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胡家元,李佳霞
1.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在乡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五千年历史文明是由乡村主导,以村民为主体,通过村民不断传播和发展,因此乡村文明携带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1]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在乡村建设中不再是次要地位,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为乡村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响水镇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西南部,因境内响水滩而得名,距万州城区45公里。响水镇拥有宝莲禅院、神秘寨林和众多的景点故事传说,包含的文化资源类型众多,对了解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村民生活方式、地区历史发展等提供了直接的文化资料。新时代背景下,对响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是对三峡文化的有力补充,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弘扬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支撑。
响水镇历史文化悠久,乡绅乡贤文化特征明显,崇文兴教的民风民俗突出,人文底蕴厚重。境内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大群苍鹭即是生态文化的亮点。寨林文化闻名遐迩,乡贤文化传承可寻,宗族文化独具特色,素有重教崇文传统,耕读文化久负盛名。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响水镇目前有各类文物点17处,朱氏墓群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被万州区批准为“区级历史风景名胜区”的寨林历史文化风景区位于万州大瀑布风景区西区规划范围内,素有“寨林神韵”之美誉,古寨如林,星列宝莲古寺周围,建造年代历宋、元、明、清、民国,景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成为独树一帜的人文奇观。
宝莲禅院占地30余亩,始建于宋朝宝庆2年(公元1226年),位于响水镇宝莲村龙王山上,是历代渝东一带佛教中心,亦是寨林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宝莲禅院屡遭损毁而多次重建,佛事活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停止,1974年被拆毁,历时748年,是重庆市万州区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宝莲禅院在元朝时烧过一次,损失惨重,在清朝又烧过一次,但上中下三间大殿尚存,故留下“水淹金山寺,火烧宝莲院”的诗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宝莲禅院停止了佛事活动,僧侣还俗为农,但诺大的建筑还是得以保留,作为当地学校的所在地以及文化活动中心和政治活动中心,后来被拆毁。
四方寨位于现宝莲村五社、六社之间,占地大约100亩。相传,明朝朱元璋坐拥天下后,特派他的第11个儿子蜀王朱椿来宝莲寺周围修建了寨子和关卡。四方寨是当年寨林的中心寨。寨内设南门、北门,是统管48个寨、48个关卡的中心,紧靠宝莲寺而建。因地势险要,仅有一个山梁进寨,山高坡陡,易守难攻,山体方形,故名四方寨。
杨家沟祠堂。杨姓人家,因见宝莲寺香火旺盛,视葵花宝寨之地为宝,为了发家、发财、育人,于民国年间修建祠堂,供奉祖像,教育后代。因祠堂宽大,解放后成为高石乡人民政府办公地。后分给刘天才住家,现仍保存完好。
朱家祠堂。位于宝莲寺四方碑外的木鱼包,由清朝儒将朱儒纯创建,朱家人并不在祠堂集会,不供奉祖像。朱家祠堂1938年改建,现保存完好。
刘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响水镇刘氏祖先刘家河建造,土木结构,四水归池,住了近十代人。现还有堂屋、台基、院坝遗存。
何家院子。何家院子在响水镇国家场东北面街道中,原有两个天井,有大门和朝门。从清朝道光年至今,世代何姓居住,故名何家院子,现古建房屋保存尚好。
新屋。位于现响水镇青林村10社。新屋建造美观,四个天井,一个大地坝,四周围墙,盘古、腰墙石、石柱、门窗刻有花纹。该大院建造于清朝,现房屋被改,但花纹雕木还有部分存在。解放初用作易家乡人民政府办公用房,后作为粮库,现为民房。
古楼房:古楼多用条石砌成而十分坚固的楼房,一般有三四层楼房高,周围用石头砌成围墙,古楼的建筑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响水镇白家竹林院子是明朝末年朱家三弟兄所修。有天井,一个大地坝,堂屋被拆,八字朝门的石壁上仍留有精致花纹,左雕宝剑,右刻“朱子家训”。后由历代朱家子孙所有,现为其他村民的住房。
古炮楼:响水镇黄杜堡双炮楼是黄杜寨的左右臂,有诗曰:“黄杜双楼矗入云,雨溪滩中现竹笋。”过去修这些炮楼,是为了防止恶犯,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进入炮楼,严加防守,才能保安全。解放后被政府分给老百姓居住。过去响水镇村民付正伯、王焕章、晏海荣、许涛、杨万山等十多家人都住在古炮楼里。这些炮楼在解放后几十年变化中,不同程度遭到毁坏。现只有付正伯住的古炮楼还保存较好。
牌坊:牌坊的建筑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据传在宝莲寺和葵花寨周围古时建了许多牌坊。其中,现存的有清朝朱母殷氏的圣旨牌;宝剑、牌坊被毁,立牌楼的地方牌楼匾名尚留存。
碑刻:寨林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之所以称为历史文化风景区,是因为在景区内遗存有关卡、洞穴、楼院、古庙遗址、古寨遗址、古墓遗址、古建筑遗址等,山崖石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和木纹雕刻,这些遗址最能说明当地历史文化沉淀丰富,而“圣旨牌”和“望柱”的存在,就更能说明葵花寨、宝莲寺丰厚的文化价值。
古建筑和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水平、建筑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直观的历史资料。响水镇的宝莲禅院、神秘寨林、传统古建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宋以来的历史文化,这些建筑所蕴含的丰富的雕刻艺术价值对现今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至今仍在当地广泛流传的各种景观传说是对口头文学的一种传承,对于了解当地自然景观的来源有重要的参考。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对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灵魂作用。响水镇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振兴乡村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反映当地人的文化习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响水镇坐落于万州区,属于三峡文化圈,其任何文化资源都应看作是三峡文化的一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对响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再认识,就是对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三峡文化的有力补充。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力量的存在,能够促进乡村建设,解决民力凋敝、乡风消解或庸俗化、文化衰微等问题[2]。在旅游发展中,古建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响水镇拥有禅院、祠堂、寨林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对当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行之道。响水镇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将所有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景点。利用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由地方政府牵头、社会资本投资、人民群众参与的多主体旅游景区,把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标本式的资源在新业态下激发出活力,实现文化资源对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助力。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道德情操的民族,五千年传统历史文化中体现着诸多优良品德。中国历代提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这些道德情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响水镇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隐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笑面罗汉为保当地百姓生命安全在悬崖下守路的故事等,都是对中国传统的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折射。
对这些历史文化故事和景点传说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的高尚道德价值观,对培育当今社会人们正确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对响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认识也是弘扬我国优秀道德文化的重要支撑。
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万州区响水镇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发展不仅利于助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宝莲禅院、祠堂、碑刻、寨林这些上百年的历史建筑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雕刻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有利于传承当地自宋朝以来的历史建筑文化。响水镇丰厚的历史资源对历史文化传承、丰富旅游资源、弘扬道德情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当地文化振兴,切实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