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家国情怀的中文民族概念

2021-08-23 06:18郭亮陈婷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郭亮 陈婷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话语体系里的民族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本单元的讲习思路不仅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充分理解“兼具家国情怀的中文民族概念”,还需在线下翻转课堂中,带领学生结合各自家庭和相关民族层层嵌套自相似的认同与辨识开始,推及多元一体的民族世界,体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民族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位育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1.012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1-0069-05

编者按: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习思路。该课程在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龚永辉教授主持下,连续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和“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 (2020)等荣誉称号。这次发表的系列讲习思路,作为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課题重大招标项目(编号:17ZDA153)的阶段性成果,基于“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全面贯彻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集中体现了国家级课程独具特色的精准讲习优势。

在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中,学理逻辑上的第一块基石是中文的民族概念。这个概念比英语近代国家民族概念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可以同时容纳我国一体层面的中华民族和多元层面的56个民族。对这一中文民族概念的理解,除了让学生上网自由学习,还应以轻量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推进。作为轻量型混合式的讲习方案,应当密切结合前沿研究动态、系统整合既往课程的优势资源,并且融入校园场景,进行情趣演绎和共识建导。“兼具家国情怀的中文民族概念”专题的位育路径,是引导学生结合各自家庭、邻里和相关社群层层嵌套自相似的结构,在认同与辨识的持续拓展中推及整个多元一体的民族世界,从而站在“两个命运共同体”视域高度,分析体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本质内涵。

一、在线学习内容提要

在线学习内容出自“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包括“讲习入门”在内,本专题在线学习的内容为前面六讲。

第一讲:民族大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晶核理念

民族大义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基于民族社会最大共识的公平正义。正义的本质在于正当的利益,大义的本质在于大全公正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民族观。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这个春天,以新时代民族观刷新“民族大义五十六讲”,是为了从根本处守望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点题用十六字仿古小令:亲——民族大义讲习人;一起来,微课铸国魂。

第二讲:民族概念——源于中文典籍的理论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把“民族”概念视为一个舶来品,用西方观念来定义中文的“民族”。在我国应用实际中一度分为两个派别。其实,我国早已形成了民族概念的本土传统,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推进,本土民族概念已正式转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一个优秀元素。我国的民族概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深处和现实工作实际,其内涵与西方民族定义不同,既可以用在中华民族的一体层面,又可以用在56个民族的多元层面,是中华文明沃土孕育的特优资源,应该理直气壮地使用。点题用十六字立锥令:民族概念本土生,千年古籍证;双层用,成!

第三讲:族际特征——社会琴键蕴藏的五声音阶

族际特征就是民族之间的区别特征。常见的族际特征包括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心理认同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必须依附于其他特征才能得以表达。其他族际特征本来都是客观存在于社会文化与生活之中的基本元素,如同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历史渊源——“宫音阶”、生产方式——“商音阶”、语言——“角音阶”、文化——“徵音阶”、风俗习惯——“羽音阶”。只是,这些音阶都蕴藏在社会这把无形大琴的琴键之中,有待琴手来激活弹奏。点题用十六字中凹令:“宫商角徵羽”:族性域;妙,五音协奏连心曲。

第四讲:心理认同——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心理认同是在社会复杂系统作用下“对他而自觉为我”的群聚现象。跟前讲所述五种一般民族特征相比,心理认同的稳定性特别突出,属于族际特征之中的构成要素,是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民族认同是一个多元多因多层缠绕的复合体系,这是由作为认同依据的民族社会本身决定的。社会的结构多元一体,国际国内、乡里乡外,小到家庭,大到世界,人们都以一定的关系为纽带,相互作用、聚类分群。要想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必须搞好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守护好心理认同这条命运所系的精神纽带。点题用十六字四方令:精神纽带,聚类无猜;古今民族,概莫能外。

第五讲:民族识别——我国民族成分的当代确认

民族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初始阶段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确定了56个民族名单,八九十年代还做了一些扫尾的工作。这项具体求实的社会实践以“调查—研究—协商—确认”为规程,全面突破西方的现代民族狭隘定义,从而使民族工作话语中的民族概念回归本土传统、切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实际,实现了民族概念的中国化。点题用十六字立锥令:民族识别大工程,五十六族定;中国化,正。

第六讲:各族一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样的观念已在各族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成为信仰。这种信仰之根,深深扎在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历史之中。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由“四个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堪称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纵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袤的疆域,居住着14亿血肉相连的同胞。点题用十六字立锥令:中华民族同命运,各族一家亲;“四合院”,稳!

