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男 刘玟琪 张端阳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然而,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文从城乡差异、农村布局规划、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发,探究了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从加快农村发展振兴,增强农民返乡吸引力;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完善惠农政策;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成就新型职业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农民治理参与度等维度,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3-0001-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However, the problem of rural hollowing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layout planning, idea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rural hollow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speeding up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farmers to return home,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improving the policy of benefiting farmers,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achiev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ciousness level, promot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hollow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 Rural hollowing out problem; Governance path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即形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造成农村主体缺失,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3-7]。因此,要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空心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对目前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主要集中在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形成原因以及治理路径等方面。首先,在对农村空心化内涵的界定方面,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如郑万军、王文斌从人口维度的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农村空心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力资本的空心化[8]。龙花楼从地理维度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空心化农村的形成主要由于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9]。肖琴从经济维度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的本质是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和年轻劳动力[10]。徐勇从综合维度的视角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乡村治理可利用的手段严重匮乏,从而陷入乡村发展的困境[11]。王东强等认为,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起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口结构失衡,进而导致农村人才流失、资金外移、土地抛荒、农业萎缩、基层组织涣散、社会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现象[12]。其次,在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空心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样,其中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制度因素、思想观念因素等。例如,吴文恒等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崔卫国等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明确指出农村空心化是城乡二元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指出自然因素以及農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农村空心化的驱动因素[13]。最后,从治理路径的方面来看,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城乡一体化、政府积极支持力度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等综合维度展开研究。如崔卫国等认为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13];沈菊认为只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才能缓解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压力[14]。万秀丽则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出发,提出加强农村两委建设,能够为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提供组织保障[15]。
由此可见,学者们在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空心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的成果却是寥寥无几。以“乡村战略”和“农村空心化”为主题在CNKI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月,检索到的结果为85条。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加剧,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因此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空心化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空心化的现状
1.1 发展主体空心化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战略才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发展主体缺位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主体空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进城务工而逐年递减,很多农村甚至处于半消失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的人口大多数为青壮年,致使村内大部分常住人口为老人、妇女和孩子以及没有外出工作能力的人口,导致农村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结构比例失调。
1.2 农业生产空心化 在自然经济时期,农民主要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而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也具有多样性,例如种植、养殖以及手工等方式。多样性的生产使得农民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进程,农村生产的目的越来越商品化,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的需要,这使得农业生产逐渐地走向了单一化,由此导致了农村生产的空心化。
1.3 农村房屋空心化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人走屋空”以及住房用地“建新不拆旧”现象逐渐增多。农村房屋空心化的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一是部分外出经商人员完成资本积累后,转成城市户口,全家搬至城市生活,造成原有的住宅闲置;二是由于城市房价过高,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在城市购置房产,但是出于攀比心理,回乡修建新房,而后继续外出务工;三是受传统农村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民认为老宅子是家族的象征,因此他们在修建新房时不愿拆除老宅子。
1.4 基础设施空心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乡村公路、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休闲场所逐步改善。但由于农村发展主体的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1.5 文化建设空心化 青壮年作为传承和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群体,由于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拉力作用,致使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流出,青壮年所占人口比例不断减少,农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尽管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文化保护措施,但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发展主体、农业生产、农村房屋、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的空心化,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一是农村发展主体缺位,农业生产单一,且技术水平处在较低的层面;二是留村常驻老人、妇女以及儿童文化基础较差、政治参与程度不高,使得民主监督环节薄弱,政治建设难度加大;三是外出务工劳动力受城市现代文明熏陶,逐渐排斥并脱离本村乡土文化,致使文化传播后继无人,出现断层;四是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等矛盾日益,乡村社会文明和谐难以维持。
2 农村空心化的成因
2.1 城镇化进程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工作保障,进城务工的人数不断攀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跨地区、跨产业流动,农村人口人数逐年递减。
