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反应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2021-08-24 02:51:28郭惠萍沈丽丹
山东医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子痫中性

郭惠萍,沈丽丹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江苏张家港215600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妇女特有的一种综合征,其发生率为3%~5%,以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对妊娠结局影响较大[1]。子痫前期在妊娠早期一般是由胎盘发育不良导致的,在妊娠中后期多是由系统性炎症反应引起的[2]。已有研究证实,在子痫前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IL-6等炎症因子与子痫前期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3]。本研究观察了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RP、IL-6水平以及胎盘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并探讨了炎症反应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接受剖宫产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30例(观察组),年龄18~35岁,BMI 25~32 kg/m2,孕周33~39周。所有孕妇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中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4]。排除合并急慢性感染、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以及早产或胎膜早破者。同期选择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接受剖宫产分娩的正常孕妇30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BMI 25~31 kg/m2,孕周34~38周。两组年龄、BMI、孕周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血清CRP、IL-6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剖宫产前,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10 mL,置于含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3 000 r/min离心15 min,留取上层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6。

1.3 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测 剖宫产后留取新鲜胎盘组织,避开胎盘出血区、钙化区、坏死区,在靠近母体面和脐带区各取一块胎盘组织,体积约1 cm×1 cm×1 cm。10%甲醛固定过夜,常规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固。显微镜下观察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并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另取新鲜胎盘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L-8、IL-1β。

1.4 子宫蜕膜组织CD14+、CD14+CD16+巨噬细胞检测 取胎盘附着处子宫蜕膜组织,洗净后剪碎,置于试管中,依次加入CD14-FITC、CD16-PE各10μL,再提取单个核细胞层悬液50μL,混匀后静置30 min,加入PBS 400μL。混悬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CD14+CD16+巨噬细胞比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CRP、IL-6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8.7±2.4)、(5.1±1.6)mg/L,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9±0.9)、(1.1±0.3)pg/mL。观察组血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303、2.776,P均<0.05)。

2.2 两组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以及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组滋养细胞增生,蜕膜细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管壁纤维样坏死及炎症浸润,发生急性动脉粥样变化,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胎盘出血性梗死。对照组滋养细胞正常,胎盘无出血性梗死。见图1。两组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及IL-1β、IL-8水平比较见表1。

图1 两组胎盘组织中病理变化(HE染色)

表1 两组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及IL-1β、IL-8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及IL-1β、IL-8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 n 30 30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7.39±2.18 6.67±1.49 3.746<0.01 IL-1β(pg/mL)0.160±0.004 0.100±0.003 7.692<0.01 IL-8(ng/mL)0.51±0.13 0.33±0.07 4.621<0.01

2.3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炎症因子与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RP、IL-6水平与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28、0.883,P均<0.01)。

2.4 两组子宫蜕膜组织CD14+、CD14+CD16+巨噬细胞比例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子宫脱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35.49±5.59)%、(22.26±4.87)%,CD14+CD16+巨噬细胞比例分别为(8.84±3.76)%、(7.86±2.26)%。观察组子宫脱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t=7.962,P<0.05),而两组子宫脱膜组织CD14+CD16+巨噬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3,P>0.05)。

3 讨论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5]。目前,尽管增加了对孕妇产前并发症的检测和早期干预,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死率已经显著降低,但子痫前期导致孕妇分娩后遗症的发生率仍有增加趋势[6]。研究表明,既往发生子痫前期孕妇未来发生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有所增加[7]。因此,加大对孕妇子痫前期的早期诊断和前期干预,最大限度地改善子痫前期孕妇症状,对最终改变孕妇和胎儿的临床结局十分必要。合胞体是凋亡或活化的滋养细胞脱落的异源纳米微囊泡,富含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内皮糖蛋白,在正常孕妇肺和血浆中的数量显著增加。合胞体滋养细胞微囊泡和外泌体可引起炎症反应[8]。体外研究显示,合胞体滋养细胞微囊泡激活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导致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当微囊泡暴露于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痫前期是一种过度炎症反应,诱发因素为抗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失衡。研究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与一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密切相关[9]。CRP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为非特异性抑炎因子。当机体发生感染时,受TNF-α、IL-6等炎症因子刺激,血清CRP水平会在1~2天达到高峰;当感染消退时,血清CRP水平会降至正常[10]。研究发现,与正常孕妇相比,子痫前期孕妇血清IL-10、CRP水平显著升高,证实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免疫反应的参与,其中炎症细胞因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非孕妇比较,孕晚期正常孕妇Th1细胞数量及Th1/Th2降低,而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Th1细胞数量及Th1/Th2升高[11]。本研究结果显示,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RP、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胎盘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更明显,表明炎症因子IL-6、CRP在子痫前期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被确定为子痫前期检测指标的血清标志物较多,如血浆胎盘蛋白13、可溶性酪氨酸激酶1、胎盘生长因子等,但这些标志物预测子痫前期的效能有待进一步验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程度和免疫平衡的有效指标,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评价[12]。由于胎盘细胞(基质细胞和滋养细胞)过度产生的炎症因子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这两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多样性,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其多样性表现更为显著[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胎盘组织IL-1β、IL-8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炎症因子IL-1β、IL-8亦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

在妊娠期间,母体先天性免疫系统显著激活,主要体现在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并执行重要的免疫功能,如吞噬、抗原呈递、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免疫应答编配[14]。在妊娠期间,巨噬细胞调节滋养细胞凋亡,在着床、胎盘形成和分娩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子痫前期孕妇的母胎界面巨噬细胞数量是否发生变化仍存在争议。先兆子痫的特征是螺旋动脉生理转化失败和滋养层浅层浸润、母体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有研究认为,巨噬细胞诱导的细胞凋亡限制了子痫前期孕妇血管内滋养细胞侵袭。母胎界面的蜕膜内巨噬细胞于母体对胎儿抗原的耐受性以及宿主对子宫内感染的防御都极为重要[15]。分娩与急性炎症反应以及巨噬细胞向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的流入和活化有关,结果表明这些细胞在整个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单核细胞新的分类方法基于CD14、CD16表达[16-17]。本研究标记巨噬细胞采用CD14、CD16,观察组子宫蜕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比例增多,呈现出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转化,表明巨噬细胞能够发挥促炎作用。既往研究表明,若巨噬细胞呈现CD16+,必然伴随CD14+[18]。本研究观察组子宫脱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子宫脱膜组织CD14+CD16+巨噬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研究[18]结果不符,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子痫前期孕妇血清CRP、IL-6水平以及胎盘组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水平明显升高;无论全身炎症反应还是胎盘局部炎症反应在子痫前期孕妇中普遍存在。因此,炎症反应与子痫前期发病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子痫中性
英文的中性TA
如何防范子痫
怀孕了发生子痫前期的9大元凶!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24
孕中期母血PAPPA与PIGF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作用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4:40
HSP70、NF-κB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