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翼南 熊倩倩 刘芳 潘理平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一种区域游戏,角色扮演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会角色认知、满足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需求,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已往的研究经验显示,幼儿的角色选择和参与角色游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同时呈现出一些刻板化的性别意识,不利于幼儿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体验的形成。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幼儿参与角色扮演全过程的情况和表现,厘清参与角色游戏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并提出一些干预策略,有助于发挥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多方面功能,促进幼儿更好地获得游戏体验和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角色游戏 社会性 性别差异 干预
1 角色游戏与性别差异
3-6岁是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关键时期。角色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主要游戏类型,幼儿参与角色游戏能够认识并接受自己,对幼儿的认知、身心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李少梅指出,角色扮演游戏是幼儿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良好品格素质的重要途径。
根据性别差异标准分类的社会角色称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单一维度的两个极端,即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双性化个体确实存在,且是比单一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更健康的人格特质,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因此本文立足于分析角色游戏性别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少这种现象的干预策略。
2 角色游戏参与的性别差异的表现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走访观察不同的幼儿园,以咸宁市在A幼儿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其他地区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案例。在幼儿园A中,研究人员在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两个班级,以观察和分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情况。
2.1 角色选择性别差异与幼儿园角色游戏区的主题设置
幼兒参加区域游戏时,首先会考虑整个角色区域的主题是否对他们有吸引力,以及他们是否会对该主题中的角色扮演感兴趣。
经过调查发现,小班角色区域设定的大多数主题主要是“娃娃家”或“小厨房”,小班角色游戏,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中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开始丰富,有是“农家乐”、“美发店”、“烘焙房”等,主题设置相对中性,幼儿参与角色游戏也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大班角色游戏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医院”、“野战游戏”、“火车站”等,大班幼儿更易产生性别刻板印象,他们会觉得“男孩才能当兵”,“女孩都要去当护士”。
2.2 角色选择性别差异与幼儿的个人认知
在角色选择方面,笔者采访了咸宁某幼儿园的一名中班教师,教师指出一般来说男孩会选择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角色,例如,该班的主题是“理发店”,而男孩通常会选择理发师或收银员等角色,男孩会更喜欢做一件具体事,而女孩喜欢选择成为顾客。当然,老师也认为女孩也应该参加游戏,所以她们会指导她们是否需要服务生?是否需要造型师?从而来平衡角色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例如,以“野战游戏”为主题,男孩通常会更多地参与其中,为鼓励女生参加,老师设置了“战地护士”的角色,所以很多女生都愿意参加。也有女孩愿意挑战“士兵”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和不断的游戏试验,幼儿的社会性和意志品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 角色游戏参与的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3.1 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或照顾者的行为或语言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会说出一些性别定型语言,例如:“男生怎么能喜欢粉红色?”“女生是不玩手枪的”等,孩子的认知中渐渐形成这种刻板印象。另外,父亲在家里做饭,孩子会认为男孩在家里做饭;如果母亲在家做饭的话,孩子会认为母亲应该在家做饭。
我们对父母进行了采访,大多数男孩的父母都表示,他们希望男孩长大后成为工程师、建筑师等,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坚韧和果断的品质,而他们却没有希望他们的孩子经常回家玩过家家这种类型的家庭生活的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女孩来说,父母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医生、护士或者老师。就像男孩的父母一样,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常打扫房子或做饭,女孩的父母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善良且不怕失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柔寡断。
3.2 幼儿认知局限
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对社会事物的认知非常有限。幼儿的选择和行为时常会受到老师的指导的影响。
