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珍
(甘肃省陇西县中医医院,甘肃 陇西 748000)
中成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近年来伴随现代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以中药为原材料并经多种工序制备的各种剂型的中成药相继出现并应用临床治疗中。大众普遍认为,中成药可起到“有病防病,无病强身”的功效,相较于西药的药性温和,不存在毒副反应[1]。然而,随着中成药使用频度增高,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情况日益增多。ADR 轻者可致患者遭受一定痛苦,重者则可危及其生命[2]。因此,中成药的应用安全性应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对2018 年10月-2019 年12 月甘肃省陇西县中医医院收集的112 例中成药ADR 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对医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集的112 例中成药ADR 报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导致ADR 的可疑药品为中成药,报告资料完整,用药、ADR 等信息明确。排除标准:西药ADR 报告,不能确定ADR 与中成药直接相关的报告。
对112 例中成药ADR 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ADR 发生时间分布、致ADR 的药物类别、给药方式、用药情况、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因果关系及转归等信息进行汇总。
运用Excel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例数、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112 例ADR 报告中,涉及男性51 例(45.54%),女性61 例(54.46%),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20;>60岁这一年龄段人群ADR 构成比较其他年龄段高(见表1)。
表1 ADR 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112 例ADR 报告中,>5~30 min 内发生ADR 的比例最高,为41.96%(见表2)。
表2 ADR 发生时间分布
112 例报告中,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所致ADR 的构成比最高,为56.25%,(见表3)。
表3 致ADR 的药品类别
112 例报告中,静脉给药致ADR 的构成比最高,为67.86%,其次是口服给药,构成比为24.11%,(见表4)。
表4 致ADR 的给药方式
112 例报告中,单药应用29 例(25.89%),联合用药83 例(74.11%)。联合用药所致ADR 比例明显高于单药应用。
112 例报告中,ADR 涉及多器官系统,其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构成比最高,为33.93%,其次是神经系统,构成比为18.75%,(见表5)。
表5 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
112 例报告ADR 因果关系判断结果:肯定41例(36.61),很可能36 例(32.14%),可能29 例(25.89),不大可能6 例(5.36%)。ADR 发生后及时给予停药、对症治疗等处理,其中治愈91 例(81.25%),好转20 例(17.86%),遗留面部肿胀1 例(0.89%)。
中成药所致ADR 在年龄>60 岁的老年人中的发生比例最高,构成比达32.14%,与王雅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分析其原因包括:①老年人学习能力差,常无法正确掌握所用药物的用法、用量,易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从而致用药安全性受到影响;②老年人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在人体内无法被有效代谢、排泄,长时间蓄积,从而可引起ADR[4];③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用药复杂,往往需要合用中西药,药物间相互作用,亦容易引起ADR[5]。因此,应将老年人作为中成药ADR 的重点监控对象,需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病史等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给药,对其用药后反应严加观察,并适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本研究发现,中成药ADR 多出现在5~30min,构成比高达41.96%,与徐慧研究结果一致[6]。另外,静脉给药发生ADR 的比例最高,分析其原因除与静脉给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为现阶段最常采取的给药方式有关外,还包括:①受制药工艺的影响,中药注射液在制备时一些大分子杂质未能充分去除,其在进入人体血液后可作为半抗原迅速结合血浆蛋白,从而导致ADR 发生[7];②中药注射液和其他溶剂混合后,易使PH 值发生改变,致中药注射液的一些成分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其溶解度降低,药液出现沉淀,从而可引起ADR[8-9]。因此,在中药注射液静脉给药前,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ADR,告知患者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进行反馈。同时,加强用药监控,尤其是用药后30min 内。一旦觉察到异样,需立即停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
本研究发现,致ADR 的主要药品类别是活血化瘀类,构成比达56.25%。分析其原因与此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是治疗包括心脑血管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常用药有关。另外,皮肤及其附件是ADR主要累及部位,构成比达33.93%,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皮肤潮红、红肿等。这是因为发生于皮肤及其附件的ADR 较易被察觉。提示在用药前了解清楚患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对于有药物过敏史或特异体质者应谨慎用药。而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损害等ADR 较难察觉,很可能被漏报。故建议医护人员在患者用药期间应加强对其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医师未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对于药物的有效成分、毒性作用、配伍禁忌等不甚了解,致使用药不合理,则可导致ADR[10]。如含汞的中成药与苯巴比妥联合可增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可致呼吸受到抑制,本研究亦发现,联合用药致ADR 比例74.11%与单药应用的25.89%相比明显较高。故医师在开具用药处方时,应尽量精简药物数量。如需联合用药,则须确保配伍得当,并做好用药监控[11]。
综上所述,中成药所致ADR 与患者年龄、中成药类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有一定关联,其损害的部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故为减低中成药应用风险,需加大ADR 监控力度,并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改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