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啸,张磊,陶伟
1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聊城252600;2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反复发作,治疗十分困难,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目前认为,对于ACI应争取超早期治疗,以减少由于血栓堵塞造成的供血区脑细胞死亡,尽可能挽救脑组织[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现阶段ACI超早期治疗的常用手段,能够迅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部分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无明显缓解,甚至会诱发脑出血,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探索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寻找能够准确预测其短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3-4]。胱抑素C(Cys C)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5-6]。近年研究发现,Cys C能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7],并且血清Cys C水平变化可能影响ACI患者预后[8-9]。但国内外关于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了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Cys C水平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10]中ACI的诊断标准,初次发病;②具备rt-PA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并自愿接受溶栓治疗;③年龄>18岁;④发病时间<4.5 h;⑤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近期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者;③合并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④近期有外伤或手术史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014),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与随访 ACI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后,立即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应用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rt-PA总剂量的10%在最初的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剂量持续静脉滴注60 min。住院期间,按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推荐方案给予清除氧自由基、脑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随访1个月。随访结束,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1]评估患者预后,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54例、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42例。
1.3 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血压、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一般临床资料,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1]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入院24 h内FPG、血脂(TG、TC、LDL-C、HDL-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Cys C等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资料,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预后为因变量,将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临床资料比较 一般临床资料共纳入11个因素。其中,预后良好者男30例、女24例,年龄(61.39±8.47)岁,有吸烟史12例,有饮酒史11例,收缩压(141.89 ± 17.98)mmHg、舒 张 压(81.58 ±10.79)mmHg,合并高血压22例、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16例、房颤3例、冠心病5例;预后不良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69.15±8.58)岁,有吸烟史8例,有饮酒史12例,收缩压(144.92±19.18)mmHg、舒张压(83.01±10.92)mmHg,合并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14例、房颤12例、冠心病3例。预后不良者年龄、合并房颤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均<0.01),二者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均>0.05。
预后良好者NIHSS评分为(10.72±2.41)分,预后不良者为(13.79±3.24)分。预后不良者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者(P<0.01)。
实验室检查资料共纳入8个因素。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s)
表1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s)
注:与预后良好者比较,*P<0.05。
研究对象预后良好者预后不良者n 54 42 FPG(mmol/L)5.08±0.41 6.94±0.52*TG(mmol/L)1.49±1.27 1.58±1.31 TC(mmol/L)4.62±1.35 4.67±1.40 LDL-C(mmol/L)2.47±0.72 2.39±0.74 HDL-C(mmol/L)1.38±0.26 1.45±0.28血小板计数(×109/L)209.38±54.87 217.53±55.43白细胞计数(×109/L)9.97±2.08 10.38±2.16 Cys C(mg/L)0.82±0.32 1.12±0.49*
2.2 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为因变量(预后良好=1,预后不良=2),以年龄(连续变量)、房颤(有=1,无=2)、NIHSS评分(连续变量)、FPG(连续变量)、Cys C(连续变量)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房颤、NIHSS评分、FPG、Cys C均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见表2。
表2 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水平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 I:0.604~0.810),最佳截断值为0.925 mg/L,此时其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72.2%。
AC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A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2]。ACI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症状,易被患者或家属忽视。但ACI起病急骤,多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其临床症状可在发病数小时达到高峰。目前认为,ACI一旦发病,应尽可能于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rt-PA静脉溶栓是ACI的常用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栓,促进动脉再通,缩小梗死面积。但临床研究发现,部分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会加重[13]。因此,探索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对改善ACI治疗效果和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ys C是1961年最早由CLAUSEN等学者在脑脊液中发现的,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内源性蛋白半胱氨酸活性。Cys C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和体液中,能够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并且具有产生和释放入血速率恒定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内源性标志物。近年研究发现,Cys C与帕金森病[1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阿尔茨海默病[16]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XIAO等[17]研究发现,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其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或血肿体积呈正相关关系。LEE等[18]研究发现,亚临床脑梗死患者血清Cys C水平亦明显升高。近年孙翠梅等[19]研究发现,血清Cys C水平还与ACI患者脑微出血存在一定关系。但血清Cys C水平能否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短期预后国内外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随访1个月,其中预后良好54例、预后不良42例。结果发现,预后不良者血清Cys C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提示血清Cys C水平有可能作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指标。本研究还发现,预后不良者年龄、合并房颤比例、NIHSS评分、FPG均高于预后良好者;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房颤、NIHSS评分、FPG、Cys C均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水平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截断值为0.925 mg/L,此时其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72.2%。结果提示,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年龄、房颤、NIHSS评分、FPG、Cys C均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