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医院影像科(海南 海口 570203)
张昌飞* 杜福川 张昌凯
脑胶质瘤是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1]。其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中老年人尤为明显。有相关文献报道,国内脑胶质瘤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WHO根据肿瘤的细胞比例将胶质瘤分为四级[2:Ⅰ级为良性肿瘤,部分可治愈;Ⅱ级偏低度恶性;Ⅲ级为中度恶性;Ⅵ级重度恶性。脑胶质瘤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影响视觉、听觉、运动、语言、呼吸、神经系统等,恶性者可危及生命[3]。而术前准确对胶质瘤进行分级可为临床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4]。多层螺旋CT(MSCT)是临床上诊断脑胶质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其灌注成像技术可有效显示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情况。故本研究通过对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估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7.67±7.91)岁。Ⅰ~Ⅱ级患者16例,Ⅲ级患者28例,Ⅵ级患者11例。纳入标准:均符合脑胶质瘤相关诊断标准[5];既往无对比剂过敏史;年龄>20岁,且无沟通障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CT检查禁忌证;临床资料欠缺者;意识模糊、沟通障碍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
1.2 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GE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80kV,管电流240mA,层厚、间距均为5mm,重建层厚0.5mm,螺距1.0mm。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流率注射碘海醇80mL。全部扫描结束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观察指标将MSCT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肿瘤实质区、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灌注参数值,分析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最大灌注参数值。灌注参数主要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 (BV)、表面渗透系数 (PS)。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脑胶质瘤实质区的BF、BV、PS值显著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
表1 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
2.2 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Ⅵ级患者的BF、BV、PS值最高,Ⅰ~Ⅱ级患者的BF、BV、PS值最低,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的BF、BV、PS值比较(P<0.05);不同级别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BF、BV、PS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
表2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灌注参数比较()
注:a表示与Ⅵ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表示与Ⅲ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同。
2.3 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最大rBF、rBV值比较Ⅵ级患者的rBF、rBV值最大,Ⅰ~Ⅱ级患者的rBF、rBV值最低,肿瘤恶性程度越高,rBF、rBV值越大,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最大rBF、rBV值比较()
表3 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最大rBF、rBV值比较()
2.4 典型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分析结果见图1~图3。
图1~图3 患者女,53岁,双眼视力下降1月余,以右眼为甚。影像学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MSCT检查(图1~图3)可见右侧顶枕叶见一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楚,主要累及枕叶皮层及皮层下,病灶内夹杂弯曲条索状及不规则团块状钙化影;周围白质可见片状水肿,局部脑沟变浅,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
脑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生长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多累及3个或3个以上脑叶,常累及两侧半球,最常见的位置是白质通道和视神经,或进一步侵犯深部结构,如胼胝体、基底节、丘脑等部位,并可向幕下结构甚至脊髓发展[6-7]。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认为可能与放射线、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癫痫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常见的症状还有精神智能障碍、共济失调与脑神经障碍,后期可出现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脑胶质瘤[8]。但该病是浸润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明显,行手术切除会出现切除不彻底,导致术后复发的风险[9]。所以术前准确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对临床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脑胶质瘤使用较多的影像学方法,常规的CT检查可以有效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但是准确对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MSCT灌注成像其原理主要是借用了医学灌注成像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远离和中央容积定律[10-11]。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以获得所选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面(TDC),并根据此曲线通过不同的数字模型转换和计算机伪彩处理得到BF、BV、PS等参数值,以此判断脑组织的灌注状况[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胶质瘤实质区的BF、BV、PS值显著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级别越高,脑胶质瘤实质区的BF、BV、PS值越高(P<0.05),但不同级别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BF、BV、P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刚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血管的分布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有关系。肿瘤的恶性程度与新生血管有很大关系,新生血管越丰富,表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成像时血流越丰富,故灌注参数值变化越明显。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肿瘤恶性程度越高,rBF、rBV值越大,故可以针对这一参数初步区分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
脑部肿瘤较多,在对脑胶质瘤进行准确分级的同时,还要区分其他肿瘤[14]。比如多中心胶质瘤,系颅内同时原发2个以上胶质瘤,各瘤体间彼此分离,无组织学联系,影像学上是大片状改变、可明显强化。而脑胶质瘤为胶质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多发性胶质瘤可为较高级别,坏死出血多见。脑转移瘤,CT平扫可见低、等或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周围有广泛水肿,增强是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5]。而脑胶质瘤增强多不均匀强化,且占位效应明显。
综上所述,MSCT灌注成像可真实反映脑胶质瘤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在术前评估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为临床术前分级提供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