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慧 张秀贤 黄爱虹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骨科,广东普宁 515300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及髋部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定义为骨科大手术[1]。骨科大手术存在静脉内膜损伤(手术、创伤)、静脉血流瘀滞(术中止血带、术后制动)及血液高凝状态(全麻手术)的危险因素[2],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极高危人群。早期文献报道骨科大手术后DVT 发生率为20.6%~58.2%[3-4],近年来随着对骨科大手术后DVT 预防意识增强,相关指南规范DVT预防措施及医疗水平提升,骨科大手术后DVT 发生率显著下降。
骨科大手术后DVT 的预防措施包含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早期肢体活动属于基本预防的重要形式,在骨科大手术后通过提升血液循环,预防血流瘀滞,降低DVT 发生率[5]。间歇性压力充气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是DVT机械预防措施,其通过机械充气的外在压力,经踝部-小腿-大腿施加及释放空气压力,促进血液在深静脉内回流,实现预防DVT 的目的。本研究分析了早期肢体活动联合IPCD 在预防老年骨科术后DVT 的效果,旨在提升老年骨科大手术后DVT 预防水平,为预防DVT 提供指导。
选取2018年1—12月普宁市人民医院接收的96例THA、TKA 及HFS 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接收的103 例THA、TKA 及HFS 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52 例,女44 例;年龄60~87 岁,平均(71.58±8.24)岁;体重指数(BMI)18.12~28.66 kg/m2,平均(25.14±3.12)kg/m2;手术类型:HFS41 例,THA 34 例,TKA 21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分级(ASA)[5]:Ⅰ级12 例,Ⅱ级59 例,Ⅲ级25 例。研究组,男62 例,女41 例;年龄61~89 岁,平均(71.85±8.69)岁;BMI 指数17.58~28.94 kg/m2,平均(25.36±3.84)kg/m2;手术类型:HFS48 例,THA 33 例,TKA 22 例;ASA 分级:Ⅰ级16 例,Ⅱ级60 例,Ⅲ级27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于骨科大手术的相关定义;②年龄>60 岁;③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内容;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及下肢水肿者;②下肢局部异常,如坏疽、皮肤移植手术或皮炎等;③下肢动脉硬化、下肢狭窄、下肢严重畸形者;④已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⑤恶性肿瘤及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⑥精神疾病者;⑦听力、理解、语言功能障碍者;⑧术前肢体功能正常,肌力正常者;⑨中途转院、拒绝或更改护理方案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两组护理时间为入院至出院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入院宣教、住院环境及病房环境介绍、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介绍、手术方式讲解;术前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X 线及CT 影像学检查、饮食指导、心理指导、术前呼吸训练(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效咳嗽);术中辅助手术配合、术中综合保温;术后体位指导、心理指导、饮食指导、梯度压力袜、遵医嘱给予抗凝药(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IPCD 泵预防DVT,具体内容如下。
1.2.1 早期肢体活动 肢体活动原则: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①骨折上下关节不运动,身体其他部位正常活动;②活动范围由小到大;③次数由少到多;④时间由短到长;⑤强度由弱到强;⑥活动以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宜。早期肢体活动时机:①患者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无头晕、心悸及胃肠道不适反应;②意识状态良好,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17 分[6];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 分[7];④肌力3 级以上[8]。肢体活动方法: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取患者平卧位,下肢伸展,放松,膝关节伸直,足跟用力下蹬至最大耐受度,此时足尖向头,胫骨前肌收缩变短,小腿三角肌放松伸长,维持5~10 s;后足背屈至最大耐受程度,此时足尖向下,小腿三角肌收缩变短,胫骨前肌放松伸长,维持5~10 s,反复运动。每日5 组练习,每组10~15次。②肩关节外展内旋仰卧位下,掌心向上,肘部伸直,后缓慢均匀用力,肘部带动肩部行内旋、外展及上举三项运动。每日3 组,每组15~20 次。③髋关节屈曲运动:平卧位下,健侧膝向上行屈曲(90°~130°)至最大可耐受位置,维持5 s;后返至原位,反复运动。每日3组,每组15~20 次。被动后伸运动:俯卧位下,健侧膝关节被动后伸,此时足底向上,维持5~10 s,后返至原位,反复运动。每日3 组,每组10~15 次。外展运动:仰卧位下,双下肢平放于床,健侧髋关节外展(外展幅度30°~45°)至最大幅度,维持5~10 s,返回原位,反复运动。每日3 组,每组10~15 次。内旋运动:仰卧位,双下肢平放于床,膝关节向上与髋关节呈近似垂直位,髋关节带动行内旋及外旋运动。每日3 组,每组10~15次。④肘关节屈伸运动。仰卧位下,双手伸直,掌心贴于床板,行屈伸与内旋/外旋同步运动;双手握拳,拇指垂直于床板向上,以腕部向上牵引至手可触摸耳垂,交替行伸展及屈曲运动。每日3 组,每组15~20 次。⑤Bobath 握手运动:仰卧位下,双手十指交叉,以肩关节、肘关节主动用力托举双手至头顶最高位置,维持5~10 s 后恢复原位置,往复运动。每日3 组,每组15~20 次。患者术后符合早期肢体活动开始,至患者可下床自主活动。
