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

2021-08-23 10:15李健民张卫平杜大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肝细胞乙型肝炎发作

李健民 张卫平 梁 栋 杜大平

1.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肝病科,安徽亳州 2368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合肥 230000;3.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感染科,安徽亳州 236800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是指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的情况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至正常值上限10 倍以上,多由于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病毒大量复制所致。尽管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病情不能有效控制,可出现肝衰竭、死亡等严重后果[1]。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抗炎、保肝、免疫调节等常规治疗处理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是病毒蛰伏肝脏,初为湿热熏蒸肝胆,病程日久正气耗伤,使气滞血瘀,正气与外邪搏结于肝胆而发病,治则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法[3]。益气养血化瘀汤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经验方,已有的临床研究多集中于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4],但对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鲜见相关报道。本研究观察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更新版)》[5]中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③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气滞血瘀的标准: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胸胁疼痛、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舌淡、脉细;④患者知情同意,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细胞癌、药物性肝病、肝硬化、肝衰竭等肝脏疾病;②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③具有精神病史、癫痫史、酗酒史或药物成瘾史;④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过敏体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抗病毒,静脉注射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B6等保肝,静脉注射胸腺肽调节免疫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益气养血化瘀汤基本方: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15 g、赤芍15 g、丹参30 g、茵陈30 g、栀子10 g。肝郁不舒者,加木香、柴胡;湿热较甚者,加黄连、黄芩;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上药每日1 剂,加水煎煮2 次,合并煎液2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两组患者均于治疗8 周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8 周后检测肝功能及炎症指标,于晨起空腹时抽取患者静脉血,离心取血清,离心参数:4℃、3500 r/min、r=8 cm、10 min,所得血清分为2 份。一份采用雅培C160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一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γ 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检测仪器:MR Ⅲ型酶标仪(美国Hyperion 公司),IFN-γ 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货号:H025),TNF-α 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货号:H052)。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价,显效: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ALT、TBil 水平降至正常,且中医证候积分下降≥50%;有效: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改善,ALT、TBil 水平接近正常,且中医证候积分下降25%~<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 和TBil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ALT、TBil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ALT、TBil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 和TBil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 和TBil 水平比较()

注: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FN-γ 和TNF-α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IFN-γ、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IFN-γ、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FN-γ 和TNF-α 水平比较(p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FN-γ 和TNF-α 水平比较(pg/ml,)

注:IFN-γ:γ 干扰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通常包括自发性急性发作、停用抗病毒药物不当、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等[7]。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通常发生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清除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复制,受感染的肝细胞在T 淋巴细胞、非特异性杀伤细胞作用下被破坏,引起血清ALT、TBil 水平升高,患者出现急性肝炎表现[8]。目前西医临床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可进展至肝衰竭,甚至引起患者死亡[9-12]。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属于中医学理论中“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多为湿热之邪蕴结肝络导致的气滞血瘀[13]。《金匮要略》认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14]。本研究自拟的益气养血化瘀汤方的君药为黄芪、党参,二药配伍可增强益气养阴、扶助正气之功效。当归活血化瘀、养血和营;赤芍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丹参活血祛瘀、软肝散结,三药共为臣药。佐以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肝郁不舒者,加木香、柴胡以疏肝解郁;湿热较甚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除湿;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以温阳化饮。诸药合用,发挥益气养血、活血祛瘀之功效[15-16]。

本研究发现,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效果较好,有助于肝功能指标ALT、TBil的改善。这是由于益气养血化瘀汤方中的黄芪、党参所含的多糖类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抗病毒能力[17]。当归所含的川芎嗪、阿魏酸等成分可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改善肝细胞代谢[18];赤芍所含的芍药苷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保护肝细胞[19];丹参所含的丹参酮可改善血流变,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20];茵陈、栀子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21-22]。

肝细胞炎症损伤是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重要的病理改变[23]。TNF-α 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前炎症因子,T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肝细胞、成纤维细胞也可产生,可介导免疫炎症反应而引起组织炎症损伤[24-25]。IFN-γ 是由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炎症介质,通过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活性,可干扰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复制,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增强时内源性IFN-γ分泌增加[26-28]。本研究结果提示,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可更好地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和肝细胞的免疫炎症损伤。这与益气养血化瘀汤方中的黄芪、党参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茵陈、栀子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等药理作用有关。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西药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通过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自拟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并通过检测血清IFN-γ、TNF-α 水平初步提示益气养血化瘀汤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而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益气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的效果较好,可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肝功能,减轻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进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猜你喜欢
肝细胞乙型肝炎发作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43例
SIAh2与Sprouty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