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对传统单一化的书面式作业进行革新,要善于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分层式课后作业、开放化课后作业、调查式课后作业,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后作业;多元化
作业是学生进行巩固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启发性与适量性,尽量避免抄写类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倡导的作业设计是有效的作业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升认知、丰富情感体验等多种作用。笔者从自身一线历史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初中历史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对初中历史有效作业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课后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关于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兴趣对学习效率有很重要的影响。兴趣的产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从学生兴趣产生的客观规律入手,设计有一定趣味性的作业。那么学生在写这些作业时,就会带着积极、高涨、快乐的情绪去思考,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学习中。
1.猜谜式作业,激发求知欲望。猜谜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如在教《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时,可以引入2015年中国谜语大会中的一道谜语作为作业:“青铜重器,曰毛公、曰大盂(打一成语)。”学生想猜出谜语,需要去查阅很多资料,这样就会增加对青铜器的了解。
2.实践性作业,培养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给学生布置写观后感的作业。学生亲眼看到历史的“证物”,难免心中感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胸中的革命豪情激发出来,付诸笔下。又如,在学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照,按照时间排序做成手抄报。学生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的变化,比如服饰、出行工具的变化等,会觉得历史十分有趣。
二、设计分层式课后作业
不同学生的学情和个性不同,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设计分层式作业。分层式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作业模式,变成了“菜单式”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作业“菜单”。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分层式作业的设计利于学生潜力激发和个性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
例如,在教《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后,可以这样进行分层式作业设计:
1.给喜欢科普知识、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设计的作业:请大家认真观察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房子,思考干栏式房子的优势,试着动手设计制作一个干栏式房子模型。
2.给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作业:假如你是一位远古时期的陕西半坡人,请你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3.给喜欢绘画的学生设计的作业:请绘制一幅符合古代半坡村实际的村落想象图。
4.给爱好手工的学生设计的作业:请用泥土或者橡皮泥制作一件仿陶器。
这样的分层式作业,能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作业,有多种兴趣的学生可以完成几项作业,无论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能从作业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开放化课后作业
历史是基础学科之一,教材知识点都是要求熟记和掌握的,作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巩固新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避免单一、僵化,最好能将知识梳理、人物评判等题目融入作业设计中,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历史,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升历史素养。
1.梳理式作业。历史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组成,每一课时的内容都蕴含大量的信息。在课堂上,教师要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知识呈现出来时间是很紧凑的,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有些吃力。这时,知识梳理式作业设计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从学科知识本身特点出发,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设计“作业串”,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评判式作业。历史是对过去人物和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在学习中免不了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评析,每当有人物点评的提问时,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人物评判式作业,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作业评判的对象,要求学生从两个及以上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拓宽学生的思考面,这样学生对人物也能有更深入的认知。
四、设计调查式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材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包含了文学性、艺术性、实践性等多重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调查式作业,让学生从文学作品、史书记载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踪迹。调查式作业的主题可以从课本中获取,也可以从社会调查中获取,学生在调查中做好调查筆记,最终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例如,在教了“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调查作业:历史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文学作品,我们也能一窥历史的痕迹,请大家阅读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文中某一个虚拟人物为研究对象,从现实世界中找寻一位与之有类似经历的人,对其进行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平凡的世界》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期,刻画的是当时不同阶层的普通人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那个历史年代走过的曲折道路。书中的文字有鲜明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烙印,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等,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仿佛置身于改革开放初期。阅读完成后,学生再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接触那个年代的人。学生的爷爷奶奶都是经济体制改革那个年代的人,与他们聊一聊能收获很多一手资料。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论吸引力也无法与爷爷奶奶的故事相比,学生在与爷爷奶奶的谈话中对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历史会有更全面的认识。然后结合现代科学思想对那个年代的人的说法进行考证,从而更好地还原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和不断向前的趋势。
以文学作品作为切入口进行历史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加之与调查相结合,较好地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学习要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大都有时代的痕迹。学生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历史课程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文学作品阅读调查作业,让学生找一些与课文内容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来进行调查阅读,并完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或事来证明某一段历史。这种作业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科的融合和理解。
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多元化作业,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张迎弟.浅议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践策略——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