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兰
统编本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知识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编排梯度。陈先云理事长在统编本教材培训会上的主题发言《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到了统编本教材对文体意识的重视,强调了课文教学要遵循文体特点,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写景文指的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表达作者对景物的赞美或抒发自身情感的文章。教材中的写景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欣赏价值。而作为记叙文中的一种特别文体,写景文的教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与规律。
根据写景文本身的特点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四个策略进行具有文体特点的课堂教学。
一、 注重朗读:读中促悟,读中积累
无朗读,不语文。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写景文教学更应如此。教材中,编者在超过90%的写景文课后习题中提出了朗读要求,超过35%的文章要求背诵全文或指定文段,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比例仅次于诗词类课文。
教学写景文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而在反复朗读时应体现梯度性,避免机械重复。
1.初读,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课文朗读的最基本要求。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由于学生认字量不多,更要重视读准字音。如《项链》(一年级上册),全文有101个字,除了新学的11个生字外,还有一部分字需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部分学生难以做到正确朗读课文。到中、高年级,教师只需对易错字、难认字或多音字正音,学生便能正确、流利地读好全文。
2.再读,读出画面
教材中的写景文,描写的景观内容各不相同。如描写四季景色的课文有《秋天》《秋天的雨》《四季之美》,描写自然景物的有《白鹭》《燕子》《荷花》等,描写各地风光的有《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牧场之国》等,描写天气现象的有《雷雨》《火烧云》等。虽然景物不同,但都是作者亲眼所见的,具有丰富的画面感。而且,由于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来说,这些景观大多不陌生。因此,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文字变成画面,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3.三读,读出技巧
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之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秘密。”写作形式的秘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或者说是盲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具体文段为例,让学生在突显形式之处做标记,在朗读中发现秘密。当然,需要学生关注什么形式,也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的要求。
如《黄山奇石》(二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第二题的例句,把石头想象成另一事物,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表达形式:
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4.四读,读出情感
在前面几轮朗读的基础上,再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就水到渠成了。最后,还可以配上音乐,带着对情感的体会,美美地朗读。
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走进文本,了解其中的内涵,内化语言,从而落实背诵目标。
二、 唤醒经验:课内联结,课外延伸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与语文,一直相互依存,这是大语文观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统编本教材中的每一篇写景文,都记录了作者对景物的观察与感受,这是作者的经验。而每一篇写景文,或多或少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读懂文本。教学写景文,不仅为了让学生读懂一篇或一类文章,也为了让其以文本为燃点,点燃他们观察的兴趣,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身边的风景。因此,对这些生活经验的关注,也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慮的一个维度。这里的经验,主要指对景物的观察与感受。
1.课内联结,读懂文本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已有知识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能否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取决于阅读者存储于图式中的知识和经验。这一观点也说明了要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要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1)同类联结。指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近,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而理解课文。如《项链》(一年级上册)一课的学习,除了要读懂描写蓝蓝的大海、黄黄的沙滩、雪白的浪花和五颜六色的贝壳这些画面,还要读懂第2自然段写到的两条项链。第一条项链,指小娃娃们用海螺和贝壳串起来的项链;第二条项链,指的是小娃娃们留在沙滩的一串串脚印。理解第二条项链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对于在沙滩游玩过的学生来说,通过想象画面,能顺利突破这一难点。而没有这一生活体验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借助图画的呈现,把这一内容形象化,才能帮助学生读懂。
又如《金色的草地》(三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其中玩蒲公英的画面,有过此经验的学生,很容易想象出来。
(2)对比联结。有的课文,要求学生能体会作者描写的特别之处,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描写角度的对比,更能突出其特别。如《四季之美》(五年级上册)一文课后习题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课文中的独特韵味,体现在作者观察角度和观察内容的与众不同上。课前,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观察到的四季之美。一般来说,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看,他们观察到的大多是身边引人注目的花草树木。引导学生回忆这些画面后,再让他们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更能体会到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课外延伸,拓宽眼界
不少写景文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本文后,迁移说、写自己观察到的同类景物。如《雷雨》(二年级下册):“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海上日出》(四年级下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这类要求体现了基于文本学习的课外延伸要求,通过一次次的练笔或练说,增强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这样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读懂课文,又把语文课中的学习所得用来表达生活,正是体现了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三、 习得写法:把握梯度,螺旋上升