2.2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主要原因。受早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以农补工政策的影响,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不仅没有实现,城市反而越来越富,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617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约为2.69倍;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021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约为2.64倍;2020年2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69元,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约为2.68倍。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进城务工,而进城务工的年收入也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下,加快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致使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2.3 村庄规划不合理 由于村庄规划不合理,加上部分村民受传统农村思想的影响,导致农村建房的随意性很大,建新不拆旧和人走房空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农村在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权责不明以及权属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宅基地的流转,造成房屋闲置,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资源,使得农村土地、房屋的空心化程度加剧。
2.4 生活压力增加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种植业仍然是传统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本高效低的传统农业难以缓解生活压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节节高升”加上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从事生产的农民看不到农业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农村家庭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得对子女的教育成本不断增加。长期如此,大多数农民看不到务农的前景,不得不为了担起生活压力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2.5 乡土文化传承缺乏载体 从内部需求方面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外界文化对农村的影响日益深化,而农村乡土文化大多又不被村民接受,随着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口号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农村居民走出大山,逐渐向城市流转,因此农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逐年减少。从外部政策方面来看,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居民的思想引导,对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宣讲力度有所欠缺。内外部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乡村文化传承缺乏有效载体。
2.6 生活观念转变 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生活的繁荣刺激了农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快了农村发展主体的流动速度。这群发展主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现代化的生活,与闭塞偏远的农村生活相比,他们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务农。长此以往,农村逐渐失去了这些“新生代群体”。农村缺乏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必然会使农村治理水平停滞不前,致使农民看不到发展前景,纷纷涌入城市,进而加剧农村空心化。
3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根据乡村振兴政策,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18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减少农村人口空心化,要切实实现由政府牵头,民众资源跟随,并整合当地资源,通过加深农村改革进行城乡融合的发展路程。
3.1 加快农村发展振兴,增强农民返乡吸引力 农村的经济落后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要增加返乡吸引力必须要实现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第一,制定保护乡村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具体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有法可依;第二,增加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补助,设立专用款项来辅助农村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另外,需要增加农民对收入的预期,提高农村生活条件;第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村特色产业体系,根据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组建乡村企业,还有,可以通过政策帮扶鼓励企业下乡,增加农村工作岗位;第四,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减少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3.2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完善惠农政策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重要资源,土地权益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之一。要让农村吸引农民,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惠农支农的政策力度,依法执行土地流转,提高产出效益,让农民能看到农村的发展前景,对农村报以积极的态度,才能实现农民对农村进行长期的支持与投入,减少农村土地“搁荒”“弃荒”现象。另外,政府需要增加对种粮等项目的专项补贴政策,并优化补贴对象,增加土地利用率。还有,需要加大科技下乡的方式与种类,派遣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普及相关知识并进行培训与指导,培育属于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宏观调控,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保障农民的基础收入。
3.3 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成就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业生产新型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多的农业相关知识积累、对农村抱有浓厚的情感或兴趣,易于接受农业科技并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由政府领头,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如组织农业专家开展讲座、继续教育学校等方式。还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的培训体系。
3.4 提高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农民治理参与度 农村的发展状况与每一个农民息息相关,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多样化宣传渠道,普及国家实施的方针、政策,增加农民对农村的依恋程度,宣传“土地空心化”的弊端,让农民切实体会空心化治理的急迫,形成农民群体共识,提高农民在治理中的理解程度与参与积极性,敦促其自觉配合土地利用与规划,充实村级治理主体,壮大“三农”工作队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现状以及形成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从综合整治的角度,对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以及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萌山.关于“三农”政策调查研究的认识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9(07):4-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Liu Z, Liu Y, Li Y.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s dominate trends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over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ern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5:370-378.
[4]Liu, Yansui.Introduction to land us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 2018, 74:1-4.
[5]Liu Y, Fang F, Li Y. Key issues of land use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ing[J].Land Use Policy, 2014, 40:6-12.
[6]Li Y, Wu W, Liu Y. Land consolidation for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Practical reflec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Land Use Policy, 2018, 74:137-141.
[7]Liu Z, Liu Y, Li Y.Extended warm temperate zone and opportunities for cropping system change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9, 39(2):658-669.
[8]郑万军,王文彬.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2015(12):100-104.
[9]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0]肖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村“空心化”治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11]徐勇.掙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5-11.
[12]王东强,田书芹,宋凡金.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模式[J].开放导报,2014(03):100-103.
[13]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11):2014-2021.
[14]沈菊.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对象主体意识培育研究[J].农业经济,2018(03):64-66.
[15]万秀丽.精准扶贫视野下“空心化”农村治理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7(02):118-12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