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南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味”更浓。抓住课后练习紧扣“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支柱”、形成“一种梯度”、凸显“一种能力”、显现“一种态度”等特点,寻到切实可行的策略:精准定位,以“练”引教;整合优化,以“练”促教。
关键词:课后练习;编排特点;教学运用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一部分,是体现编者意图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相较之前其他版本的教材有较大不同,所设计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了课堂与生活的壁垒;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味”更浓了。抓住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有效利用课后练习,发挥其教学价值,将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并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
(一)紧扣“一个主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渗透整套教材的编写设计之中。从选文看,增加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篇目。从框架结构看,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设计教学单元,其中一条线就是人文主题。每个单元以一句格言或者诗句作为导语,以更灵活的方式凸显单元人文主题,课后练习也不例外。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练习,需紧扣这个人文主题。
以二年级下册为例,其中多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第二单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课后练习有一题:“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结构,写写雷锋的感人小故事。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又一次触摸了雷锋的“足迹”,感受到了雷锋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又如,第三单元的识字以简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安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涉及祖国壮美山河、传统佳节、神奇汉字和美食。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涉及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如,《神州谣》一课的课后习题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炎黄子孙、巍巍中华、民族团结、奋发图强”等与中华历史相关的词组。再如,《传统节日》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给节日排序,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选做的练习“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意在让学生通过练习,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又能感受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增进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与喜爱。
(二)围绕“一个支柱”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编排还围绕“一个支柱”——语文要素,将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等贯穿始终。这样的编排思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课后练习,共同改进“教”与“学”的策略。
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课后练习从识字写字、语言积累到课文诵读,都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作出了明确要求。
与识字写字相关的课后练习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意在借助多样化的识字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例如,《纸船和风筝》一课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此项练习暗示学生,识字不仅可以靠查字典来认读会意,还可以尝试猜读。在和同伴分享猜字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猜字既有趣,又实用,而且方法多样。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猜的同时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形声字法、词语联想法、图文结合法、联系上下文等不同的猜字方法,习得更为科学有效的识字策略。
与语言积累相关的课后练习通常会给词语分类,意在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记一记”这样的练习识记词语。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课后练习中的“脑袋、口袋、袋子、袋鼠”,以不同形式扩出“欢迎、迎接、迎风、迎面”“水塘、池塘、鱼塘、荷塘”等词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再如,《田家四季歌》一课课后练习中的“播种、施肥、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积肥”,便于学生积累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词语。又如,《树之歌》一课课后练习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第一行呈现的“泡桐、云杉、粹白、白桦”都是树木名称,是为本课生字拓展新的语境,第二行呈现的“松子、枫叶、白果、桂花”则与树的花叶、果实有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树木的特点。
与课文朗读相关的课后练习有较强的指导性。例如,《葡萄沟》一课的课后练习特别强调“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提示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又如,《拍手歌》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和同学一起边拍手边背诵”,意在让学生体会到朗读课文并不枯燥单调,还能打着节拍读,从而提高其朗读兴趣,促其体会课文的音律美。再如,《雪孩子》一课课后练习提出的要求是“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教材在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如何默读,教师也尝试运用“不出声,不动唇,不点头,不指读”的口诀,帮助学生明确默读的要求,掌握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质量。
(三)形成“一种梯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发展规律精心编排的,教学时,教师既要遵循课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不能揠苗助长。
以课文朗读为例,课后练习要求从分角色朗读逐渐过渡到学会默读,并且明确指出默读的要求是“試着不出声”,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思考,一步步掌握默读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文意方面,课后练习的设计依然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例如,二年级上册,从《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课后练习“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到《玲玲的画》一课中“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再到《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用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最后到《风娃娃》一课提出的“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提示语越来越简短,而复述课文的难度却不断增加,语用训练也越来越深入,无形中为创造性复述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凸显“一种能力”
能力养成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较为关注的点。教材的课后练习以多样的题目形式,辐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能力要求,提供达成能力的细化做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
