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焕容
摘 要:抑郁症是当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病因较为复杂,也有个案的特殊性。对抑郁患者开展辅导干预时,要综合剖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本文主要观察一例重度抑郁中职生的辅导干预过程,并记录了各种方法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指正。
关键词:中职生 抑郁 辅导干预 效果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公众健康、引起严重的功能损害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的精神疾病。近年来,青少年日益成为抑郁症的高风险群体[1],中学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伴有抑郁情绪甚至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开展辅导干预时,要综合剖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而对辅导过程和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是开展工作反思、提高工作成效的必要手段,本文记录了笔者近期辅导的一个案例。
1 基本情况
廖某某,女,16岁,我校一年级新生。入学以来屡次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由于该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学业,学生辅导员去宿舍区了解情况。经观察发现,该生并无述说的病症如咳嗽、发热等,只有在关怀她身体情况时她才表现出咳嗽不断,初步判断其为心因问题,故对其提出作心理辅导的建议。
2 学生主诉
对所学专业无兴趣,自己想学画画或者动漫,但家人不允许。平时父母忙于工作,对自己关心不够,初来学校自己生病了,跟父母说他们也不关心,只是给钱叫自己去医院。想回家,想一个人待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做。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没用,是父母的负担,有时候会思考死亡的问题。
3 家庭、人际关系背景资料
家在广州,家庭经济状况尚可。独生女,初中以前父母对其宠爱有加,半年前(初三下半学期)父亲工作变故,脾气变得比较暴躁。那段时间里,有一天该生用所有零花钱买了个新手机,刚回到家就被父亲摔得粉碎。父母对其管制较严格,做事情决定的时候比较专制,学生自己有想法但没办法跟他们诉说沟通。家庭无精神病史,家人无重大疾病史。
人际交往方面,初中阶段曾因为自己声音的特色被同学嘲笑和欺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闺蜜,但在中考前闺蜜男朋友被大家共同的好友插足,因为这个打击闺蜜得了重度抑郁目前尚在医院住院治疗。学生诉说曾试图去开解这位好闺蜜,但反而觉得她说的是对的,目前尚保持着与对方的联系。
4 观察和他人反映
本人观察发现:该生身高一米六有余,长相秀丽,穿着整洁,有时候化个淡妆,头发没有认真打理,有点乱。性格较内敛,说话细声细语,内心富有思想,有时候会说出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为人较单纯,初次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带上了关系较好的同学一同过来。
其舍友及关系较好的同学反映:该生为人友善,性格好,但是比较懒惰,周末可以躺在床上两天不动,不去食堂吃饭,平时会去超市买一堆泡面,饿了就出来吃个泡面,有时候泡面吃完了也就算了。喜欢躲在床上拉上床帘一个人安安静静玩手机,甚至可以通宵达旦。不怎么跟大家说话,也不参与大家的共同活动。
5 心理评估和诊断
5.1 智力方面:该生智力正常,甚至可以说在班内是中上水平,填写学生档案资料的时候,比其他很多同学做得都要快都要好。
5.2 心理方面:3个月前在广州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一直遵医嘱用药,由于近段时间来到寄宿学校就读离家较远,很久才回去一趟,加之家人认为其只是懒惰不是抑郁,故没有及时复诊和继续服药。
6 辅导方案
6.1 学生个人方面
6.1.1 调整认知
心理治疗作为抑郁症的辅助治疗已得到公认,心理治疗方法很多,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应用最为广泛[2]。认知理论认为,抑郁者消极的认知方式来源于其潜在的认知图式、认知理论假设,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是抑郁者“易患倾向”的基础。根据抑郁的认知理论,不良生活事件触发或激活了与失败、失落、悲观或自责有关的认知图式,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这种消极情感和理智性的迟钝强化了抑郁者的消极态度。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歪曲,从而减轻或缓解患者抑郁症状[3-4]。
该生表现出来的负性的认知目前主要有:认为父母亲对自己缺乏关爱即使每个周末他们都来学校陪伴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里的負担,即使初中阶段自己成绩在班内优异到新学校后这种优势还在。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评估学生的这些负性自动想法,检查负性想法的真实性,指导患者应用合理想法取代负性想法。具体方案是通过每次心理咨询和学生深入交流,使其识别负性想法并积极矫正,不要给自己一直贴上“抑郁”的标签。
6.1.2 树立自信
无论应激事件有多少,高个人评价的个体比低个人评价的个体更少产生抑郁情绪,并且高应激状态下有自信的人比低应激状态下无自信的人抑郁情绪体验较少,这说明自信在抑郁情绪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5]。有研究表明,自信心团体训练能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提升积极应对方式,并且该效果最少可以维持 3个月[6]。
在辅导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优点,指导其学会扬长避短,重塑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树立自信。在本案例中,主要做法是鼓励学生多做一些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例如:学生述说喜欢画画,而且确实表现出一定的画画天赋,可指导学生把爱好和学习融合在一起,多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画,或者边学习边把书上的图谱跟着描绘一遍;参加喜欢的社团活动,由于学生身高和外貌比较占优势,又对文体类有兴趣,故鼓励其参加礼仪协会,发挥自己优势。
6.1.3 体育锻炼
