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肖 菲,陈 娇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枣庄2771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呈上升趋势。而在早产儿救治期间,建立静脉通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环节,亦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难点[1]。当前脐静脉置管(UVC)[2]和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3]的开展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静脉通路建立提供重要保障。PICC技术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救治提供快速静脉通路,但因患儿出生时血管隐匿、皮肤薄嫩等因素影响极易导致穿刺失败,加上PICC长时间留置极易出现脓毒血症、感染等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早期其脐静脉管口直径较大,可降低置管难度,且UVC技术临床推荐其使用时限只有14 d,故UVC技术在患儿出生早期应用效果较好。本研究探究UVC联合PICC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治疗、护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4例。纳入标准:出生胎龄28~35周,且出生体重<2000 g;符合UVC和PICC置管要求;凝血功能正常;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腹膜炎、菌血症、脐炎等;需行外科手术;先天性心脏病;严重感染。入院当天由责任医生评估,无脐静脉置管禁忌症,适宜行脐静脉置管43例纳入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胎龄28~35(31.06±0.79)周,体重1027~1750(1381.27±36.15)g。因脐静脉结扎位置过低、脐带干结及先天性畸形等原因不宜行脐静脉置管41例纳入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胎龄28~35(31.18±0.82)周;体重1035~1754(1393.51±37.05)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留置针联合PICC置管。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给予输液治疗,留置针选用24 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操作。2~3 d后拔除留置针,行PICC。PICC导管选用1.9 Fr PICC穿刺包,由具有PICC操作资格证的护理人员操作。置管完成后行胸部X线片确保导管头端处在第4~6胸椎,行静脉治疗。护理方法:病情观察、家属健康教育;置管前辐射台和暖箱进行紫外线消毒,持续1 h,并用消毒液彻底清洗,穿刺处以外的部位完全无菌布覆盖,保障最大限度无菌屏障,并且扩大消毒范围至患儿整个上肢;PICC护理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PICC导管需每天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冲管,若患儿体温在38 ℃以上或穿刺处有炎症等情况需拔除导管;PICC置管时穿刺次数应在3次及以下,妥善固定以防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人员需不定时检查导管情况,发现穿刺处发红、患儿发热时给予综合评估后再决定导管是否需要拔除。
1.2.2 观察组 给予UVC联合PICC。UVC:患儿出生后48 h内进行,脐静脉导管选择3.5 Fr一次性硅胶管,由新生儿科专业置管医师进行操作,置管完成后行胸部X线片确保导管头端处在膈肌上0.5~1.0 cm位置,然后连接输液管道。UVC置管7~10 d后拔除,改为PICC。PICC置管操作及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UVC护理:UVC置管成功后,需对脐周皮肤(比敷贴平面面积大)进行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将敷贴贴好开始静脉输液,速度<1 ml/h,间隔8 h需用1~2 ml 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且敷贴需在置管24 h内更换1次,更换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先消毒再用灭菌生理盐水擦拭,待干后粘贴敷贴。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留置时间。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静脉血血糖值<2.2 mmol/L即为低血糖)发生率。③比较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导管堵管、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等。④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视网膜病变、动脉导管未闭、颅内出血、支气管发育不良等。
2.1 两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留置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留置时间比较
2.2 两组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低出生体重及早产为新生儿常见的死亡原因[4]。随着多胎妊娠率增加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日益增加,此类患儿可能存在神经、智力等发育障碍,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压力。UVC技术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命通道”,能够进行药物输注、营养支持等救治工作[5]。但UVC只适合出生短期内使用,应用时间过长可引发感染,故需要其他辅助措施。PICC技术应用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可以避免留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静脉刺激与痛苦,减少长期输注高浓度营养物质对静脉的损伤,预防静脉炎发生[6-7]。因此,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先采取UVC输液,待UVC拔除后采取PICC输液,可保障患儿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促进其康复。
新生儿出生2~3 d内脐静脉血管清晰可见,与外周静脉相比脐静脉的管壁更厚、管径更粗,易实施置管操作,避免患儿外周静脉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及血管损伤,有助于后期PICC置管与维护[8];同时择优选择穿刺静脉、扩大消毒范围、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拔管等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助于保护置管部位,延长留置时间。朱爱武等[9]报道,对早产儿应用UVC联合PICC效果较好,可以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UVC联合PICC进行静脉输液可以更好保证营养液均匀持续输入患儿体内,满足患儿所需营养物质供给,加速恢复至出生体重,促进胃肠道功能发育,缩短达到足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10]。UVC联合PICC可以保证静脉输液持续不间断,促使患儿输液速度更加平稳,同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节输液速度,从而有效控制患儿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护理人员对UVC和PICC管道进行针对性护理,择优选择PICC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后依次为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提升送导管成功率;同时针对置管的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护理措施改进,加强护理人员无菌操作及冲管意识,通过最大无菌屏障的建立、穿刺次数的有效控制、消毒部位的扩大等护理方式强化患儿穿刺部位的消毒及无菌,从而减少导管堵塞及患儿感染等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于新颖等[13]报道一致,提示两组置管及护理方法均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UVC联合PICC效果较好,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早产儿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