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考核改革初探

2021-08-23 23:44李慧钗赖增哲何旭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农科平时成绩农林

李慧钗 赖增哲 何旭君

摘 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建设面临培育卓越农林新才及建设“金课”的新要求、新挑战。该文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为例,根据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通过改革过程性考核方式及期末考试内容、新增线上考核方式、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培育卓越农林新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N+1+1”课程考核模式;新农科

中圖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204-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course is facing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new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building "golden cours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Plant Tissue Culture"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current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reform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method and final examination content, adding online assessment method, and optimizing the cour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degree of the cours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new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 words: Plant tissue culture; “N+1+1” course assessment mod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9年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商议并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宣言》,提出要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走融合发展之路、创多元发展之路、探协同发展之路。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1-2]。培育卓越农林新才亟需一流的课程和实践基地,还需构建灵活的教学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建设“金课”,对于培养善于解决实践问题、敢于提问、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农林人才极为重要[3]。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其他农林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理论和全套操作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起到关键作用[4]。传统的课程只有线下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设置单一。根据新农科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的要求,笔者所在教研室基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现状等,对该课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提出改革思考及举措,以期通过“学中考”“考中学”“以赛促学”,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助力培育新农科卓越农林新才。

1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进度衔接不协调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含48个实验课时和24个理论课时,课时量有限且实践课时居多,易造成实验课赶不上理论课的进度,过早将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导致实验课内容跟理论知识不能一一衔接,影响学生及时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验课的实际操作中,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而有序的知识技能体系。此外,实验课缺乏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教学成效的反馈。

1.2 课程面向多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普遍较差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面向学校多个农业生物技术、园艺及林业等涉农专业,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专业知识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应对专业知识或实际操作时感到吃力甚至难以掌握。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尽快掌握并能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后的实习及就业中,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课程考核是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合理科学的考试和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真实并有效反映出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从中反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指引和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传达有效的信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成绩(50%)和平时成绩(50%),其中期末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20%)+ 实验报告(30%)构成。结合学生的整体成绩来看,平时成绩中的考勤分数基本都是90分左右,实验报告基本在课后完成,学生之间相互参考概率极高,既不能真正拉开学生平时成绩的差距,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是该课程唯一一次闭卷考试,个别学生虽然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因平时成绩较高,总成绩不一定不及格。总的来说,较为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总体成绩存在偏差,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对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提出课程考核改革思考,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合作能力的创新卓越农林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2 “N+1+1”课程考核模式

结合该课程特色及学校现有资源,教研组初步研究出“N+1+1”课程考核模式,即多样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1次结合课程特点的线上考核及1次期末闭卷考试,形成综合性强、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学中考”“考中学”,同时“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2.1 采用多样化过程性考核方式 多样化过程性考核方式保留原有课堂的基本考勤和实验报告等考核方式,增加小组PPT汇报、实验方案设计及个人/小组植物组织培养技能竞赛3种考核方式,所有考核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方案见表1。

2.2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线上考核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宣言》提出,要建设“金课”,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农林产业案例和科学技术前沿,开发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创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线下考核方式为主。结合当前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植物组织课程特点,采用线上线下考核方式相结合,新增线上考核方式,每学期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设置考核规则,将每位学生课件、作业、讨论、考试等各项活动的得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汇总成绩。学期考核截止后,系统将自动汇总并计算学生最终成绩。其中,课件学习成绩占比10%,取各章节平均分;课件学习时长占比10%,各章节累计学习时长达到30分为满分,不足5min为0分;课件学习进度占比10%,取各章完成进度平均分;以上3项重点考察学生课件、微课视频观看时长和进度、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学生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直观且形象地看到大量组培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作业占比25%,即要求学生完成每章节学习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章节测验,最终取平均分;讨论占比5%,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间可进行互评,开放式的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堂点名占比12%,全勤为满分,缺勤1次扣2分,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扣1分,扣完为止;课堂表现占比3%,教师通过发布抢答等活动,学生抢答获得分数,满分10分;考试占比25%,取所有考试的平均分,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在学期期中、期末分别发布2次结合课程特色的阶段性考试,试题从线上学习平台的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组成,主要以单选、多选及判断题为主,针对性地考察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药用植物及花卉等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掌握程度。充分利于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以提高该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助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2.3 修改课程期末考试内容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原有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要考察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操作规范及应用原理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侧重记忆,试题难度和拓展性低。经笔者所在教研室教师商议,提出缩减原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占比,新增综合应用题,具体方案为:教师给出综合应用题目,如培养基污染、外植体污染、培养室污染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兴趣,选择1个题目进行回答,写出解决方案,并提出污染的预防措施。以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作答,试题内容与实际生产应用息息相关,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2.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对课程原有考核方式提出改革思考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由期末成绩(50%)和平时成绩(50%)调整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30%)+实验技能成绩(30%)。具体构成为:期末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保留了原来的考勤(10%),增加小组PPT汇报(45%)和线上考核(45%),实验技能成绩则由实验报告(20%)、个人技能竞赛(30%)、小组技能竞赛(30%)和实验方案设计(20%)4部分构成。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调整后,将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效,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跟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 结语

新农科建设更加注重对农林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化。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难以一步到位。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培养农学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5]。该课程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不断调整改进,才能构建符合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色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实际教学及课程考核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创新型农林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韓天琪.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N].中国科学报,2019-08-13.

[3]赵婧如.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9):91-92,97.

[4]陈纪鹏,于恩厂,李生强,等.高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0:277-278.

[5]罗洋,张桂玲,罗绪强,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20,49(19):194-195.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农科平时成绩农林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