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宏娟 杨来娇
肝脓肿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是病原体进入肝脏后因炎症反应在肝脏内形成脓肿,以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1]。患者发病后,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同时伴有消化道反应,例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腹胀。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诱发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威胁生命安全。任贺等[2]的研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患细菌性肝脓肿后的死亡率更高。在治疗方面,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超声介入手术的应用更加普遍,成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以超声引导下经皮导管引流术为例,不仅能彻底清除脓肿,而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患者更易接受[3]。本研究选取30 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 例。对照组男9 例,女6 例;年龄最小38 岁,最大72 岁,平均年龄(53.84±12.60)岁;病程3~25 d,平均病程(13.68±4.75)d;肝脓肿直径4~12 cm,平均肝脓肿直径(7.14±2.08)cm。试验组男8 例,女7 例;年龄最小39 岁,最大71 岁,平均年龄(52.46±13.15)岁;病程4~27 d,平均病程(14.55±5.08)d;肝脓肿直径3~13 cm,平均肝脓肿直径(6.98±2.17)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4]: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经超声、CT、肝穿刺检查等确诊。纳入标准:满足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真实完整,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对本研究有正确认知,并在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5]:有明确精神疾病患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其他肝胆疾病患者,如胆石症、急性胆囊炎、阿米巴性肝脓肿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术前输液和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维持酸碱平衡,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脓肿具体部位,确定合适的入路和手术方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先在右肋缘下方斜向切口,逐层进入腹腔,探查肝脏的形态变化,寻找脓肿部位;然后切口排脓,分离脓腔内的间隔组织,彻底吸除脓液,并获取脓液标本送检,进行细菌培养;最后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留置引流管。术毕清点器械物品,无误后常规关闭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3 d。术后加强护理,接受保肝治疗,给予肠内营养,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1.2.2 试验组患者行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仪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LOGIQ E9,由美国GE 公司),探头频率为2~5 MHz。术前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补液支持,控制感染。经超声检查确定脓肿部位和大小,如果脓肿面积小,经皮穿刺抽吸。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先调整探头位置,确保声像图和穿刺引导线是吻合的,穿刺针经皮进入脓腔,彻底抽吸脓液,并注入2%甲硝唑+庆大霉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完成后拔出套管。如果脓肿面积大,经皮穿刺留置引流管,在穿刺点部位切开5 mm 左右切口,将导丝和引流管缓慢置入脓腔内,彻底抽吸脓液,获取脓液标本送检进行细菌培养,超声影像可见双边回声,说明置管位置准确。然后使用抗生素溶液进行冲洗,引流管和引流袋相连接,术后卧床引流,每日使用2%甲硝唑溶液冲洗,超声复查脓腔消失即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肝脓肿病灶消失,患者高热、疼痛、消化道反应等症状均消失,且持续时间至少1 个月;好转:肝脓肿病灶减小>2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至少1 个月;无效:肝脓肿病灶减小≤25%或进一步扩大,患者临床症状依然存在[6]。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②手术恢复时间包括退热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③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胆漏、腹膜炎、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时间比较 两组退热时间、白细胞复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患者出现全身性细菌感染,尤其是腹腔感染时细菌可能入侵肝脏,如果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弱,就容易发生肝脓肿[7]。流行病学显示,细菌性肝脓肿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有学者研究称,患有胆结石、糖尿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发病率更高[8]。治疗时,保守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的原则,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要采取手术方案。
传统开腹手术效果虽然好,但手术操作带来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得益于微创技术的发展和超声设备的更新,超声介入手术的应用更加普遍。冯伟等[9]研究中,选取45 例特殊部位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为对象,观察组实施穿刺引流术,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时间短、出血少,对照组引流拔管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白蛋白使用量减少,说明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一定优势。许世豪[10]的研究中,选取170 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为对象,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连续灌注的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本次研究中,选取30 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对比了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和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这两种方案均为有效手段,有少许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年龄、脓肿较大、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试验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的效果优于开腹脓肿切开引流术。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优势如下[11,12]:①术前仔细观察病灶部位和特点,能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防止术中损伤周围的血管和器官组织;②手术切口小,可减少出血量和脏器暴露面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③患者痛苦小,更容易接受手术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④在超声引导下可同时完成引流、冲洗、注药等多种操作,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介入置管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能加快手术恢复速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推荐优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