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民
四肢骨折主要指由车祸、钝器伤或者摔伤等因素所致的骨折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可将其细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不同类型[1]。四肢骨折患者以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为典型表现,病情严重者表现有畸形、活动异常及骨摩擦音等症状。四肢骨折可伴有休克、体温等全身性改变,如未能取得及时有效诊疗,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2]。针对此类患者多通过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进行治疗。骨折整复小夹板固定后患肢肿胀的情况较常见,主要与组织损伤后的反应性水肿有关,多集中发于3~7 d,随后慢慢减退。肿胀对患肢血液循环造成极大影响,使伤肢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血液供应,延迟患肢骨折的愈合时间,严重者甚至会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等[3]。因此,早期有效治疗处理骨折后肢体远端肿胀对肿胀消除、疼痛缓解及预后改善至关重要。此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就诊的50 例接受手法整复治疗后四肢骨折肢端肿胀患予以中药塌渍治疗,分析中药塌渍治疗的有效性及对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诊治的100 例接受手法整复治疗后四肢骨折肢端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均熟悉该研究目的及意义,自愿加入研究,接受随访和各项检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遵照入组标准排除四肢开放性骨折者,合并骨筋膜综合征者;局部皮肤部位有破溃、出血及对本研究治疗药物成分过敏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3.29±8.95)岁;男27 例,女23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69 岁,平均年龄(43.28±8.97)岁;男28 例,女2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患肢予以抬高制动,常规予冰袋间断冷疗,每间隔4 h 对冰袋进行1 次更换;同时予患者静脉输注20%甘露醇或七叶皂苷钠进行消肿治疗,术前输液3~5 d,≤6 d。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塌渍治疗。不输入消肿药物,基于患肢抬高制动,冰袋间断冷疗,于入院2 h内实施中药塌渍治疗,每间隔24 h 进行1 次更换。中药塌渍治疗选方:独活熏洗方,组方药物构成:伸筋草、红花、三棱各取15 g,将中药煎汤后用浸于50~ 60℃药液中的敷布,拧至不滴水为止,将其折好敷于患者肢体的远端肿胀部位上方敷置,每隔2~3 min,并通过卵圆嵌夹纱布浸药后于敷布上均匀淋药液。中药现煎现用,确保湿、温度适中,以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作用。2 次/d,20 min/次。6 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肿胀分级、疼痛发生情况、相关指标(肿胀消退时间、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
1.3.1 肿胀分级 据《骨与关节损伤》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胀疼痛感进行评定,与治疗前进行比较。肿胀分级:正常:未见皮纹及皮肤肿胀;Ⅰ级:仍可见皮纹及轻度皮肤肿胀;Ⅱ级:未见皮纹、水泡,皮肤肿胀症状较明显;Ⅲ级:皮肤硬紧,可见水泡,患肢肿大。
1.3.2 疼痛情况 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无痛:0 分;轻度:1~3 分;中度:4~6 分;重度:7~10 分。疼痛发生率=(轻度+中度+重度)/总例数×100%。
1.3.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肿胀消退程度及时间为疗效评定参考依据。显效:肿胀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可见皮纹,标尺法对治疗后肢体差值<0.3 cm,3 d 内消肿;有效:肿胀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减轻,标尺法治疗后肢体差值为0.3~0.9 cm,3~6 d 内肿胀症状消除;无效:肿胀程度未见明显改善,标尺法治疗后肢体差值>0.9 cm,且治疗6 d 后仍未能消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4 并发症 包括关节僵硬、静脉炎、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肿胀分级比较 观察组肿胀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肿胀分级比较[n(%)]
2.2 两组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5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四肢骨折典型症状表现为肢体肿胀,其主要是由于创伤和软组织损伤后,促使前列腺素、溶酶体酶等相关炎性介质大量释放,继而造成小血管舒张、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及间隙扩大、渗出增加,创伤骨折所造成的血管破裂出血并于组织间隙部位淤积而导致血肿形成[4]。同时,引发自由基大量产生,对肢体血管弹力纤造成极大破坏,血管壁间隙变大,毛细血管更具通透性,渗出增加而引发水肿症状[5]。组织血肿和水肿是导致四肢骨折患者肢端肿胀的主要病理环节。此外,肿胀也是小夹板外固定后常见问题,组织肿胀会对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造成严重影响,致使患肢内部组织水肿症状明显加重[6]。
传统中医学认为,骨折后易造成筋脉受损情况,导致气血无法良好运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积难以有效散开而致患者机体气血凝滞,引发肢体肿胀[7,8]。骨折后往往会导致患者气机郁滞而引发疼痛现象,其先后表现有肿胀、疼痛。可见,创伤后肿痛是导致患者气血紊乱的主要因素。血不利则为水,水津外溢,聚而成湿,瘀湿浸透血管,阻络。因此,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应坚持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原则[9]。
本研究中,独活熏洗方中红花、香加皮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作用,伸筋草可起到舒筋通络的治疗效果,威灵仙、秦艽、独活等药物可起到祛风除湿的治疗作用,川牛膝具有逐瘀通经的功效作用。其中,威灵仙对十二经络可有效疏通,行气血为引经药,上述药物合用可强化活血化瘀、祛湿、利尿消肿、舒筋通络的功效,实现祛湿消肿的治疗目的。中药塌渍疗法中,塌是将包含药液的纱布或棉垫敷于患者患处,渍是将患处于药液中进行浸泡,同时展开两种疗法即为溻渍法。本研究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中药塌渍利用活血祛瘀、行气通络、利水除湿为原则,充分发挥热效应,增加组织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以及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使中药中的各微量元素及各种药物离子于组织中快速渗透,以实现消肿化瘀、扶正固本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肿胀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5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塌渍治疗可有效改善四肢骨折复位后肢端肿胀症状,减少疼痛发生率。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3.98±0.11)d短于对照组的(7.29±0.34)d,患肢与健侧周径差值(0.29±0.02)cm 小于对照组的(0.96±0.21)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塌渍治疗可快速消除四肢骨折复位后肢端肿胀症状,加快预后恢复。此结论与邢燕琴等[10]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四肢骨折复位后肢端肿胀患者进行中药塌渍治疗的疗效更加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中药塌渍治疗对于缓解四肢骨折手法整复后肢端肿胀患者肢端肿胀、疼痛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快速消除其肿胀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