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文学艺术,归根到底,都要落脚到人本身,人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根本。书如其人,艺如其人,说的即是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能把人和艺合二为一,或者说能真正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自我,把人生之感悟融化到艺术创作之中,且形成一己之见者,则寡之又寡。《学书偶得》出版了,此书乃李孟渊老师几十年来在艺术实践中的感悟和经验的总结。一字一句,一条一目,皆能令人深思。且多有“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之语论,着实难得。人生即艺术,于此可得证明。
其实,在此书出版之前,我已经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做了零星的阅读,虽不系统,但也略知其艺术思想。某次读罢,曾留言曰:今之书家往往以技为尚,于文理则少有研究,能有一己之见且形成体系者更是少之又少。读《学书偶得》,知李孟渊老师不仅书艺了得,且于书理体悟颇深,名为“偶得”,实乃深思而后得也。尤为难得者,乃其通览书史,以史学家之眼光提出“魏碑来自隶书”、“唐楷是晋楷与魏碑之融合”等极具学术性之观点,令人钦佩!
李孟渊老师1992年即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全国新人展、中青展、全国展、兰亭奖颇多斩获,深谙书法三昧。与李孟渊老师相识有年,平日多有交集。每有相见,所论不外书法,或与书法相关之人事。日子久了,那种春风化雨的感觉也觉得如同寻常了。现在《学书偶得》出版,一部沉甸甸的著作捧在手中,逐页读来,令人想起平日里相见时的种种情景。或于酒后,或在闲谈,细想来,平日里交流、请教时的言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简洁明了的论述,字不多,三言两语,却也多为的论。读后细思量,真是受益匪浅。如论临帖:“澄怀而书。无论临帖,还是作书,必先澄怀。即去杂念,除喜怒,戒昂抑,驱犹豫,澄澈襟怀如一池秋水,宁静无波,然后临池笔耕。临帖则能品出三味,作书则能焕发神采,沉着而不死滞,飞动而不浮躁。古人作书,研墨之时犹可澄怀。今用墨汁,染翰之前,不妨静坐三分钟,则心火滤矣。”如论出帖:“追形在于练笔,察神在于练眼。笔执于手,眼在于心。心手两得,方形神兼备。”如论古今人书:“古人作书,以法则为准绳,该伸则伸,该收则收,伸缩有度;时下有人作书,以利益为准绳,能伸则伸,能收则收,伸缩失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学书偶得》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00余页,洛阳名宿寇北辰题耑,分“临帖”“入帖”“出帖”“品悟”“修为”“品鉴”“创作”“展览”“写心与表意”“险绝与平正”“楷书”“杂言”等数部分,所论言简意赅,自出机杼,或直抒胸臆,或针砭时弊,于学人书家而言,可品可赏可鉴,于学书者而言,则真正是一部宝典了。
一般人著文出书,往往会找名人大腕作序代言,以抬高自己,而李老师则是把读者留言作为代序。这些读者中,有文人和专业书法家,但大多都是各行各业普通的书法爱好者,然而正是这些普通读者的留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将书道传至民间,功莫大焉。这也应了后记中李孟渊老师的愿景:“期望此书的出版发行,能对书法事业的发展聊尽绵薄之力”。
此书另一特点为自书自论,作者把自己学书所得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在品悟书法之理的同时,也可欣赏书法之美,一举两得,甚好!李老师习书有年,功力深厚,尤善楷、草、行。楷書清逸俊拔,自成一格,行书清新典雅,极富书卷之气,草书则大气氤氲,苍茫厚重。此书中所作,多为行书,偶见小草,气息充盈,格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而版面设计亦极具匠心,书法在上,文字在下,颇见巧思。书法每一篇单独成幅,连在一起则为长卷,一以贯之,气息畅达。文字在书页下端,为本书之主旨,亦有释读之功用,两相结合,相得益彰。此书装帧编辑都很用心,全书扫描制图,逼真原作,纸质精良,封面凹印,穿线露背装,可平铺打开,一览全貌。
一个真正的书家,不单要有精湛之技艺,还要有思考之能力,更要有思考之深度。李孟渊老师的《学书偶得》,不仅体现了其思考的能力,更能看到其思考的深度。本书所论不仅有技法探讨,还涉及到书史观点,不仅有书坛时论,更有品鉴品悟、人生修为。当今书家,多以展览获奖为目的,一技既成,便以书法家自居,殊不知书法之道,技术为最末,思想、学养则为根本,而人生的体悟和阅历,亦为书法大成之必须,“功夫在诗外”是也。几十年的积淀和感悟,成就了这本字数不多但深邃厚重的《学书偶得》,如李老师后记中所言:“这是我学书五十多年的心血结晶。”诚哉斯言!
我们所期待的,是此书能为更多的在书法道路上困惑不前的学书者,指一条康庄大道,如此,也不枉此书出版之初衷了。
责任编辑 王小朋
佩之,真名裴志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