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霄
摘 要: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既要向上寻梦,也要向下扎根,养育我们的乡土就是我们的根。乡土历史文化教育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构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和提升课程,将地方历史发展轨迹和建设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关键词:家国情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新时代教育肩负着新使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家庭和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并愿意为之奉献付出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包括六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即“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国际理解”,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关键在“文化自信”,最高追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对家庭、家乡的热爱,逐渐上升到对国家热爱的一种自然的升华。这需要有一个梯度,愛国先从爱家、爱家乡开始。通过挖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展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心底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进而树立为家乡发展、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将从三个维度阐释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初衷、开发过程和实施路径,借以反思和交流,改进教研行动,实现研究价值最优化。
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寻梦与扎根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每个中国人都有“中国梦”,每个教育人也有“教育梦”,梦想可以传递,传递给学生和下一代。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既要向上寻梦,也要向下扎根。养育我们的乡土是我们的根——寻根,传承。重新思考“乡音”的价值,重新体验“乡情”的魅力,重新追寻“乡魂”的影子,从而推动乡土教育的回归与复兴,拓展乡土文化坚守与传承的途径,提升学生、社会对乡土文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总是怀有深厚的感情。“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鲜活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认识到自己的祖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美丽和祖国的伟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土历史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民族灵魂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文化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家乡、爱祖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表现出的最深沉的爱,是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家乡是家概念的延伸,乡土是联系家与国的纽带。基于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豪感、自信心,从而上升到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热爱,它既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提速,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就读地已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很多孩子从小就随父母来当地生活,未来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会留在当地学习和生活。让孩子们了解就读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助于增强学生乡土认同感、归属感,使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让学校的外地生源有梦有根,对未来有畅想、对城市有归属。
开展乡土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特别表现在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等方面。开展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增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在乡土历史文化教育中尝试更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学习意识,使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乡土历史文化教育,承载着对城市历史的记忆和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需要青年学生去参与和担负。
二、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常州是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人才辈出,有着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方面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对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探索,即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深润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着重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制定课程纲要、构建课程框架、研究课程实施路径等。
研究一: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方面。其中,校本课程目标为:通过校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常州历史和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雁文化”核心主题和“未来中国人”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确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开拓国际视野。课程内容包含常州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历史阶段。
研究二: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框架。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学习,二是实践活动体验。基础课程学习包括两个版块:龙城史话和文创龙城。龙城史话以通史学习为主,文创龙城以主题学习进行。通史学习主要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探索形成传统课堂和线上微讲座两种主要形式,以时间为线索,使学生了解常州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取得的发展成就。主题学习以八年级学生为主,采用社团的形式,为部分对乡土历史更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深化学习体验的机会和尝试,更进一步了解乡土历史文化,侧重学生的互动性、体验性,以及动手创造与乡土历史文化有关的文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