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8-23 12:11邓卫东李永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2期
关键词:直肠直肠癌切口

邓卫东 李永红

消化道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含直肠癌,发病率是胃癌、食管癌的顺位,且现阶段已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早期患者而言,一般选择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为主要选择。近几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逐渐成熟,该手术已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等,得到认可。基于此,以下将针对临床期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 本院收治的60 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5.10±15.97)岁;平均病程(5.46±2.0)年。对照组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55.10±15.98)岁;平均病程(5.46±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为直肠癌患者;②到本院就诊治疗;③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晓此次研究,自愿加入,签署相关责任书;④患者精神、认知正常,可识字;⑤无严重脏器疾病;⑥无遗传性疾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与精神障碍;②中途退出;③伴随着慢性疾病与其他脏器疾病;④高危患者;⑤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选择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中位患者在脐下1 cm、低位患者在脐下2 cm 范围内行切口,之后分离患者的皮下脂肪、皮肤与结缔组织、筋膜等。临床上合理开展气腹创建操作,将备好的腹腔镜精准置入其中。选择5 孔法开展穿刺与trocar 置入。患者维持头低足高的姿势,护理人员协助患者选择膀胱截石位。同时,将手术台朝右倾斜,角度控制为15~30°。主刀医师在患者的右侧站位操作,适当调整气腹压力,确保其处于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之后结合患者肠道的肿瘤情况,按照周围表现的浸润转移状况,借助腹腔镜开展探查操作。结束后,在右侧操作孔位置,使用超声刀针对乙状结肠系膜实施分离操作,直到患者肠系膜动脉根部位置停止,合理开展结扎止血操作,并对系膜实施游离操作。在明确了患者的肿瘤位置后,在肿瘤下方4~8 cm、肿瘤上方8~12 cm 位置,切断患者的肠管,将离体的病理组织送检。除此之外,针对手术切口逐层开展缝合操作。

1.2.2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在患者下腹部正中位置行手术切口。对患者的皮下脂肪、肌肉组织、皮肤及筋膜等逐层分离,结合患者的肠系膜下动脉开展结扎操作。使用电刀针对患者全系膜行游离切除操作,使患者的直肠得到充分暴露。在患者肿瘤上方8~12 cm、肿瘤下方4~8 cm 位置,实施切除与吻合操作。将离体的组织送检,开展病理检查,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局部复发或转移),术后并发症主要包含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粘连性肠梗阻、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③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疗效判定标准:结合1992 国内第7 次开展的肛肠学术性会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实施直肠造影检查,患者趋于正常;有效:患者的症状改善或体征改善,直肠造影诊断可见直肠前突出部分有深度变化或者是浅化变化;无效: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无任何变化,实施直肠造影检查未见变化,或病情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局部复发或转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对比[n,n(%)]

2.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12 例、有效15 例、无效3 例;对照组中,显效8 例、有效12 例、无效10 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直肠癌属于大肠癌的一种,是发生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属于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1]。从近几年的临床数据可以看出,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直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便血、下腹疼痛、里急后重等表现,由于部分临床症状较轻,容易忽视,导致病情隐匿发展,最终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此类恶性肿瘤疾病而言,临床上一直推崇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目前临床上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最为常见,其标准化的治疗方式为术前同步放化疗,之后进行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2],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便于肿瘤切除,降低复发率,甚至还有可能完全消除病灶。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改善,目前国内放疗方式以调强放疗为主,通过给予局部更高的照射剂量,来达到更高的缓解率,从而提高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3]。有学者指出,在调强放疗中,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技术相比常规调强放疗技术更有效,从而促进患者病情进一步得到改善[4],为了证实这一临床结论,本文进行如下探索。

当前我国处于老龄化时代,直肠癌发病率不断递增,现阶段主要选择的是传统手术方案,腹腔镜类手术方案研究数据较少。通过此次研究可以看出,腹腔镜手术方案可以满足操作者的需求,不管是肿瘤的基本情况、淋巴结的清除数,或者是其他方面,均是以TME 原则、肿瘤根治原则为主。因而可以认定,腹腔镜手术方案的实施,就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局部癌细胞转移等与传统组相比无差异,并且还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保护盆腔的自主神经丛,有效减少手术操作下盲目止血引发的后续问题,减少手术对神经的损伤,避免术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5]。

虽说当前就直肠癌疾病治疗,多选择的是外科手术、经腹部手术或者是会阴联合切除术等,这些手术的治愈率均比较高,但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也不可忽视。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借助腹腔镜开展操作,在手术阶段可为主治医师提供宽阔的术野,且对操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可减少患者的出血量。腹腔镜操作仅需要借助持物钳精确夹住病灶开展操作就可完成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可将暴露的范围缩小,对机体的创伤也更小,能够将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

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开展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等,开腹后只需要将肿瘤切除或吻合即可,切口长度相比传统开腹要短很多。在各类因素的作用下,可将腹腔镜术患者的损伤降低,进而使得实施这类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效缩短。本研究中,观察组选择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腹腔镜术可切实降低对患者机体的损害,促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与精神产生的损伤,因此疗效更好。腹腔镜术的切口较小,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也比较小,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对比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复发或转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这类手术方案的实施,可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术中出血量较少,对患者机体的入侵也比较小,能够将术后感染降低,加快患者机体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而言,应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展开治疗的效果较好,具有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因此建议临床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直肠直肠癌切口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治疗Ⅳ度三踝骨折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