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赛飞
摘要:高三学生小吴,因被误会和异性好友谈恋爱,失去了仅有的朋友,出现情绪问题、失眠,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看似简单的人际交往问题,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小吴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经过咨询发现,小吴因为和爸爸的关系不好,对所有男性都存在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帮助他建立新的合理的情绪反应模式,解决三个问题:(1)解决幼年时外婆突然分离带来焦虑的消极体验事件;(2)建立和父亲的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3)学会放松训练技术,缓解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性别角色;青春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54-04
一、个案概况
小吴,男,17岁,家中独子,高三年级学生,本地人。从小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初三才回老家就读。因为从小在外长大,不怎么会说家乡话。父亲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在外,在家的时间很少,对小吴的管教也很少,小吴基本由外婆、妈妈带大。和妈妈关系亲密,无话不谈。最近一次考试小吴成绩退步很大,情緒低落,上课经常走神,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效果不大,所以建议他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班主任透露,小吴不仅仅是成绩考得差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失恋引起的情绪问题。
(一)来访者自述
上礼拜开始,我睡眠不太好,睡不着,睡着了也不踏实,室友说我在梦里哭泣。可能因为前面考过试,成绩退步了很多,感觉压力很大。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很有内疚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很怕对不起父母。我在这里的生活有点格格不入,这里的方言听不懂,一些风俗习惯上也有差别,有时候会因此被同学嘲笑,和他们很有隔阂。我在学校的朋友很少,而且我特别不喜欢和男生打交道,说不出原因地讨厌他们,虽然我也是个男孩子。和他们一般相处是可以,但没办法成为很好很知心的朋友。
(二)班主任和同学的反映
同学反映小吴比较喜欢和女生打交道,虽然平时也和男生接触,但不像男生和男生之间那种毫无顾忌的哥们儿,很有隔阂,稍微不如意他就会生气,有些调皮的男生看他生气就更喜欢欺负他了。小吴和女生关系更好一点,但朋友也不多,前段时间和班中一位女生关系特别好,班里都在传他们在谈恋爱。
班主任反映小吴性格有点内向,班中朋友不多,成绩一般,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和女生打交道。班中谣言四起,班主任就找了他们谈话,女生否认了谈恋爱的事,说只是关系比较要好的朋友。小吴没否认也没承认,就低着头不说话。后来班主任发现他们走得比较远了,就没在意这事。直到这次小吴成绩退步很多,情绪行为反常,就考虑到了失恋这件事。
二、个案分析
(一)家庭原因
平时家中都是女性,没有一个男性角色榜样。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和儿子交流少,还会打他。小吴讨厌父亲回家,怕父亲打他,也讨厌父亲回来自己就不能和母亲一起睡,对他既怕又恨,这种情感泛化到了所有男性。
他从小由外婆带大,4岁时因外婆要去带小姨刚出生的孩子,由奶奶带过一年,后来外婆带着表妹和他们一起生活。小吴说外婆是突然离开的,那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种突然分离带来的焦虑让他哭了整整一天,好像被抛弃了,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冷。这件事给小吴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特别怕失去,怕一个人待着。
家中平时只有外婆、妈妈、表妹和自己一起生活,和妈妈关系亲密,同床睡到小学毕业,和妈妈无话不谈,对妈妈的依恋感比较强。他表示自己喜欢的那个女生性格和妈妈很像。对妈妈的依恋太强,高中住校又远离家,依恋转移到了和妈妈性格很像的女生身上。
(二)性格及年龄特点
小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时期,他需要对自我性别加以认同,需要从同学、老师、家长眼中获得对自我的认同。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想脱离家长,又没有完全独立的能力,情绪容易波动,对周围的事物也比较敏感。
小吴在性格上比较内向,安全感缺乏,心理独立能力差,情感依赖较强,人际关系一般,和同学老师交流少。
三、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 :建立关系,确定辅导目标
1.搜集整理一般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以下是部分对话内容,运用了具体化、共情、开放式提问等咨询技术。
小吴来到咨询室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虽然是班主任让他来咨询室,但我能看得出他受情绪困扰很久也希望能解决问题。他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可以看出他有点缺乏安全感,对我可能也缺乏信任,犹豫要不要说,该怎么说。小吴高一时曾上过我的心理课,所以还是有点熟悉的,我就以此打开话题。
“老师,你是不是也认为我和她在谈恋爱?”小吴一句话道出了心中的担忧和疑虑。“老师相信你说的。”我表示了无条件的信任,“好朋友因为别人的谣言和自己疏远,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很难受,又会很孤单。”同时我又表示了对他失去好朋友的理解。在感受到信任和安全后,小吴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2.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分析心理问题成因,确定辅导目标
小吴和外婆的突然分离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分离焦虑,这种被抛弃的孤独无助恐惧的感觉深深留在他的脑海里,后来虽然和妈妈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但是不定期会有个“敌人”——父亲出现。爸爸一回来,自己就要被迫和妈妈分开,而和外婆睡。随着自己的长大,明白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对爸爸的敌意就渐渐被压抑于潜意识中,但这种不安全感、焦虑、孤独、敌意并没有得到化解,反而逐渐泛化到其他所有男性身上。这次因为男生们起哄导致和最好的朋友疏远,又唤起了之前的消极情绪体验,潜意识里小吴认为是男生的原因抢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根据元认知干预技术原理,小吴存在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父亲的出现伴随着被抛弃的消极联想(S)—产生焦虑、恐惧、敌对的情绪体验(E)—厌恶、憎恨父亲更加依赖母亲(R)。这种元认知心理结构固化以后,不断反复加强这一消极循环,导致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泛化,凡是男性都会引发这种异常反应模式。要改变这一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就应该建立新的合理的情绪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