1.2.2 IPCD 待患者返回病房,麻醉消退后,即行IPCD。IPCD 方法:取患者平卧位,依据患者双下肢周径选择大小适宜腿套;抬起患者双下肢,腿套袖带调整松紧程度妥善固定,松紧程度以可容纳2 手指为宜;后将腿套气管插头与主机相连,检查腿套无扭曲;后打开电源开关,选择“间歇压力”模式进行加压充气,设定充气压力为40~45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持续时间10~15 s(视患者耐受情况而定),每5 分钟充气1 次,压力泵按照踝部-小腿-大腿顺序反复施加及释放压力,迫使血流在下肢内反复循环。每日3 次,每次60 min,连续7 d。
①DVT。比较两组术后3 及7 d 的DVT。DVT 诊断参考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指南相关规定[9]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3 版》[10]关于DVT 的相关标准。②抗凝药物应用。比较两组术后3、5、10 d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维生素K 拮抗剂、直接Xa因子抑制剂)的应用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术后3 及7 d 的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后3 及7 d DVT 发生率的比较[n(%)]
研究组术后3、5 及术后10 d 抗凝药物应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0 d的抗凝药物应用率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术后3、5 及10 d 抗凝药物应用率的比较[n(%)]
DVT 指血液在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引发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见于下肢;DVT 可导致肺栓塞及血栓后综合征。DVT 发生后将显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可引发肺动脉堵塞、脑栓塞导致死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DVT,降低DVT 发生率,对促进患者良性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对DVT 的认识逐渐加深,预防措施更科学、系统;近3~5年,骨科大手术后DVT 发生率下降至1.4%~6.49%[11-15]。骨科大手术围术期DVT预防措施包含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及药物预防。基本预防措施包含DVT 健康教育、功能锻炼、呼吸功能训练、静脉保护等;物理预防包含梯度弹力袜、足底静脉泵、IPCD。药物预防包含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 因子抑制剂类、抗血小板药物等。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是重要的基本预防措施,早期积极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保持下肢肌泵功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脚踝、足肌肉挛缩;肩关节外展内旋,预防肩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髋关节运动可加强骨盆区域血液循环,促进血流导向远端静脉;肘关节屈伸运动及Bobath 握手运动刺激躯干反射活动,预防肌肉萎缩,消除肿胀,保持肌力,促进血液回流。Fuchs 等[16]对227 名脊柱或韧带创伤患者采用普通肝素联合踝部被动运动机,行脚踝背屈及足底屈曲运动;与常规肝素预防DVT 比较,DVT 发生率从25%下降到3.6%。IPCD 具备循环充气、放气周期性机械性能,模拟人体行走肌肉收缩生理进程,可加快下肢血液的流动,预防血液瘀滞,按照脚踝、小腿、大腿顺序作用于静脉,让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加压状态下,加压部位的静脉血管尽可能排空,血液快速回流至周围毛细血管;减压时让静脉迅速充盈,血液迅速回流,通过加压与减压引起的血流变化,加速血液流动,减少血栓形成,达到预防DVT 的目的。边红丽等[17]对218 例THA患者术后早期采用IPCD 预防DVT,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IPCD 组患者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常规组;术后DVT 发生率(2.4%vs.9.3%)低于常规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3 d 及7 d的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联合IPCD 有效降低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DVT 发生率。
抗凝是DVT 的重要预防及治疗措施,在高风险DVT 患者常有应用,其通过抑制血栓蔓延,促进血栓自溶及管腔再通,实现减轻DVT 临床症状,降低DVT发生率的目的。但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可导致出血倾向,引发皮肤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18];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可引发血小板减少症[19];Xa 因子抑制剂可导致肝肾功能异常[20]。与药物预防DVT 比较,物理预防措施同样有效且可降低抗凝药物引发的出血并发症[21]。若患者存在抗凝药物相关禁忌证,基本预防及物理预防是血栓预防的重要替代的非药物治疗手段[22]。Groot 等[23]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对DVT 高风险的骨折患者用被动肢体运动联合压力弹力袜或IPCD 有助于降低低分子肝素应用率及剂量,减少DVT 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3、5、10 d 抗凝药物应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联合IPCD 可有效降低老年骨科大手术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率。
综上所述,早期肢体活动与间歇压力充气泵属非药物预防DVT 重要措施,在老年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可降低DVT 发生率及抗凝药物应用率,提升预防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