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2021-08-23 02:36卞开勤
成才之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卞开勤

摘 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教师要将“文”与“道”进行有机融合,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将爱国情感渗透于教学内容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完善、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方法的改进落实德育目标,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其品德得到完善、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40-02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性,教师要将“文”与“道”进行有机融合,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将爱国情感渗透于教学内容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语文教材中有对美好河山的赞美、传统文化的弘扬、聪明才智的颂扬等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知识与德育分离的现象,难以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语言的引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机智勇敢,有真挚的爱国情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雨来这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教师要用语言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他们“咀嚼”重点词句,感受小英雄雨来的形象。教师还可以借助提问,引导学生探知和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音乐能渲染气氛,能吸引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体味文本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悦耳的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求知识、理解文本。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优秀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比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片段,并说道:那场战争的场景历历在目,我们怎能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华儿女?在这些英雄中,既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主席深爱的长子——毛岸英。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波澜。

二、完善学习目标,落实立德树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心中有“人”,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习得,还要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潜能发掘、素养提升及品格培育。教师只有心中有“人”,才能立足于学生视角来预设问题,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生活实际,做到因“情”施教,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已获得一定的积累,他们的心智发展正向青春期过渡,教师要善于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关键之处,为学生铺路搭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让目标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他们情感的同化。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有崇拜英雄、容易受到英雄人物精神熏陶的特点,可以将目标设计为:朗读感悟,学习雷锋精神,在生活中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雷锋抱小孩、背大娘的细节形象化,让雷锋形象变得更加清晰。

教师不仅要心中有“人”,还要胸中有“标”,正确解读“课标”,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培育。学生要会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标”,能铭记在心,并积极地加以实践,要以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为“标”,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教师要眼中有“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解读课程目标,要认识到前两者事关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后者则与人格的完善相关。教师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前两种目标,并与学生认知特点融合起来设计情感目标。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细化教学内容,促进深度理解

很多教师让学生“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不引领学生去品味、咀嚼,导致学生难以感受文本的内在精神。对此,教师要细化教学内容,在关键处深研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教师要紧扣题目,抓住“题眼”进行分析,探索文章主旨。学生通过研读题目能了解文本主题,引发强烈的阅读期待。如在《传统节日》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如下导入: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汉族有哪些节日?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特有节日?你了解火把节吗?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火把节,让学生体会彝族人民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美德。教师要着眼于题目,引导学生探寻主题,让学生循着思路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脉络。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可以感知人物的思想。因此,學生要学会读懂词句、读透内容,把握文章的要点。如学习《军神》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刘伯承做手术的过程,抓住“紧紧”“崭新”“抓破”等关键词,想象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以及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评价。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刘伯承巨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课文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能带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人格的完善,从内心深处生发爱国热情。如学习《梅兰芳蓄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文章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梅兰芳为何要蓄须?这意味着什么?学生通过品读和分析,能够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之情与崇高的民族气节。接着,教师可以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一份“做文明公民”的倡议书,让学生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习行为

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借助图片传达信息,促进学生的观察,丰富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依托图片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詹天佑》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勘测路线、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图片,带领学生走进一百多年前的施工现场,感受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学生借助图片,能够体会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并从中受到启迪。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爱国主义影视片段。如学习《七律·长征》一文时,考虑到学生难以理解“暖”“寒”的意思,难以感受“金沙水拍”“大渡桥横”之险,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影《金沙江畔》与《飞夺泸定桥》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感受面对金沙江和大渡河这样的天险,勇敢顽强的红军没有惧怕,而是逾越天险,强渡过去,进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朗读的空间,让他们融情于文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引发情感共鸣。教师要丰富朗读的形式,以读感知、领悟、表现全诗,传递诗之意、诗之情,让学生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七律·长征》一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再让学生品读“等闲”“尽开颜”等词,联系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体会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脱空洞的道德教化,要将智育与德育两者结合起来,强化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并形成优良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潘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3]王坤.小学语文课的德育渗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02).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