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和汉语“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2021-08-23 02:06阳金凤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法化

阳金凤

摘要:本论文通过“有”和“??”的语法化对比研究,从语义特征、基本句式及其时体范畴、语用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性和个性,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发现,两者的词汇意义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有虚化倾向的语法意义中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有”和“??”均可语法化为时体成分,前者是通过类推的方式,后者则是受非范畴化的影响。语用方面,两者都存在主观化现象,“??”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有”在句中同样可以充当焦点标记。

关键词:“有”;“??”;语法化;时体成分;主观化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6-0008-03

0引言

“语法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 Meillet提出,即“从自主词到语法词的演变”。本文选取汉语“有”和韩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有”在汉字的使用频率排名当中位居前十(1),“??”也是韩语中最常用的詞语之一。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有”的语法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关于韩语“??”的语法化研究在韩国学界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两者的语法化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

1汉语“有”和韩语“??”的语义特征

易红(2015)[1]在《“有”的语义核心》中提出了“有”的语义,他认为“有”的核心义是“存在”,其次可以表达“领有”;薛宏武(2012)[2]也提出“有”的初始概念是“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关于“有”的义项如下,词性为用言的有:A.表示存在;B.表示领有;C.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D.表示发生或出现;E.表示所领有的某种事物(常为抽象的)多或大;F.泛指,跟“某”的作用相近;G.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词性为副词的有:H.用在某些动词的前面组成套语,表示客气。词性为词缀的有:I.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

不难看出,“有”的其他义项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其基本义“存在”的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进行了延伸。目前学者们对于“有”的义项和用法存在不同的见解,如孟琼(1987)[3],刘月华(1983)[4]等人认为C项中的“有”表示“估量、比较”,而吕叔湘(1980)[5],詹开第(1981)[6]等学者则指出虽然“水有一丈多深”的“有”是说数量或性质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他有哥哥那么高了”的“有”是“比较”的意思。“有”的意义在变化的同时不断泛化,因此上述“有”的各个义项便从表达词汇意义转向语法意义,其中ABD为词汇意义,CFGHI均为语法意义。

再来看“??”,“??”在国语标准大辞典中的义项整理如下:词性为用言的有A.人、动物、物体等实际存在的状态;B.拥有某物或具备某种资格、能力;C.人或动物在某处做停留;D.人、动物维持某种状态;E.经过一定的时间;F.事件的发生或实现;G.钱财富足;H.可能性;I.强调或确认某个事实。词性为补助用言的有:J.动作,状态的延续;K.动作的进行。词性为副词的有:L.稍后,过一会儿(??→??)。

韩语“??”的基本义同样是“存在”语义,各个义项中ABCFG为词汇意义,DEHIJK为语法意义。“??”的语法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表“存在”语义的用言“??”语法化为其他语义的用言,二是进一步语法化为为副词和补助用言。另外,从词性上来看,根据国立国语研究院(2005)现代国语使用频度调查(2)的结果显示,“??”作为动词的使用频度为665次,形容词为37028次,也就是说作为用言其使用频次为37693次,而补助用言也达到了39290次,可见“??”虚化后的用法已经普遍化。

无论是“有”还是“??”,它们都各自从最初的本意“存在”义逐渐扩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义项,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两者语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在本概念域内进行拓展,这是认知转喻的思维结构: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即延伸义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

2基本句式及其时体范畴

2.1表示动作的完结

“有”字句中存在表达行为完结的句式,石毓智(2004)[7]认为,普通话里“有”与动词的很多搭配具有体的表达功能。随着“没有+VP”向完成体标记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有”也渐渐获得了与体表达有关的各种用法。

在此,我们探讨汉语“有”表达完成体中的一个典型句式“V+了+有”。宗守云(2013)[8]指出该句式在语用上受时态的制约,即在时态上要求已然性。含“V+了+有+数量结构”句式的句子都是表达已然事件和实现命题的,而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虽然与句式中含有表完结义的“了”有一定的关系,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有”已经泛化为表完成体的体标记。例如:

(1)结果那天她一直在流泪,但是讲话的时候她就控制着,后来谈了有四十来分钟。

(2)因为钢琴我从小就学,学了有十年之久,我觉得有音乐基础就行了,所以就把钢琴丢掉跑去学古筝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汉语中另一个表达完结的句式“有+V+过”,此句式因“过”的加入也被认为是一种经历体用法。句中的“有”同样发生了虚化,与前面提到的“V+了+有”句式相比,“有+V+过”时态上同样要求已然性,例如:

(3)如果有去过“水木清华”和“八里台”的“南大”的人,大概都可以领略那一种颇富于“牛津味”的学风。

(4)于是他们便热烈而高兴地交流了不少剧名,慕瑞儿:你有看过 《我心依旧》吗?墨瑞:没有。

韩语“??”同样存在与“有+V+过”相似的句式,在意义上都表示完结,即“V+?? ??”。不同的是汉语中的“有+V+过”句式对于已发生行为的时间没有要求,而韩语中“V+?? ??”则只用于时间相对比较久远的过去的行为。

(5){去年/上个月/昨天/刚才}有见过他。

(6){???/?? ?/???/??? ?} ?? ?? ?? ??.

综上可知,“??”和“有”两者语法化为完成体标记具有跨语言规律,印证了Langacker(1991)[9]关于领有动词典型用法的语义结构和完成体标记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为前者向后者转化提供认知基础的观点。同时从语法化程度来看,“??”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有”,韩语的完成体意义是通过对“V+?? ??”句型的强制使用而得以体现,而汉语“有”的使用不具有强制性。

2.2表示动作、状态的延续

汉语中的“V+有”句式是一种来源于方言用法且正在发展中的句式,它用来表达某个动作完成之后会转换为一种状态形式持续下去。例如:

(1)房梁上是不是藏有东西?

