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燕,张喜丽,刘萍花
(麻城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麻城438300)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患者入院就诊时本身没有且不在潜伏期,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1]。全球调查数据显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问题仍是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顽固杀手[2]。鉴于医院内人群众多,尤其是患者高度密集,各类病原菌群集,加上患者本身抵抗力差,易导致患者及其他人员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3]。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危险因素,不仅与患者本人有关,也与临床相关人员规范性治疗、护理等密不可分。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一方面耽误患者病情恢复,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体验,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医疗人员治疗、护理难度,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近十几年来,医疗侵入手段的推进和飞速发展使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形势越发严峻。既往文献报道对门诊医护人员进行分级化管理,能够切实改善门诊输液感染事件发生,提高门诊输液的安全性[5]。本研究采用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干预,以期探究其在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1日~12月31日住院部收治的219例患者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8~75(43.00±4.02)岁,住院时间5~32(14.86±1.97)d。选取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住院部收治的204例患者为研究组,均为女性,年龄16~75(42.84±3.86)岁,住院时间4~30(15.01±2.77)d。分别选取两组患者所在病区的50名女性护理人员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研究组年龄22~52(35.26±7.97)岁,工作年限2~22(18.36±5.17)年;对照组年龄23~55(36.06±7.87)岁,工作年限3~24(17.96±5.22)年。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包括医院制定的常规护理流程、护理实践操作、护理人员统一管理制度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具体开展形式如下。①建立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考核选拔出资历素养优越的护理人员分别承担组长、副组长职务,由其带领下属小组成员协助制订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实施具体策略和相关制度,协调解决具体实践面临问题,并根据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控效果实时动态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实践方案,定期组织各级别护理人员理论和实践无菌操作能力培训,同时定期组织考核,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和晋升决定。另外,合理分配各级别护理人员相关绩效。②健全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制度体系。针对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由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引导下定期开展分层次针对性防控感染项目培训,主要包括鉴别不同类型菌群、易感人群监测、卫生管理等,对考核内容、方法及要求制订全面有效的评估标准,开展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模式,根据其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技术职称、实操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和考核。另外,根据职责规定,针对性制订各级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估标准,每周评估1次。同时,各领导小组成员应每周定期组织开展各岗位级别座谈交流会,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方式了解和掌握培训和考核效果,并据此实时更新培训方案和考核制度标准体系。③制订护理人员岗位分级职责标准。根据护理人员综合素养分为4级(N0),初级(N1)、中级(N2)、中高级(N3)、高级(N4),高级别护理人员定期带领低级别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同时指导其及相关一般护理人员具体实践工作,及时发现护理操作实践过程中可出现及发生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进行更正,定期开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知识教育工作,同时组织各级别护理人员进行感染防控专业技术培训,调动护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应定期派遣专业人员监督和检查护理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手指菌落数、着装规范、病区消毒情况等,确保护理人员护理操作工作落实到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手表面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情况。采用自拟量表评估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消毒灭菌、无菌规范操作、医疗废物处理等,各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管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护理工作质量、医院卫生管理情况、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等,总分100分,结果分为3个档次:非常满意为>8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于患者出院时,采用一般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SF-36)[6]评估其生活质量,内容包括4个方面: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心理健康,总共18项,每项计分为0~2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各项目Cronbach′s α系数为0.712~0.869。护理人员手表面合格率通过对手表面采样检测菌落数进行评估。
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手表面合格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手表面合格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医院是各类致病菌紧密聚集地,细菌可通过空气、饮水、食物、接触甚至医疗侵入操作传播,导致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7]。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诱发各种并发症,也会加大患者治疗难度、延长住院时间[8]。医疗人员工作质量是预防感染发生最为关键的一环。医务人员对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漠视、医院感染诊断规范和标准知识的欠缺、无菌医疗操作能力的不足是诱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显示,由于医院医疗人员众多,等级混乱复杂,加上感染控制科管理监督不力,管理制度缺乏、感染预防重视度不高等多种问题,使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事件增加。因此,规划医院内获得性感染防控工作至关重要[9-10]。
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秉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原则,为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根据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实操能力、工作年限、学历、技术职称、绩效考核等进行等级评定,然后各级别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同时相互配合、监督,协作完成护理工作[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总发生率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在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深究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共同落实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护理人员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绩效考核制度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各护理人员的岗位竞争意识和能力,激发工作潜力,提高护理质量[12]。②各级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定期落实规范消毒、灭菌、集中隔离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13]。高级别护理人员严格监督与把控低级别护理人员工作,实时指导、规范护理操作,针对低级护理人员实践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有助于保障护理安全有效性。③定期组织和开展培训及座谈会,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视力度,同时提升各级护理人员感染预防相关理论和实践掌握能力[14]。相关临床调查数据显示,护理人员是缺乏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知识的主要人群,未明确医院感染评估标准、消毒液使用、灭菌操作等理念,且存在很多护理人员在正式上岗前并未接受规范感染防控理论、技术培训[15]。另有研究证实,护理人员在参与急危重症抢救时由于情况紧急往往忽视无菌操作,导致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手表面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患者对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有利于预防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