案例:小班娃娃家中,一个娃娃赤裸地躺在帐篷里,两个女孩在厨房做饭,一个男孩在帐篷里和其他娃娃一起玩。老师对男孩说:“这个小婴儿没有衣服,她会感冒吗?”男孩看着娃娃,(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娃娃裸露着会生病)说:“也许他需要洗个澡。”他说完去拿了澡盆给洋娃娃洗澡,洗澡后,他在娃娃家找到了一件背心,一件外套,一条裤子和一条袜子,准备给洋娃娃穿衣服。这时一位小女孩走过来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给洋娃娃穿衣服吗?”男孩同意并问她:“我们应该先给他穿裤子还是袜子?”女孩说:“先为他穿裤子。”于是他们两个把一起忙着给娃娃穿衣服。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有时候幼儿没有参加这个角色,不是主观上不愿意参加,而是他不熟悉具体工作的内容,没有参加游戏,没有体验到游戏带给他的快乐。因此,老师的及时指导可以很好地平衡角色扮演中的性别差异。
3.3 环境布置的性别刻板印象
区域游戏中呈现的环境间接影响幼儿对区域或角色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仍然主要是女性,通常喜欢鲜艳的色彩和温暖的气氛。例如,一些老师喜欢用很多粉红色打扮娃娃家或小医院。虽然这种环境看起来很温暖,但是对于不喜欢粉红色的男孩或者有对粉红色有刻板印象的男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愿意在角色区域玩耍。
通过观察发现,放置在角色区中的材料非常简单。例如,在小医院中可能只为医生提供工具,而对于护士却缺乏相应的材料,因此儿童不会选择此区域。其次,材料的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可能导致儿童不知道在该区域做什么,从而减少了游戏体验。
4 幼儿园角色游戏参与的性别差异的干预策略
角色游戏是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培养良好素质的重要方式。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提升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并培养其社会性是亟待解决的。
4.1 引导幼儿获得全面而科学的社会认知
首先,教师需要多元准备。早期阶段组织游戏时,教师需要考虑角色游戏的性格偏向,在设置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种角色,平衡角色的男女性格偏向。活动开展前,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单独设计角色游戏作为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将故事与角色游戏结合起来,使幼儿对于男性与女性的性格特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给幼儿详细地解释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幼儿对于不同性格的角色感兴趣,而不是拘泥于某一角色上,导致对于幼儿性别认识的偏见。表2中的游戏主题和角色设置可以作为参考。
其次,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对角色的分配和分工了解有限,更容易产生刻板化印象。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讨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避免认识面的单一化。在角色游戏的选择上,通过角色扮演让一些柔柔弱弱,偏向女性化的小男孩变得更加大方,或是让一些过于大大咧咧、例如喜欢随便撩自己裙子的小女孩,產生更为健康的性别认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小男孩既能勇敢大胆,也能细心、体贴;引导小女孩不仅温柔内敛,也能坚毅、果敢。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可以有很多事情,比如照顾宝宝,出去工作等;如果爸爸有时间在家里,也可以出门买菜,回来做饭,而并不是爸爸就只需要出去工作。警察不仅可以指挥交通,逮捕犯人,有时候也可以扶盲人过马路,救助流浪汉等。幼儿会更加喜欢这些多样化的任务,也更加有益于发展他们性别角色。
4.2 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让环境说话”是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教育意蕴,在环境布置上,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首先,需要注意环境“巧”布置。教师需要布置比较中性的环境,尽量不要有太多有关性别的“暗示”,整个环境布局要舒适、大方,在环境布局上,教师不仅应考虑到整体课堂环境的和谐,还应突出角色游戏的特点,减少色彩或特殊着装,以免强化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其次,注意材料“巧”投放。第一,打破区域限制,丰富幼儿对角色的认知,在角色区可以适当地放一些图纸或绘本,孩子可以最直观地了解角色的分布、分工,也为角色游戏的角色提供丰富的文字和场景。例如:《驼鹿消防员的一天》,《食蚁兽医生的一天》等等;第二,减少材料中的性别暗示,在制定人物材料时,不能带入性别刻板印象,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选择游戏材料,在投放的材料中淡化内在思维中的性别差异,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中性游戏材料,减少材料中隐藏的性别暗示,应多关注那些刻板的角色材料投放。
4.3 有效促进家园教育一致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认知需要营造一致性的环境。首先,家园需要保持及时沟通。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和家庭互动专栏与家长交流,讨论性别刻板印象,讨论给孩子的玩具是否有很多性别暗示;其次,鼓励父母和孩子在家里玩角色扮演游戏,以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不要将强烈的性别意识带入角色扮演中,在亲子游戏中,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并感受到父母不同的爱;最后,父母角色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角色,父母要发挥角色的示范作用,用实际行动促使幼儿获得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
本文系2019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幼儿园角色游戏参与性的性别差异及干预策略研究(编号:201810927069)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李少梅,段君淑.角色游戏与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J].学前课程研究.2008,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