(2)水泥楼梯上到处留有血迹,一直延伸到水扬的家门口。

句中的“有”已语法化为时体成分,与此对应,韩语“??”也有类似的表达,即句型“-? ??”和“-?/? ??”。汉语中“V+有”句式对动词的选择存在更大的限制,“有”前面的动词必须是带“存在”义,或者“领属”义的动词,与之相比,韩语“??”在动词的选择方面则相对更加自由[10]。例如:

(3)塔顶的金风向标下承着一把金伞,伞上挂有一千四百多个金铃和银铃,风吹铃动,金声玉振,使信待们恍闻天乐。[+存在]

(4)武装的匪徒带有手枪、步枪和棍棒,轮流把守着选举段。[+领属]

(5)?? ?? ???? ??? ?? ?? ??? ? ??? ?? ???? ??.[-存在][-领属]

2.3“有”和“??”向时体成分发展的方式及动因

汉语“有”语法化为时体成分的主要方式是类推(analogy),比如表示完成体的“有”的句式就是由表示“领有”义项的否定式“没(有)+V”发展而来,随着这一完成体否定句式的出现和普及使用,其肯定式“有+V”也同样衍生出了完成体的用法,两者是相对立而存在,就如同语言系统中的反义词一样。但此时“有”所能附着的动词十分有限,在汉语普通话里“有”作为时体成分的分布面很窄,表示时体范畴的语法功能比较弱。韩语“??”则是通过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的方式虚化为时体标记,此时??的词性为补助用言,语法范畴从主要范畴变成次要范畴,且语法化后的语义发生分化,既可以表示进行体,或者表反复进行,也能表完结,和行为状态的持续。

另一方面,汉语“有”和韩语“??”向时体成分发展,并不是随意的,其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正如前文所述,两者之所以可以语法化为完成体标记,是因为领有动词具有向完成体标记发展的语义相宜性,它们之间存在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在孙文访(2018)[10]构建的“有”的概念空间地图中,“有”的进行体标记功能来源于其存在动词的用法,进行体和处所具有直接关联的语义基础,两者均表处于某种时空状态之中。由此可见,语义上的关联性为“有”和“??”语法化为时体标记提供了可能性。

3语用特点——主观化和标记功能

“有”和“??”起初在形式和结构上以具体的、词汇的、客观的意义表达为主,在一定句法环境在反复使用,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语用的、人际的和基于说话人的功能(Traugott,1995)[11],这一演化趋势即是语言的主观化现象。“有”和“??”的主观化伴随其语法化而发生,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

“??”的主观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当然,“??”单独作话语标记的情况较少,较常出现的是“??”“???”等形式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在句中不是必需成分而是羡余成分,此时“??”不再具有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仅仅具备语用功能。“??”还可以通过固定搭配来体现主观化,如“-? ? ??”,原因在于该句式是基于话者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从而识别其发生的可能性。???(2003)[12]认为该句式不仅可以表达“可能性或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表“偶发性”和“让步”,例如:

(1)??? ??? ??? ? ??.(偶发性)

(2)? ?? ??? ?? ?? ??,??? ??? ?? ? ??.(让步)[13]

同样,汉语“有”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观性也在不断加强,“有”最初只描述客观“存在”,后来逐渐发展出强调数量多的意味,包含着明显的话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例如:

(3)那位老战士说:“仓库有的是面,差几十斤也看不出来,谁还跟你一斤一斤查去?”

句中听者通过“有的是面”捕捉到的信息不仅是“有”,而且还有“数量多”这层蕴含义。另外,“有”也可作为焦点标记,此时的“有”虽为羡余成分,但它可以让其后的成分成为全句的信息焦点。例如,“這口井有八米深”和“这口井八米深”语义基本相等,但是前一句加了焦点标记“有”,从而起到提醒人们关注全句的信息焦点“八米深”的作用。因此,“有”的主观化体现在说话人对所述命题的强调,并将其处理为一个强调标记,可通过重读来体现[14]。

综上,“有”和“??”都在虚化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两者均是从最初只具有概念功能,演变到表达数量多、让步意味等有助于推动交际进行的人际功能,虚化程度越来越高。

4结语

“有”和“??”的基本义均为表“存在”,之后从与“存在义”这一本义的相似性和临近性关系出发,不断延伸出新的含义。从时体范畴方面来看,“有”和“??”均可语法化为时体成分,前者是通过类推的方式,后者则是受非范畴化的影响。由于否定式“没(有)+V”这一句式的普及使用,其肯定式“有+V(V+有)”也逐渐发展出完成体的用法。而韩语“??”则是语法范畴发生改变,从主要范畴变成次要范畴。语用方面,“有”和“??”的语法化也可以使两者发生主观化,强调说话人的语用推理过程。

注释

(1)该排名信息来自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2)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易红.“有”的语义核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5):168-173.

[2]薛宏武.古代汉语“有”的意义、功能与特性[J].长江学术,2012(3):98-108+145.

[3]孟琼.动词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詹开第.有字句[J].中国语文,1981(1):27-34.

[7]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4(2):34-42.

[8]宗守云.說“V+有+数量结构”构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5):84-90.

[9]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 ??? ?? ??.???? ?20?,2012.

[11]孙文访.“有(have)”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J].中国语文,2018(01):15-36+126.

[12]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in grammaticalization[A].In Stein&Wright,1995.

[13]???.‘??? ???? ?? ??·??? ??.???,2003.

[14]罗建邦,范美群.“V有”式“V”“有”之关系及相关问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26-128.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