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达洛维夫人》中塞普蒂默斯发疯的原因及影响

2021-08-23 02:06郭凯玲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6期

郭凯玲

摘要:《达洛维夫人》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意识流写作手法和女权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关注《达洛维夫人》中反映出来的政治、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问题,对于其他主题的研究正蓬勃开展。本文将着眼于达洛维夫人的影子人物——塞普蒂默斯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探讨他发疯和自杀的原因,医生治疗方法的可行性以及他的死对女主人公的影响。

关键词:塞普蒂默斯;达洛维夫人;疯癫;医疗体制;反规训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6-0011-02

伍尔夫曾在她的日记中剖析了她创作《达洛维夫人》的初衷,“在这本书当中我有很多想写的东西。我想写生与死,圣人与癫者,但最想的是攻击这个社会制度,并将其罪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于是,小说以达洛维夫人清晨出门买花开始,记叙了她买花,归家,准备晚宴,一直到宴会圆满落幕的所见所闻所感。随着她的时间线,读者能感受到一战后伦敦的朝气,上流社会的浮华,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压抑,还有病人在深渊里的绝望和挣扎。与此同时,小说还有一条暗线,即沿着塞普蒂默斯出门看医生、归家、发疯、跳窗自杀这一时间线。笔者将着眼于暗线,探究塞普蒂默斯发疯的原因及影响。

1塞普蒂默斯发疯的原因

首先,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让他患上了弹震症。在小说中,伍尔夫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精神活动,其中涉及战争的残酷,战场的破败和战友之死的描写尤为众多。当他坐在摄政公园的椅子上时,总会出现幻觉,他似乎能看到死去的战友们在呼唤他,“这儿是他的手;那儿是死者。对面栏杆后面正在聚集起一些白色的东西。但是他不敢看。埃文斯就在栏杆后面!”在现实与虚幻中挣扎,他已经逐渐癫狂。

塞普蒂默斯年轻时离家出走,独自闯荡伦敦,但是收入不高的他,过得忧郁,不敢向心上人表白。战争爆发,他是第一批去法国战场的人。在那里,他结识了长官埃文斯并和他成为知己。然而就在停战前夕,埃文斯牺牲了,而他却抗过了炮弹的轰击,成为了幸存者。帝国主义的规训让他已无惧生死,战争的残酷教会了他冷漠。因此,面对战友之死时,他并没有伤心,但自那之后,他就丧失了感觉。这说明他的精神是压抑的,战争抹杀掉了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

其次,婚姻的压力让他想要借疯病逃避现实生活。塞普蒂默斯在战后与雷齐娅闪婚。妻子为他离乡背井,然而婚后5年,他们没有孩子,而且他结婚的初衷是为了压制内心的恐惧。因为刚经历过战争的他,精神上是空虚的,正是妻子一家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把他拉回了现实,提供了精神上的避难所。换句话说,妻子相当于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的“药”,他娶她是因为离不开她而非爱她。此外,他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国社会的虚伪,他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降生到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人不能让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来。一个人不能让苦难永远延续下去,或去繁衍这种充满淫欲的动物,他们没有持久的感情,只有幻想和虚荣……”,所以他坚持不要孩子,这令他更加愧对于妻子。

再者,事业上的晋升也让他更清晰地认识社会的本质。上战场前,他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小子,然而凯旋后,他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前程似锦。但是他的内心十分不安,他意识到只有皈依主流,才能在这样的社会立足,而他升职加薪的背后是战友的鲜血和自己的侥幸。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发生改变。他发现,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是厌恶、仇恨和绝望。

于是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压力,让他越来越想逃避现实,去寻求灵魂的自由。可周围的人却以各种理由来规训他,试图强迫他回到正常的轨迹中,承担起丈夫的责任、员工的责任、欧战幸存者的责任而忽视了他的精神压力。“所以没有借口;除了人性判处他死刑的罪过之外,就没有别的事了”,于是他越陷越深,自杀的念头不停闪现,并最终跳窗而亡。

2两位医生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探究

在小说中,伍尔夫详细描写了两位医生对塞普蒂默斯的疗法。霍姆斯是看全科的开业医生,布拉德肖是收费昂贵的私人医生。两位医生各有所长,采取的疗法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令他病情加重。通过探究他們各自疗法的可行性,可以窥探当时英国社会医疗体制的丑恶和对人性的压制。

霍姆斯第一次上门,给出的诊断是塞普蒂默斯没病;第二次,建议他培养兴趣;第三次,霍姆斯得知了他要自杀,试图用丈夫的责任强迫他回归正常;第四次,建议进行药物治疗,让他服用溴化物。而这时的塞普蒂默斯已经非常厌恶霍姆斯并拒绝他的治疗。等他第五次上门时,塞普蒂默斯为了逃离他,跳窗自杀。