丁有宽老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一书中指出“读与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写景文语言优美,可读性强,同时也是加强读写结合,让学生进行习作方法学习的范本。统编本教材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在写法学习的编排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梯度。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准确把握编排特点,进行梯度教学。
1.低年级:重视词句训练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是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之一。统编本教材中低年级的写景文,在课后习题编排上也体现了这一要求。如一年级上册的《项链》课后习题提供了“金色的、雪白的、快活的”几个词语,以及太阳、羽毛、麦穗、星星、棉花、小鸟的图片,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看谁说得多”类似“金色的太阳”这样的短语。一年級下册《荷叶圆圆》中,让学生根据“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个句子,也来说一说“苹果 , ”。从关注事物的一个特点,到关注两个特点,对学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二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的要求。如《黄山奇石》中,让学生想象石头的样子,用“好像”“真像”来说一句话。又如在《葡萄沟》中,也有仿照描写葡萄的句子来描写公园里的花、操场上同学们活动的场景。
类似这样的编排,有的只是让学生关注语言,有的是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但都是为“如何写”做铺垫,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说话、写句子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识记与运用。
2.中年级:重视构段与构篇
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学习的起步阶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低、中年级之间的衔接,在三年级上册,更重视学生的构段学习。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该单元的习作,也要求学生“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构篇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篇章结构的学习,二是对写作顺序的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其中单元编排的《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两篇课文,都是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构篇,给学生提供了范本。到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又围绕“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要素,选编了按时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来写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
3.高年级:重视审美与情感
高年段的写景文,更突显其中的审美与情感。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白鹭》,是一篇散发着诗歌意味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围绕课后习题中的“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让学生品读课文对白鹭颜色适宜、身段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感受其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草原》和《丁香结》两篇课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不仅表达了情感,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如《丁香结》中,作者笔下的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各种方法体会情感,从而提升阅读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 体味情感:由浅入深,品味内涵
写景文不但文字美,而且情感丰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材中所编排的写景文在情感上也呈现由浅入深的趋势。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情感,不对学生进行拔高的要求。
1.低年级:感受趣味
低年段的写景文侧重的是趣味性的描写,尤其是一年级的写景文,多以童话的形式出现,如《雨点儿》《荷叶圆圆》等,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拟人化表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童真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景物,表达这些景物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二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石》《葡萄沟》,还有下册中《找春天》《雷雨》等课文,在内容上也主要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景物描写为主。这些课文往往不只有拟人化的静态描写,还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特点。如《黄山奇石》中对各种石头的想象描写,还有《找春天》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这些语句可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边朗读边表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感受写景文蕴含的趣味。
2.中年级:感受热爱
从中年级开始,写景课文与单元习作联系了起来,从内容表达上,更多地写出了景物的美。课文的作者通过亲身观察和富有美感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如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中描写了天空和大地的各种景物,作者把水洼比作有趣的镜子,把群星比作小小的蜡烛,写出了普通事物的美感。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先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事物的美,通过朗读感悟文字的美。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发现美的眼睛继续延伸到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表达。
3.高年段:感受复杂情感
到了高年级,写景文中表达的情感更深沉、更复杂,对于这部分课文,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花之歌》等写景文,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本单元的课文,在把握好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能由课文展开联想,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可见,统编本教材中的写景文在情感内涵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各有侧重,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统编本教材对写景文的编排也是有“路”可循的。把握文体的特点,了解教材的编排,能让教师把握教学的规律,区分同一文体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既减轻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