以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后练习为例,相关的练习要求为学生指明了练习的方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以《日月潭》一课为例,课后练习让学生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词句来感受日月潭的美,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品鉴课文内蕴的方法,提升语言鉴赏能力。《难忘的泼水节》中的两项课后练习“用下面的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看看插图,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读一读”,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细化、明确的要求。《葡萄沟》一课的两项课后练习“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读读下面的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照样子写一写”,需要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提取信息作出回答,并通过仿写“总—分—总”句式,更突出教材的语用价值,为学生能力的“真养成”铺设了坚实阶梯。
再以说话写话的训练为例,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更观照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如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一课中的说话练习,要求学生选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或图片,仿照课文说说上面有什么。这是借助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但是越往后教,课后练习的提示就越少,旨在拓展学生思维,检验学生的实际运用,为后续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五)显现“一种态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将生活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不光有“语文味”,还兼具“生活味”。
仍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课后练习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植物和关键词语,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对父亲的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理解”;《妈妈睡了》一课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自己联系实际“说一说妈妈睡觉的样子”;《寒号鸟》一课的课后练习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说说他的小故事”。这类练习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二、课后练习的教学运用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设计时聚焦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呼应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多角度、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达成教材提出的各项能力要求。教师如果能针对不同的课后练习内容,选取不同的、适切的策略,那课后练习必能发挥巨大功效。
(一)精准定位,以“练”引教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必要紧扣教材编排特点,以课后练习为抓手,精准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以“练”促教。例如,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一课的三项课后练习在识朗读、字、积累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备课环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带领学生开展课后练习;可以将课时目标定为“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文中提到的树的种类及其基本特点,并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其次,识字单元的课后练习除了词语归类外,还提供了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识记词语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方法纳入教学,引导学生从课中有方法地识记词语顺势过渡到课后巩固运用识记词语的方法。如,《小蝌蚪找媽妈》一课的课后练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就是想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义掌握词意,进而开展说话训练;《拍手歌》一课的课后练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旨在让学生主动分类识字,提高识字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以“练”促教的好抓手。
(二)整合优化,以“练”促教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新颖的课后练习无不体现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巧用课后练习,凸显教材的“梯度”“能力”和“态度”,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整体把握文意,使教材价值最大化。例如,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读一读,比一比”,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漂哇漂”“飘哇飘”的妙处。课中,笔者出示了课后练习中的两组句子——
第一组:
①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②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第二组:
①风筝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②风筝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待学生熟读了两组句子后,笔者以“风筝飘哇飘,在天空飘得多高啊!谁来读——”“风筝飘哇飘,在天空里晃晃悠悠飘得多自在啊!谁来读——”“风筝飘哇飘,飘得越来越远了!谁来读——”“纸船漂哇漂,漂得多远啊!谁来读——”“纸船漂哇漂,在小溪里一起一伏漂了好久,谁来读——”“请男生读纸船,女生读风筝,比比谁飘(漂)得久,漂(飘)得远”等,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读,最后想象画面,朗读课文,读出文字的味道。如此,巧妙地将课后练习融入用想象画面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将一个简单的词语读成一幅画,在特定情境中、在多变的语境中,让理解层层深入,进而提高朗读能力。
还有一些课文的课后练习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操作,可以放在课前导入环节,也可以安排在课后拓展环节。例如,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的课后练习,请学生说一说妈妈睡觉的样子。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就会有“妈妈睡觉会打呼噜”“妈妈睡觉很容易出汗”“妈妈睡觉总是会踢被子”等想法。再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读下面的句子,再联系生活说说你的体会”。对此,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学生就会讲到很多自身遇到的真实事例。有的讲到自己的衣服不小心被钩破了,心灵手巧的奶奶就在钩破的地方缝了一朵小花,衣服反而更漂亮了;有的讲到自己用的小闹钟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修一修,无意中还学会了修理东西,顺便把妈妈梳妆盒也修好了。可见,用好课后练习,以“练”促教,既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又会在无形中向他们传递说话写话的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是一盏明灯,有助于教师明晰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也是一面明镜,有助于师生了解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效;更是一把钥匙,有助于师生打开教与学的新天地。只有明确课后练习的特点和价值,领会编者意图,才能有效发挥课后练习的作用,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 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