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加剧,老年人不断增加,老年人由于反应欠迅速、行动不便,容易发生骨折,多数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开放性骨折常常伴有创伤处污染情况,容易引发术后切口感染,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敏感性不高,在发生感染后症状较轻,一般在感染发展直至严重阶段才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而早期实施诊断十分重要,能早期明确老年患者病情,改善预后[1]。因此,如何有效、准确和及时评价感染为临床重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在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疾病转归、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的严重程度、指导抗生素使用等,该指标为降钙素前肽物质,是由于位于1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PCT 前体进入人体内质网膜。该指标是由116 个氨基酸组成,其相对分子量约为13 kDa,通过蛋白酶作用后,能将其分解成为降钙蛋白和氨基PCT,在正常人体血清中可以对PCT 进行测定。PCT 为降钙素前肽,是一种糖蛋白,有学者在1993 年进行报道:该指标为细菌感染标志物,是临床新型指标,一般应用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2]。为了进一步保障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本院48 例老年四肢骨折术后感染与48 例术后未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血清PCT 在老年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四肢骨折手术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3];②年龄≥60 岁。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内脏器官受损者。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分为观察组(感染患者)和对照组(未感染患者),每组48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女27 例;年龄60~90 岁,平均年龄(73.10±7.45)岁。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61~89 岁,平均年龄(74.17±8.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第1、3、5、7 天均进行血清PCT 测定。采集5 ml 空腹血标本,以2800 r/min 对样本进行离心处理,持续8 min,选择EP 管,对分离后的血清进行分装,保存于-4℃环境下待测。采用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检测PCT,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PCT 参考值为<0.046 ng/ml。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清P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1 天,两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 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482±0.126)、(0.596±0.191)、(0.331±0.125)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056±0.013)、(0.042±0.009)、(0.030±0.0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清PCT水平比较(,ng/ml)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清PCT水平比较(,n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据相关研究显示,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部分或完全断裂,多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其治疗方式以手术复位为主,而术后感染则是骨折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骨折患者在围术期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4],在术后感染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深部的肌肉组织发生感染,容易被掩盖。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的骨折术后感染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骨折术后感染若是能够早期诊断,对感染创口进行彻底清理,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5]。
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当病菌侵袭机体时白细胞通过变形穿透毛细血管壁集中至病菌侵入部位将其吞噬、包围。然而,白细胞计数的基础值存在个体差异,且易受运动状态、精神状况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病毒、细菌等感染均有反应机制,缺少特异性[6]。C 反应蛋白(CRP)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RP 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3%,CRP 值在术后第2 天可达到峰值,术后第4 天的诊断分界点为96 mg/L。但是在非感染患者术后的不同部位,其检测的CRP 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7]。血清PCT 是临床上诊断细菌感染重要的标志物之一,对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PCT 诊断指标在骨科感染中应用却比较少[8]。为此,本次研究将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PCT 在骨折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
PCT 是一种无激素活性蛋白质,同时也是降钙素的前肽。有研究发现,PCT 还能够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等致炎因子作用在肾、脾、肝、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成[9]。通常情况下,体内形成的所有PCT 均被自身机体降解,不会释放至血液内,因此PCT水平<0.1 ng/ml。然而当真菌、细菌、寄生虫感染、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时,则血清PCT水平升高,甚至>100 ng/ml。在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毒感染、癌性发热、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时,PCT水平轻微增加或不增加。同时有研究发现,PCT 在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和过敏时,PCT 不会出现升高。当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时,其血浆中的PCT 值会出现明显升高,对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0]。PCT 作为细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其半衰期较短,在细菌感染的2~3 h 便会升高。此外,机体处于早期感染与未发生感染的全身表现时,PCT 也存在于血清中,即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血清PCT 可以随着感染的严重度而升高。可见,在感染性疾病早期便可以监测到血清PCT 的变化,对于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生理状态下的PCT 是由细胞产生,而在病理状态下也可由器官细胞合成。PCT 对于病毒感染或无菌性的炎症无明显反应,而对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真菌感染等可以选择性的产生反应,与传统的其他炎性反应指标相比,PCT 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白细胞计数是临床最为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在人体健康生理状态下,PCT 基因表达容易受到选择性抑制,PCT-mRNA 指标仅仅表达在人体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由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析,由于所有的PCT 均能转变成为降钙素,在人体生理状态下,人体循环PCT 含量十分低。相关研究显示,炎症状态时,PCT 指标呈现升高趋势[11]。PCT 是炎性反应标志物,具有多种优势,例如特异性强、敏感性强、检测方式等,能对人体是否发生疾病感染有效反映,同时还能对炎性反应程度进行反映,同时PCT 是判断细菌感染非细菌感染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理想的生物学指标,具有显著价值。相关研究显示,多种炎症因子例如IL-6、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IL-1)均能诱导人体多种类型细胞,例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等,当其超过降解范围后,大量的PCT 均容易释放入血中,PCT 浓度呈现持续升高情况,而对于骨折患者,当发生感染情况时,其PCT 浓度呈现升高趋势[12]。
PCT 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物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与感染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尤其是患者具有全身炎症综合征时,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时,其特异性发生升高情况,若患者具有肺结核情况,该指标水平不高。PCT 一般应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容易和其他的细菌感染进行混淆,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炎、脑膜炎等。在疾病诊断中,感染患者的PCT 在几小时内明显升高,应通过实施诊断判断患者有无细菌感染情况,从而预示患者疾病预后和发展。而通过PCT 检测,能对疾病发展和预后进行观察,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13,14]。决定血浆PCT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感染严重程度、感染类型,其水平是随着全身炎症反应而变化,若细菌感染加重则血清PCT水平持续升高;若感染得到控制则血清PCT水平逐渐下降,通常情况下1 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若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持续升高说明预后不佳或治疗无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1 天,两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 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482±0.126)、(0.596±0.191)、(0.331±0.125)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0.056±0.013)、(0.042±0.009)、(0.030±0.0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老年四肢骨折术后对血清PCT水平实施测定十分重要,利于医务人员早期判断骨折术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在老年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早期诊断中实施血清PCT 测定,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