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兴村的合作社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六合区大圣水芹产业为例

2021-08-25 00:52:4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倪桑语
区域治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水芹大圣土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 倪桑语

一、文献回顾

2010年神木县副县长在《践行科学发展兰炭产业插上双翼—神木兰炭产业联合重组研究》中首次提出“土著产业”概念。但纵观全文,并没有给出“土著产业”定义或提炼出其特点。综合学界相关研究后发现,目前学界围绕与其含义相近的概念—“特色产业”相关研究相对广泛,基于现有文献,本文对特色产业研究总结如下:在研究区域方面,当前主要围绕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产业的研究。如王元京的《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1],主要研究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在研究视角选择方面,当前主要从产业链视角、资源约束特色产业选择视角予以论述。“土著产业”与“特色产业”的概念意义相接近,都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型的一种或几种特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但其又不完全等同于“特色产业”。笔者认为,“土著产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独特的资源为基础,以农民自己拥有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为支撑,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其组织管理方式较于“特色产业”相对薄弱。“土著产业”的核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其形成的基础是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农民自己掌握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但是其最大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土性”,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阻止了产品向“精、特、优”方向的发展,且其主体决策者和执行者大都是农民出身,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欠缺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使他们很难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这些都是“土著产业”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介于目前学界对“土著产业”的研究较少,本文拟探究“土著产业”其特点与困境,并尝试利用发展合作社的方式对困境进行破局。

二、案例描述:以南京市大圣水芹发展为例

(1)案例选择。南京市六合区马集镇(2012年8月,马集镇和马鞍镇合并为马鞍街道)水芹种植有100多年历史,属典型的“土著产业”。当地水芹销售方式古板,故运输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尤其是芹农之间恶性竞争、低价销售使得水芹效益始终没有大的提升。在此情况下,马集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借鉴周边地区发展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联系几户水芹种植大户,把种水芹农户联合起来,提供销售服务,解决芹农销售难题。南京市六合区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5年7月,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数百户。针对此背景,本文以乡村产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信源数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实地调研等方法,研读相关文献和法律法规,分析“土著产业”现状问题,寻找一个击破其发展壁垒的模式(见图1),以期进行产业模式再造,促进产业前景延伸和产业区域辐射。

图1 土著产业合作社模式研究框架

(2)困境分析。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我们总结提炼出了大圣水芹产业的六大突出困境:农民自愿性弱、产品供应期短、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投入不足、组织架构松散、土地流转制约。

三、案例讨论:“土著产业”合作社模式及其重要作用

(一)困境归因—政府、农村与农民三方掣肘

通过对马集镇乡村农业种植者的走访调查与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笔者发现先前水芹协会的管理方法在落实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困境的原因可从三方面来解释:(1)政府层面:一是我国政府层级过多,行政效率低,对行政机构的增加和行政人员的扩编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管理的不到位和监管力度的不足。二是我国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限,对于市场的变化无法做到快速地出台政策。三是缺乏对国际贸易结构方面的重视,粮食出口量远远少于进口量,对外国进口的依赖性过强。(2)农村方面:一是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率不足。二是没有整合各方资源,对农民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与技术指导。三是对于风险的评估和预防不足,没有建立针对农业减产的保障机制。四是与其他村庄城镇联系不强,没有形成密切的交流合作,缺乏互相学习的动力。五是基础设施构建不足,农民生产没有物质支撑。(3)农民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不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容易拘泥于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接受新的生产销售模式,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统一销售其产品。三是与外界交流不畅,信息获取不够,无法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

(二)困境破解—大圣水芹的合作社模式

马集镇区域大圣水芹种植户面临着相同问题:生产成本高、市场不稳定。提高大圣水芹的种植收益则是其共同诉求。为了对上述大圣水芹产业所暴露出来的困境进行破局,政府牵头联合水芹种植大户并团结周边农户,成立农业合作社,提供管理、销售等服务,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合作社是一个由多人共同分享所有权的企业组织(Hansmann1996)。成立并发展合作社的基础是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利益。目前,大圣水芹的合作社模式在不断实践与改良的过程中已趋于成熟。合作社联合了农业大户、零散小户,以及水芹市场等多方主体,合理分配股权,规范水芹生产、销售活动,通过整体性治理与协同式治理,解决了一系列不良的水芹生产、管理、营销等问题,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和劳作效率,促进了该地区基层乡村经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双重治理:整体性治理与协同式治理联合打破合作社壁垒。整体性治理强调组织管理的整体性,主张管理由分散向集中、由部分向整体、由破碎向整合转变。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通过将零散的水芹生产户、混乱的市场进行梳理整合,联合农户打造水芹统一品牌,并联系商户稳固市场,从而消除芹农恶性竞争现象、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户收益。协同式治理突出以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2)政府助推:现代水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永续支撑。当农民面对外在投入风险和内在生产惯性时,政府则需要发挥“引路人”和“稳定器”的作用。南京市政府对于“大圣水芹”的种植加大了政策扶持,除了积极促进农产品流通和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外,对农村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还建立水芹党支部,并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为合作社提供了保障。

(3)深化合作社:现代水芹农业合作社生产的持续动力。大圣水芹合作社最初只联合了当地80%的农民,加上农民普遍分散、难以集中,这使得合作社的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然而在运转过程中,合作社通过自身不断优化,及时改进管理方式,强化组织制度,争取到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合作社中,实现了“大圣水芹”的生产标准化、流通规范化、销售统一化,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农民也能通过合作社增加销售渠道,销往批发市场、超市,甚至远销外地,大大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利润。

四、政策建议:“土著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了深入落实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很多农村采用发展产业的方式带动乡村经济。当乡村拥有特色产品,有一个可以被扶持的基础产业时,将形成先天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产品符号,而消费者的信任基于品牌对产品品质与服务的保证,大圣牌水芹先后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品认定和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省市名牌农产品称号,进一步扩大了生产销售规模。厂家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需要精准分析产品的市场定位,明晰与同质产品相较的优势所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宣传推广。

(二)延长产业链

“土著产业”多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乡镇,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不能只发展农业,还要发展农业之外的二、三产业。对于本身产业链条短的产业,可以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加大产品正外部效应,在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以“农业+旅游业”等形式改革当地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乡村振兴的“五位一体”总体要求中包括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一个好支部、一支好队伍、一批好党员,若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上极大程度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将更有利于集中农民的积极性,主动加入合作社,配合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当地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村合作社运作模式,保障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水芹大圣土著
9.99万元起售,捷途大圣正式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5期)2022-11-23 07:25:20
万石水芹的历史与发展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34
大圣归位
土著节
环球时报(2017-10-10)2017-10-10 04:49:55
误闯土著部落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0
走近土著
从《大圣归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说话
耐热早熟水芹新品种91-55水芹
长江蔬菜(2014年1期)2014-03-11 15: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