二、大义探析多维关照

本专题所依据的“民族大义五十六讲”,是2021年春季刷新的一流在线课程版本。与2018年评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相比,少了 “宗教影响:由于认同和信仰的相互缠绕”一讲,多了 “各族一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讲。这一多一少的变化,体现了两个版本在线内容关注点的一个重大变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版本更接近“中央十二条”对民族概念的解释,专门为该条的一个补充句子开设了民族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一讲。刷新版将注意力从对民族概念具体解释方面转移到这一概念的适用层面上,合理呈现了包含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

两个版本的这种变化趋向,与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大体集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涵义、建设路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基于本方案所涉专题的视角,笔者在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涵义研究略作综述。沈桂萍以连接纽带为视角提出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层涵义,一是中国国籍的公民共同体(政治层面) ,二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文化层面) [1]。杨鹍飞从多重认同视角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的是中华民族之“实”,理清了共同体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结合体[2]。陆海发从历史形成角度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巨大的历史遗产和政治遗产,更是一个凝聚各方面力量并推动中国民族国家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基础性政治资源[3]。冯育林从多重属性角度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政治建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利益、精神命运胶结等多种共同体属性[4]。陈茂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归纳为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和政治生活共同体[5]。孔亭则以定义的方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华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结成的相互依存、共担共享的有机统一体和亲缘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6]。

引发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丰富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力的最新成果。我们在探析民族大义之际解读民族概念,必须对这一新成果内涵给予足够的关注。上引各位学者的论文观点,也就是本方案实施中需要参考思辩的辅助资料。

本专题位育探讨的设计思路,跟精品视频公开课时代的《豫和情趣建导方案》①一脉相承。两个方案相距8年,期间既有慕课前后的教学技术平台系统级差,也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程度及其带来的教学内容关注重点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差异在各自所依教材之中有所体现,8年前使用的是以“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之名,在与通用教材对比中凸显地方特色的《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②,如今使用的是与中国大学慕课“民族大义五十六讲”配套发行的《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③。由于《豫和情趣建导方案》受到教学技术水平和教材认识水平的限制,给本方案留下了足够的创新空间。

三、校园传习场景推荐

本专题的校园传习,我们推荐“和园”及其相关场景。

和园坐落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的西南角,是和美校园的园中之园。该园建成于2018年,基础是1992年种植的“民族团结纪念林”。该纪念林的种植原因,与本课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龚永辉教授出版的专著《族际识俫》相关。龚永辉教授用了八年时间研究曾经悬而未决的俫人民族成份,并于1990年协助政府将俫人确认为仡佬族。两年后的植树节,俫乡各族代表组团赴广西民族大学植林献歌,并立碑纪念。碑文如下:

纪念林  为了落实桂族字〔1990〕39号文件精神,我团赴邕等地参观学习。仡佬族二十七位,一九九一年五月五日与民院师生共渡“俫仡佬之夜”,欣获赠书《族际识俫》。谨植此林:十二株青松象征广西十二个民族,三棵同根红榕代表广西仡佬族三个支系。愿此林长青,永为纪念!

广西隆林县各族参观团团长   韦绍庭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

民族团结纪念林作为一个标志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的符号,一经诞生就鉴证并参与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广西民族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为“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光辉”,学校拨款立项,把这片纪念林辟为和园。在“三棵同根红榕”之下,用水泥浇筑了一本翻开的书模,铭刻了一段新的文字:

此树初为榕枝三條,齐眉寸径。成束植入松柏苗圃,立十二族圆心。碑纪仡俫亲,铭念和合情。经九千六百多日夜,承地泽天恩,沐文风墨雨恒作和谐壮美之精神家园鉴证:相映“三个离不开”,永葆各族一家亲。二零一八年八月,和园兴建。柏随清香,园外生缘,绕更名柱,聚石成圆;榕驻原址,楼廊环抱,如圆纳员,薇为和元。原碑珍藏于校民族博物馆,拓而重刻于此。