抑郁产生的生理机制,与大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低有关,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机体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功能,可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通过刺激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对抑郁情绪产生抵抗作用[7],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最能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8]。
由于抑郁是一种“晨重暮轻”的疾病,结合运动医学观点和我校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的建议是下午四点放学后,到运动场进行喜欢的体育活动,每周3-4次,坚持8周以上。
6.1.4 适当安排任务
长时间在宿舍的静息状态,会使学生胆碱能神经兴奋性提高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性降低,加重抑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可指导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劳动,使其在劳动中获得自身价值,并在社会活动中获得和他人的互动,帮助其更好适应社会。在辅导中,主要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帮助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发挥自己的作用,事后在班内适当表扬她为大家做的事情,使其感觉到自己是被大家需要的存在。具体操作有:在集体活动中,如果学生没办法参与到活动中去,即把看管同学用物的任务安排给她;在文艺表演的时候,嘱其为大家拍好照片和视频;舍友不舒服的时候,嘱其带舍友去医院看病……
6.2 同学好友方面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主要社会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1]。在开展该生的辅导工作中,需建立起同伴支持的良好环境,这些工作包括:开展宿舍和班级集体活动,预防同学之间发生摩擦和矛盾;嘱舍友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使之尽快适应住校的生活;嘱关系较好的同学出去活动的时候,带动这位同学一同行动,或者多跟她说说话……
6.3 家人方面
鉴于上述提及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改变家人以为学生只是“懒惰”、“撒谎”、“矫情”的错误认识,建立对抑郁症的科学态度,努力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恢复必要的临床用药治疗,打造医院、家庭、学校的综合治疗关怀机制,形成合力;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绪,对于学生提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建议学生家长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双方真诚沟通,寻找最好的解决方式,达成共识;建议学生家长多陪伴和倾听,了解该生的真实想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帮助患者早日摆脱不良心境[9-10]。
6.4 科任老师方面
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依据学生目前的身心状况灵活安排任务,因材施教。平时多发现该生身上的优点,创设表扬的场合,多用拍肩、点头、投去赞许目光等动作,让她逐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7 观察结果
在这个学期的辅导过程中,对该生运用了多种辅导方法和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每次辅导干预之后,本人对该生的执行情况和情绪反应进行了记录,结果如下:
从观察结果发现,需要学生自主参与的事情其执行力较弱;被动安排给她的工作能接受,虽然接受的时候表现得有点不情愿,但也能完成;而由同伴带动参加的活动,则参与度较高,学生情绪反应也较好。进行辅导以来,学生也多次表现出对同学们的不舍,周末的时候还计划带自己的好友到家里来做客,同样,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及时反馈,表示学生放假在家,多次提及对学校同学的感谢和想念。
当然,本次观察的指标较为简单,其效果还有待探讨。笔者认为,对于抑郁患者的辅导干预,应该从多方面着手综合,某项措施即使取得一点效果,我们都应该赋予其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万红. 多维度视角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亲子关系研究[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7(2).
[2] 岳秀宁,刘正福,叶兰仙,等 .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进展[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3):280?284.
[3] 曹克勇, 許碧华, 唐霁, et al.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评估[J].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9): 1336-1337.
[4] 张东子. 抑郁症患者与心理治疗及认知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33):49.
[5] 林静.个人评价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中的中介作用 [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57-58.
[6] 杨明明, 李婷婷, 葛玲. 自信心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7(13).
[7] 王建治, 王海波, 张冰, et al. 运动处方结合团体辅导对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10):60-61.
[8] 徐慧明.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中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33).
[9] 冯强,赵旭东 . 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策略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5):340-343.
[10] 吴艳,许冬梅,李菲菲等 . 认知行为护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