在雷齐娅看来,霍姆斯是一个好人,极负责任,然而丈夫病情的加重让人不得不考虑换一个医生。在后世读者看来,霍姆斯的疗法更加合理,但是合理的疗法却逼得他跳窗自杀,原因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人性——这个有着血红色鼻孔的令人厌恶的畜生——是和他干上了。霍姆斯和他干上了”。他十分抗拒权威,而医生象征着医学领域的权威。他本是借口疯病来逃避现实,但是霍姆斯跟他干上了,要用社会责任逼他回归正常。于是他也跟霍姆斯干上了,绝对不能向权威低头,除非自己死了。这是他自杀的动机,想要以死逃离医生的控制和权威的规训,实现灵魂的自由。

另一方面,布拉德肖,这位颇负盛名的私人医生第一次见他时,就判定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失去了均衡感。毋庸置疑,他做出了正确的诊断,但是他要求塞普蒂默斯住进疗养院,进行封闭治疗,连妻子也不能见。这激起了夫妻俩的不满,认为他辜负了他们。事实上,伍尔夫着重刻画了布拉德肖的虚荣拜金形象。他只给每个病人3刻钟的看病时间。在与塞普蒂默斯简短的对话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漠视他的想法却强制要求他采取封闭治疗,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去看下一位病人。同时,疗养院是他开的,让人不禁怀疑他提出封闭治疗是为了挣钱。

此外,布拉德肖有两位“女神”,一个是均衡感,另一个是皈依。正是因为这两个行事标准,他才能达到今天的地位,成为首相推崇的那一类人。因此,在诊治塞普蒂默斯时,他一直在灌输他的价值观。他信奉的疗法就是把病人关到疗养院里,进行精神施压,不准接触外人,直到他们找到均衡感并选择皈依社会的权威为止。达洛维夫人曾这样形容他的病人,“是在苦难的深渊中的人;处于精神失常边缘的人;丈夫们和妻子们。”本质上,布拉德肖是向金钱屈服了的医生,他追名逐利,并不关心病人的想法,他要的只是他经手的病人都能治好这一结果。正如达洛维夫人所说,“生活变得难以忍受;他们,像医生那样的人,使生活变得难以忍受?”令人讽刺的是,布拉德肖谈起塞普蒂默斯时并没有为他的自杀感到悲伤,而是把他作为弹震症后果延迟发作的研究案例。因此,罪恶的医疗体制把塞普蒂默斯一步步地推向深渊。

3塞普蒂默斯之死对达洛维夫人的影响

达洛维夫人和塞普蒂默斯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没有任何交集,唯一的联系就是她在晚宴上听说了他自杀的事情,然后感悟到生命的意義。申富英教授曾说,“塞普蒂默斯是达洛维夫人的影子人物”[2]。的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塞普蒂默斯可以说是替代了达洛维夫人去死。

达洛维夫人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她曾有深爱的恋人,但是家境的差异让她的父亲强烈反对这段恋情。最终她听命嫁给了达洛维先生,开始了上流社会的贵妇生活。她经济上依赖丈夫,不能工作,也谈论不了政治。她只能通过举办宴会来找寻自己的价值。她时常怀恋儿时的生活,因为她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有了自杀的念头。

塞普蒂默斯则是帝国主义的牺牲品。他为了英国的荣誉而战,然而战争剥夺了同胞的性命,战友死在他眼前,炮弹的轰击让他患上了弹震症,罪恶的医疗体制把他逼上了绝路。他最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跳了窗。他是想要活下去的,但是这个世界没有给他生存空间。

所以,当她在宴会上听闻了他的死讯,当她望着窗户时,很难说她不想跳下去,毕竟她都感受到了他死亡时的场景,她也拉开了窗帘。但是她最终并没有跳下去,“她不知怎地感到非常像他……她很高兴他这样做了;抛弃一切……他使她感到了美;使她感到了乐趣。”正是他的死亡传递给了她力量,让她有勇气继续活下去。亚历克斯·佩奇曾说,“这两个人那天都在游荡,但他在寻找死亡;他们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两人都成功了;她在他抛弃压迫者的同时做出了可行的妥协。”塞普蒂默斯为了抗议这个追求“均衡感”而忽视人权的社会选择了自杀,而达洛维夫人选择了妥协。她内心的自杀念头随着他的一跳而消散,所以塞普蒂默斯的死是替代性死亡。

4结语

读者很难去评判抗争和妥协哪一种更有意义,但是从塞普蒂默斯的自杀可以看出伍尔夫的生死观。她借达洛维夫人之口说出,“死亡是种挑战。死亡是种传递思想的努力……死亡中有着拥抱。”在一战后的英国,国民的心理很多是不健康的,伍尔夫关注到了这一点,并通过塞普蒂默斯的死来抨击病态的社会权威。他的死传递出一种想法,那就是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至少给达洛维夫人的内心造成了震动,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热情,让她有勇气活下去。

参考文献

[1]Bell,Anne Olivier.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Volume II:1920-1924.[M].London:Hogarth Press,1977-1984.

[2]申富英.《达洛卫夫人》的叙事连接方式和时间序列[J].外国文学评论,2005(3):59-66.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