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传承国学文化的必经之道。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播国学经典文化,还要积极拓宽传播经典文化的渠道,这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分析国学经典教学的现状,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学习中运用的必要性,提出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教育的整合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学经典;融合;国学文化;传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3;G633.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58-02
伴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信息技术逐渐涌入课堂。如何巧妙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教学统筹结合,优化课堂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是当前学校教育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把研读经典文化比作学生探索历史长河的木船,那么就可以把网络信息技术比作学生研读过程中的船桨,帮助学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用现代化的手法来研读经典,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传承国学文化的必经之道。
一、国学经典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经典文化与国学知识一直都陪伴着学生的学习。那满含历史古韵的诗句,充盈华章美词的篇章,哲理丰富,文化多样,在无形间浸染了学生的心房。但反观当下的国学经典教学,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混淆了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的界限
教师教学国学经典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语文学科并无差别,忽略了国学经典教学的初衷是将国学文化引入课本教学,并非将国学经典与语文课程画等号,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则会使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特性被减弱,使学生将其归结为普通的语文知识,忽视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学《逍遥游》时,教师把教学目标设置为“背诵全篇”,忽略了文章本身的内涵,使得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哲理词句的理解变成了单纯背诵。
2.经典文化来源单一
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接触国学经典的途径只局限于教材。国学经典文化走入课堂固然重要,但还要拓展国学经典进入学校的其他渠道,使其变成学生参阅历史文化的一种习惯。此外,教师开展国学经典教学的模式单一、形式单调,没有引入网络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元素。
3.国学教学的地域差距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均有很大差距,所以各地区开展国学教育时会出现很大的差距。例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教师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即便有学校设置了这门课程,但讲授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也没有接受过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学习中运用的必要性
1.有助于学生发展听觉记忆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时代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国学经典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授课的形式单调,死记硬背让学生退避三舍。而将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听读经典、传诵经典,可以唤醒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探索记忆,让学生在听读经典的过程中充盈智慧,发展听觉记忆。
2.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将国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场景气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快速融入作品情境。例如,教学《蜀道难》一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播放一段关于“蜀道”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蜀道的构成,体会李白笔下蜀道的艰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在视频中观察到的蜀道情境,有感情地通读文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语境,更好地把握作品情感。
3.搭配相关音乐,激发学生入情入境阅读
面对题材不同、内容不同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方式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上应当做出一定的转变。教师讲授“情感类”作品时,可以搭配相关的音乐,来营造气氛。例如,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思念”的音乐《深谷幽兰》,让学生在灵动悠然的音乐声中感受缕缕思念,更好地感悟作品。音乐能够带领学生融入作品的情境,让诗境之妙与音乐之美交相辉映,从而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
三、信息技术与国学经典教育整合措施
1.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信息资料库
针对国学经典教学中学生资源库狭窄单一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应该拓宽国学经典应用渠道,以网络信息技术带动国学经典的跨学科、跨领域应用。教师应当重视国学文化资源开发,熟练运用可以高速搜集、整理国学经典文化的信息技术,力争成为集“高效、创新、全面”三要素于一身的资源开发者和国学文化传播者。教师进行资源拓展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应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国学经典,在探寻资料的过程中体悟国学经典的“魅力”。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在课前搜集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文章创作背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寄托了苏轼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抒发了夜游赤壁山的畅爽情感。文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出作者对生命曲折的哀叹,心中无奈跃然纸上。借用网络信息技术搜寻作品相关知识,能让学生在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国学知识网,并打破国学经典教学局限于教材的局面。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國学经典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及古诗词,而学生往往对其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一方面,文言文语言构成复杂,与白话文相比,学习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学生因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容易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理解产生厌倦心理。这时,教师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国学经典教学,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蜀道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明确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其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关于“蜀道”的视频和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文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图像辅助,深化学生对教材内涵的理解
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和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情感更加内敛深刻。对于课业压力较大的高中生来说,国学经典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的语感较差,难以清晰地理解古诗词及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厌倦心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制作PPT或播放与诗文内容相契合的视频,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让直观的视频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虚拟为现实,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内涵,理解国学文化的奥妙所在。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感叹报国无门而作的,本词通过情景融合及今夕对比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现实生活的经历与过往英雄人物的经历结合起来。词中提到旧日的万里河山,亭台楼阁依然还在,但守卫故土的英勇将士却早已不在。早些年间,斜阳长巷中住着的英雄,也是战场杀敌、一往直前的勇士。转眼间,旧时英雄已不再,过往四十三年的一幕幕消失殆尽,廉颇已经老去,满眼望去,皆是悲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词中情感,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气势雄厚的音乐及辛弃疾生平经历的视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理解作者报国无门之悲痛,从而更好地理解此文。
综上所述,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国学经典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国学经典被忽视的局面之下,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创新国学经典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海龙,杜军.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与高中信息技术整合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03).
[2]雷俊英.信息技术点亮国学课堂[J].湖南教育,2017(11).
[3]王晓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国学经典教育[J].河北教育,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