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域下英文诗歌汉译的审美再现

2021-08-24 02:30王悦
文教资料 2021年15期
关键词:翻译美学

王悦

摘   要: 在中外文学中,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本文在翻译美学视域下,分别从词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三个角度,以国外著名诗人泰戈尔、托马斯、雪莱的诗歌为例,对其译文进行审美再现分析。

关键词: 英文诗歌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古今中外,国内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上一直有翻译活动的开展。翻译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专业,越来越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艺术再创的过程。毋庸置疑,翻译是一种包含技术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的语言交际活动。高质量的翻译涉及译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与翻译的主体、客体及实践等过程有关。翻译的主体为读者和译者,客体为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有一定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对译文有一定的赏析;两者活动过程中都包含审美活动的参与。因此,译者在通过翻译对源语文本思想和内容重构的过程中总会受审美因素的影响,终将促使翻译美学的诞生。

一、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属于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在翻译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注重美学的研究,如老子提出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毛荣贵提出:“中国传统的译论基础就是美学。”[1]由此可见,翻译和美学的融合是必然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交流中不仅起源早,而且翻译美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翻译美学和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柏拉图时期,翻译美学思想中就蕴含审美因素,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近代启蒙运动时期,翻译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泰特勒(A. F. Tytler)阐述了翻译三原则:首先,译作应体现原作的内涵与特点;其次,译作需还原原作的写作风格与手法;再次,译作的逻辑性要与原作保持一致。公元前,西塞罗强调翻译必须忠于词章之美;二十世纪,法国的维勒瑞提出译者的翻译技艺取决于对文学作品真知的审美感知。因此,译文对原文的重构既要保持原文的形态又要体现原文的美感,译者需要“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说话”。

在我国,翻译美学最早发展于三国时期。到目前为止已出现诸多翻译理论,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錢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论”、郭沫若的“文学翻译之韵味”及茅盾的“重神韵”等。虽然严复和泰特勒提出的“三条”具有相似之处,但基于中国的传统译论和语言表达习惯,“信、达、雅”三个标准更被大多的汉译者们所青睐。“言不尽意”是汉语的语言表达特点,意在点到为止,即“全面整体、辩证统一和注重经验与直觉”的哲学传统。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对原作的意象和内涵的表达上更要格外重视,即通过译入语的重构在译文中传“神”于读者。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雅”是最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信”与“达”。还原原文的内涵是译作的灵魂所在,如果改变原作的写作风格与手法即对原作的不忠,那么译者只有在形式完整还原的基础上,用最佳的表达方式达到神似才是一部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二、翻译美学与诗歌翻译的联系

文学虽然是书面上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但透过文字表象才是真正的美学价值所在,作为一种介质使作者和读者产生精神上的直接对话,让作品能够从语言层面的艺术传递出精神层面的价值。当文学作品输入另一种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时,这一过程被叫作文学创作翻译,可以简称为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将文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美学原理相结合,亦是将原作者和译者相联系。译者基于美学原理对原作进行审美分析,通过翻译以另一种语言文本阐述,再以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还原原作全部特点,这一系列翻译活动便是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同样,从译文的审美价值可以体现译者的翻译素养及审美能力,高质量的翻译作品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和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需要先掌握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原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特点,再以熟练地翻译方法和技巧完成语际转换实现原作的审美价值。

文学翻译和翻译美学原理之间是具有一定联系的。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形式,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一种形式,诗歌的美要求协调、对称并客观阐明美的特质。译者要将原文视为本原并解析原文的审美情感,通过语际转换重构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读者赏心悦目。刘宓庆提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课题的两种形式,审美价值体现在“有形”和“无形”的统一[2]。形式系统是对语言形式系统的分析,即语音、语义及句段结构等表达层面;非形式系统注重内容的内涵之美,如“情”“志”“意象”和“意境”等审美系统层面。许渊冲曾提出“意美、音美、形美”三原则,其中以意美为主,音美为辅,次为形美。将诗歌翻译视为艺术的创造,呼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创造审美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译文之中最大限度地注入审美和美感能力,同时尽可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达到最高的期待值。译者对于语言的审美并非自觉的,翻译美学原理为译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译者通过理论研究的辅助在语言审美上发挥审美判断的主观能动性,研究与分析原作的审美观,更加了解原作创作的目的和意图、贴近原作的审美标准,并在译文中将原文本的美学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入译文中,使译文更忠实于原文且更具美感。一部文学作品是具有艺术性和艺术价值的,译者要通过美学原理认识到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以翻译过程中对其审美价值的考量为基础,用最贴近原作的审美标准在译文中再现审美价值。

三、翻译美学视域下英文诗歌汉译的审美再现

1.词意之美

例1原文: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 such is thy pleasure. This frail 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 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

译文:你使我万世永生,这是你的快乐,你一再倒空我的心杯,又一再斟满崭新的生命[3]。

本段选自泰戈尔诗集《歌之花环》第23首,是《吉檀迦利》開篇的孟加拉语原作。诗中的“thou”意为“你”,是指印度梵教的大神梵天。诗中将“made me endless”译为“万世永生”,四字结构言简意赅,不仅体现了汉语特点,而且含义表达准确。因为诗人信奉梵教,认为梵天无处不在,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梵天可以使他“万世永生”。“frail vessel”原本表示“脆弱的器皿”,译成“心杯”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脆弱易碎”与“器皿”之意,同时是一种修辞手法,具有简洁的词意之美。“fillest”译文用的是“斟满”而不是倒满之类词语,更具有古风韵味。文中用了两个“一再”表达“again”“ever”,同时展现了形式之美。

2.音韵之美

例2原文: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译文:旷野上弥漫着甜美的香气,雏菊轻吻我们的脚尖,

年轻的情侣在这里相会,年迈的妇人沐浴着阳光休憩,

每一条街巷,都有这样的旋律回荡耳畔,

布谷,布谷,啾——啾,噗——喂,吐——喂嗒——呜!

春天啊,多么美妙的春天[4]!

本段选自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的《春之景》。译文通过拟声词“啾——啾,噗——喂,吐——喂嗒——呜”对仗还原原文“jug-jug, pu-we, to-witta-woo”布谷鸟的叫声,为诗歌注入活力,尽显春天生机盎然之景。“sweet”“feet”对应“香气”“脚尖”,还原原文的押韵韵脚,句式工整对齐,依然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3.意境之美

例3原文: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

And the rivers with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译文:泉水与河流交融,

河流涌入大海,

天上的风啊总是怀揣着,

甜蜜的情怀;

万物皆不孤独,

全在天赐法则下,

与另一事物丝缕相缠;

为何唯你我例外?[4]

本段选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爱的哲学》,诗歌语言优美凝练,情感真挚。诗中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用“交融”“涌入”“怀揣”等动词赋予泉水、河流和风情感,表达男女之间追寻爱情、难舍难离的感情。最后一句,译文同样用疑问句,将读者带入诗中引起情感共鸣,引发思考。文字呈现一种意境,衬出艺术氛围,使情感升华。

四、结语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灵魂体现,最丰富的内涵是意境美,重构诗歌翻译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再现艺术美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艰难的过程。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分别从词意、音韵和意境三个角度,分析国外著名英文诗歌汉译中“情”与“美”的审美再现。由此可见,在译文中重构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让读者心中能够与原文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泰戈尔.吉檀迦利[M].白开元,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王正丽,译.世界上最受欢迎的80首诗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宋词《雨霖玲》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翻译美学视域下英文歌词的翻译
《秘密花园》中的翻译美学
从《红楼梦》翻译谈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浅谈《园丁集》译本中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风筝》的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