枢关节半脱位,造成误诊。例2中,患者就诊以来,检查与治疗的重点均在带状疱疹疾病,后出现神经痛很容易诊断为带状疱疹神经痛,疼痛缓解不明显时才考虑腰部辅助检查,方知晓误诊。例3中,因为既往有颈椎病,本次以颈部疼痛加重伴右上肢麻木就诊,遂按颈椎病进行治疗,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片状红斑丘疹并伴有触压痛,才考虑患有带状疱疹疾病。②对疾病缺乏认识和警惕性[18]。例1、2中,患者前期均患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例3中,患者前期有颈椎病,所以接诊医师在做出诊断前,会有惯性思维模式,先入为主[19],往往只从原有疾病考虑,形成误诊。③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认真。未对疾病开始的时间、性质、部位及持续情况做详细了解,体格检查不够仔细、全面。带状疱疹疼痛部位不固定,沿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性质为烧灼样、刀割样,阵发性加剧,夜间为甚,多有痛觉过敏或异常,轻触、摩擦皮肤或深呼吸都会出现剧烈疼痛;寰枢关节半脱位除颈部疼痛外,还伴有棘突和棘突旁压痛,被动体位等临床特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表现为局部有明显压痛,可伴有下肢疼痛,晨起、劳累或弯腰时尤为显著,严重时行走困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20];神经根型颈椎病以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症状,查体可见颈部棘突、椎旁及肩胛内侧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及臂丛牵拉试验均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判断方法[21-22]。④辅助检查不到位。患者出现颈腰部疼痛时未及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而造成误诊。

2.4误诊防范措施 误诊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延误早期诊断治疗的时机,增加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可能。为避免误诊,提出如下措施:①临床医生要拓宽思路,不仅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要点,也应该加强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系统疾病的基本特征和共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用多元化诊断思维,提高对带状疱疹神经痛与寰枢关节半脱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的鉴别能力。②询问病史要全面仔细,体格检查要认真规范,通过问诊、望诊、触诊判断疼痛持续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时伴有的其他症状,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当疼痛部位与疱疹部位、性质不一致,且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其他学科疾病[23]。③合理应用医技检查手段[24],对于颈腰痛疾病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可以通过颈椎、腰椎的影像学结构特点,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利价值。④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考虑是否误诊,并结合临床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尽快发现并进行治疗。⑤加强科室间的学术交流及科室间会诊,促进各专科间的互相学习,提高对非本专业疾病的认识,尽量减少误诊的发生。

猜你喜欢
寰枢神经痛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5:0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03-26 18:00:27
警惕带状疱疹潜伏恶性肿瘤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9:55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X线断层融合摄影在Halo架固定结合枕颈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术后评价中的价值
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