和园建成之后,进一步促进了课程建设。团队以和园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翻转落地位育场所,用以组织“壮美融和讲习营”,带动了课程的线下校园位育,取得了轻量型混合式改良的初步成效。选择以和园为中心区域作为校园传习场景,可以虚拟结合百年党史推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光辉历程,相对具体、深入地体会兼具家国情怀的中文民族概念应用实际,为正确理解民族理论政策逻辑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文民族概念的应用实践,当代最典型的是我国民族识别的伟大创举。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400多个申报“民族”的社群相继确认为56个民族的实践过程大多没留下具体资料。《族际识俫》出版时,尚是第一部专门、具体而公开地反映我国民族识别科研实践的著作。借助和园与该书的关系,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手段再现当年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协商——确认过程,认识民族概念中国化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超出和园,从更广阔的时空去加深对民族识别与民族概念的理解。和园北边和南边,分别有两个类似和园的园中园。北边博学楼、学友楼和博识楼下的“类和园”,同样有一棵“类和元”的大树,可以用来虚拟再现延安时期的《回回民族问题》研究,了解早期的民族识别与民族概念中国化探索;南边大礼堂边“类和园”中的“类和元”,则是广西民族大学的更名柱。更名柱旁围绕着十二块各自刻着民族名称的石头,正好诠释隔壁和园水泥书模铭刻“柏随清香,园外生缘,绕更名柱,聚石成圆”之意。借助这个“类和园”,可以简略理解广西世居民族概念与广西各民族共有家园的基本情况。

与此相应,大礼堂飞檐上的一百多只和平鸽,亦可象征广西民族大学师生拥有的多种民族成分。可借以引导师生从自身家庭和相关民族层层嵌套自相似的认同与辨识开始,推及多元一体的民族世界,体会“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内涵。

四、情趣演绎共识建导

本专题的情趣建导,主要靠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资源,让学生以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形式进行创意表达。在形形色色“得意放形”的情趣演绎之中,逐步走向以下共识: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7]。

这段话陈述的民族概念,与斯大林民族定义在用词上有一定联系,但逻辑上有巨大区别。龚永辉教授曾经将两段文字排列成不同的“字图”,用于凸显这种区别[8]。授课中可以提供这两幅字图,或者直接提供《豫和情趣建导方案》专门介绍过的《牛变人的智慧》,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染,加深对民族概念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专题可用的演绎资源十分丰富。从本团队杨学明、唐佩珠首创并在情趣建导课堂中长期保持的“明珠赛歌台”考虑,这里着重提供一些韵文。关于民族概念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借鉴这样一些雅俗共赏的短句:

民族连心共同体,共同特征五加一;五征皆活一固本,六征或许再加一。民族共荣肇华夏,特征何曾守“四大”?多元一体通和谐,理直气顺中国化!民族识别先调研,协商确认作后援;四大特征皆突破,共识一体容多元。

关于民族识别,还可以让学生重温“和元”大树种植者当年留下的长歌:

隆林山高数斗轰,俫坝连着仡佬冲;常有往来又相处,谁知都是亲弟兄。仡家入桂三百年,三支同胞未团圆;三支同胞两支聚,一支落单泪连连。细细麻蚱平地飞,俫俫人少代代亏;直到来了共产党,斗轰才得暖风吹。暖风初来雾不散,俫俫成份难决断;五十六族家家乐,俫俫还是孤独汉。虽觉孤独又不孤,几多专家用功夫;五十年代费团长,也为识俫翻古书。识俫劳累学术界,广西民院代接代;几代识俫几代累,其中最累龚俫俫。“俫俫”识俫八年多,年年苦钻岁岁摸;摸到三支同源处,同胞齐唱仡佬歌。仡佬欢歌乐天伦,不忘党恩不忘情;要找深情永留处,民族团结纪念林。

在理解中华民族具体成份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共识理念引导向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从而聚焦于习近平的这一段话:“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9]

至此,则可用“豫和动画流行曲”作为总结:

人类社会有民族,承前启后纷纷出;族性特征多变幻,历史长河展宏图。中华民族共同体,命运与共同生息;五十六族是一家,相亲相爱相扶持。

[参考文献]

[1]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杨鹍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3]陆海发.民族国家视阈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4]冯育林.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设析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5]陳茂荣.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9(5).

[6]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6).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92.

[8]龚永辉.民族概念:话语权与学理性——中央“12条”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9]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88.

责任编辑:韦梦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