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教学为例,论述构建微课矩阵的要点:粗读板块——三十秒粗读、精读板块——审读结合、解答板块——按题型指导,为构建优质微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 矩阵 语文阅读理解 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52-02
微课是新兴的教育形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其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微课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大量内容存在猎奇、标新立异和过度包装等问题,引起学生异常关注,最终偏离微课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微课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适宜在实际应用中引入矩阵理念,以形成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其优势。所谓“矩阵”,是指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完善,进而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而“微课矩阵”,则指将微课内容板块化,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每一个板块的课程进行差异化制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构建“微课矩阵”,既能扩大微课的覆盖面,又能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下,笔者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教学为例,从粗读、精读和解答三个板块出发,尝试引入矩阵理念,以设计制作出更加具有针对性、连贯性和延展性的优质微课。
一、粗读板块——三十秒粗读
小学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阅读理解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板块之一,不仅能直接体现学生在文字积累和语言运用方面的掌握程度,而且能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逻辑能力。曾有学者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多种尝试,其中微课教学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微课短小精悍、生动有趣、针对性强,运用于语文阅读理解板块的教学,可营造适切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提升阅读能力与解题能力。
小学进入高年级,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所占比重较中低年段要大,题目篇幅也增长,学生在解题时,第一步通常是粗读全文。虽说是粗读的要求,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花费较多时间。因此,不少教师将其看作一个教学重点,试图利用微课进行阅读理解题的专项教学。笔者对比过许多教师关于此类教学的微课,发现大多数微课只简单强调从文体、文意、题意等方面读懂题目,然后开始答题。这样的微课中规中矩,传授给学生方法,却没有教会学生技巧,自然难以成为优质的微课。
笔者认为,要教会学生粗读文章,最重要一点是向学生明确粗读文章的时间和程度,让学生在脑海里对粗读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文章的难易程度来看,粗读完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十秒以内,程度要达到能够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的微课制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四大类别的文章分别进行粗读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简单地将原本一个“粗读”微课变成更加细化的四个微课,而要针对相应的文章类别,搭建起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掌握该类文章的粗读策略。例如,在粗读写景类文章的微课中,需要在三十秒内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地方的哪些景色,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从标题、中心句、结尾等处快速找出答案,而教师根据这些角度制作相应的微课,形成多个微课矩阵,使不同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粗读方法,形成合适自己的粗读习惯。例如,笔者利用《庐山的云雾》这篇课外阅读文章进行微课展示分析,先通过标题“庐山的云雾”,指出文章所写的景物是庐山的雾,而不是廬山的其他风景。接下来,让学生紧紧抓住“雾”这个字眼进行粗略阅读,大概了解文章主要写庐山的雾哪些方面的特点,进而完成题目的初步理解。以此类推,其他类型的文章亦可运用这一方法构建粗读板块的微课矩阵。
二、精读板块——审读结合
对语文阅读理解题,当学生完成文章的粗读环节后,便进入了审题的阶段。所谓“审题”,是指答题前仔细了解题目的要求。从这个层面看,“审题”实际上是跟着问题去精读文章,做好这个工作才能更好地答题。但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没有遵循这种思路,经常不知道是该先审题还是先精读文章。有的学生先审题,导致他们在精读时忘了题目是什么;有的学生先精读,最后审题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又要重新花时间读一遍文章,这样审题容易出现阅读时间过长、接受信息较杂、理解方向出现偏差等情况,答题质量很难获得质变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项教学微课时,应该将审题和精读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不同层次的微课矩阵。以最常见的记叙文为例,当学生通过粗读明白了文章主要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最后结果如何,教师就可以从参照题干、寻找关键词、所问即所读、文读交替进行等方面制作相应的微课,在微课中具体展示如何从文中的题干、关键词、中心句等方面提取、组织答案,让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课内阅读《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当题目设定为“文中追忆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的哪几件事”时,应教会学生从题目“朝鲜大娘”“志愿军”和“几件事”中确定提问的意图,明确在接下来的精读过程中以包含“朝鲜大娘”和“志愿军”这两个关键人物的文段为重点,并从中获取答题信息。
另外,当题目涉及文中人物某个动作或某句话时,对总结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在微课中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把关键词找出来,然后精读文章中关键词的前后内容,再分析、组织最佳答案;对于那些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使用边看问题边精读的思维方式,逐步提升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的时间效率;而对那些比较粗心的学生,则需要制作相应的微课强调所问即所读的重要性。
三、解答板块——按题型指导
当学生完成审题和精读后,心中便会形成与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微课便会从书写要求和格式化用语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答案的准确性,这是构建解答矩阵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然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答题习惯,设计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专项教学的微课,可以从不同题型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方向、角度,帮助学生形成找准答案再答题的习惯,为升入中学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对简单明确的题目,要从书写角度教会学生如何规范答题;对难度较高的题目,则可以前置检查步骤,自写自查;对开放式的题目,应当教会学生注重文章思想的总结;而对答案模棱两可的题目,便要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正确选择、归纳。
例如,进行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专项阅读理解教学时,对“按课文内容填空”这类并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而是考查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题目,微课应在规范书写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严格按照课本答题,不能错字、漏字、调换顺序等;而对开放式的题目,如“这段文字写出了小艇在威尼斯人民生活中的 ”,微课内容就应当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尝试用自己的话从小艇的重要性、突出性、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此外,答完所有题目后的检查步骤,微课可按查漏补缺、重审题干、默读答案等方面设计制作,然后将其融入到答题板块的微课矩阵当中,最终打造成一个学生层次覆盖面广、学习阶段针对性强的优质微课矩阵,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作答、检查的整体水平。
总之,构建微课矩阵并非意味着教师必须事无巨细,针对每一名学生、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制作一系列微课,那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微课资源冗杂,产生逆向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专项内容进行板块设计,制作出具有针对性、连贯性和延展性的优质专项微课,以有效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题的答题能力。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管海凤(1988— ),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华西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