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江华,尹 清,黎国勇,唐德彬(通讯作者)
(垫江县中医院骨一科 重庆 408300)
骨折主要指交通事故、跌倒等因素所致骨结构部分或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受限、局部组织变形等症状,移动状态下可产生骨擦音[1]。肿胀为骨折后多发并发症,诱发肿胀的原因为骨折后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升高,大量小血管破裂,进而诱发血管内部液体持续向外部渗透,最终形成肢体肿胀,部分患者合并疼痛及反射性肌肉组织痉挛[2]。骨折后肢体肿胀可影响骨骼及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为此需采取合理的治疗干预方案。临床治疗骨质后肢体肿胀多采用抬高患肢、止痛药物等干预措施,此类方案起效缓慢,缓解肿胀效果不佳[3]。传统中医理论对骨折后肢体肿胀研究内容较为完善,利用中药汤剂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汇总并评估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础性资料,研究并分析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80 例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全部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及症状分析均确诊为骨折后肢体肿胀,无药物禁忌,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总结评估两组各项基础性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2 ~68 岁,平均年龄(45.53±2.76)岁,其中胫腓骨骨折15 例、股骨骨折14 例、尺桡骨骨折11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4 ~69 岁,平均年龄(45.64±2.83)岁,其中胫腓骨骨折13 例、股骨骨折13 例、尺桡骨骨折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性治疗,治疗期间严格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流通,并采用按摩及康复训练等方式加速肢体消肿,如患者合并严重疼痛,采用止痛药物治疗,共治疗3 个月。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参芪知甘汤治疗。药物基础组方为:熟地黄8 g、茯苓10 g、人参10 g、炒酸枣仁8 g、柏子仁10 g、远志10 g、黄芪12 g、白术10 g、川芎10 g、白芍12 g、知母8 g、当归8 g。依据患者肿胀情况随证加减,如患者为上肢肿胀,加入羌活、桂枝。如患者为下肢肿胀,加入牛膝、独活。上述药物组方每日需服用1 剂,水煎后取汁300 mL,每日早晚各服用150 mL,共用药3 个月。
统计两组治疗后止痛时间、消肿时间。
评估患肢肿胀程度,Ⅰ度为轻度肿胀,与正常皮肤相比,皮肤组织纹路尚存,肿胀中心与健侧对比高度低于0.5 cm。Ⅱ度为中度肿胀,与正常皮肤相比,皮肤组织纹路消失,无水泡,肿胀中心与检测对比高度为0.5 ~1 cm。Ⅲ度为重度肿胀,皮肤组织紧硬,产生水泡,肿胀中心与健侧对比高度超1 cm。
评估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标准为疼痛、肿胀消失,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低于0.3 cm。有效标准为疼痛、肿胀等症状减轻,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为0.3 ~0.9 cm,其他评估结果为无效。
统计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治疗后止痛时间、消肿时间、肿胀程度,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止痛时间、消肿时间、肿胀程度比较
依据本研究有效率评估标准,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反射性肌痉挛、静脉炎及疼痛等,两组各3 例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折患者术后多合并肢体肿胀及疼痛等症状,诱发肿胀的原因与骨折创伤后机体保护性反应相关,患者机体可释放大量炎性因子,此类因子可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导致肌肉组织痉挛,引发淋巴管与静脉回流障碍,管壁异常扩张,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间隙内进入大量液体,进而诱发组织水肿及疼痛。骨折术后肿胀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机体营养物质供给及血液循环受阻,影响骨折创伤愈合修复,使术后恢复时间显著延长[4]。
西医临床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多采用抬高患肢、按摩、止痛等综合治疗方案,此类治疗方案可短期改善肿胀及疼痛等症状,无法清除诱发肿胀的病因,其临床疗效有待提高。传统中医理论中,骨折可导致人体经络损伤,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诱发肿胀[5]。骨折后肿胀属于水肿及瘀血,人体骨折后气机失调,筋脉受损,经络闭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结久必肿,肿久必热,其发病的核心机理为脏腑及阴阳失调,治疗期间需选取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强健筋骨类中药材,有效调理人体微循环,疏通淤堵的筋脉,以达到化瘀散结的临床疗效。
益气活血化瘀为中医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则,参芪知甘汤为本院自拟中药汤剂,适用于骨折手术所致切口肿胀、疼痛、头晕目眩等合并症,可止痛消肿,滋补脾胃,补气养血,清热泻火,润燥滋阴。组方中黄芪可祛湿消肿,升阳补气,养血生津。当归可止痛调经,活血补血,润肠通便。当归与黄芪共为君药,可强化消肿止痛及补气养血之功效[6]。白芍可止痛养血,柔肝养阴,知母能够泻火清热,润燥滋阴,柏子仁具有安神养血之功效,酸枣仁可安神宁心,养血补肝,联通心肾,消肿止痛,共为组方中臣药。柏子仁与白芍、知母配合可提升黄芪止痛消肿之功效,并可改善骨折术后气血虚弱所致头晕、失眠、烦躁、心悸等临床症状。川芎具有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熟地可滋阴养血,补肾填精,为组方中佐药,二者配伍可提升知母、黄芪功效。白术及人参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茯苓可渗湿利水,甘草可调和药性,4 种药物为组方中使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养血之功效,并可缓解骨折术后恶心呕吐等症状[7]。不同药物组方合用可实现标本兼治之功效,调理气血,止痛消肿,健脾养胃,润燥滋阴,依据患者患者肿胀部位适当加减组方可显著提高治疗针对性。药理学研究认为,参芪知甘汤可改善微循环,降低骨折区域脉冲,消散淤血,并能够清除代谢产物,加速骨折愈合。与常规西医治疗模式相比,参芪知甘汤药效全面,作用持久,可有效缓解肿胀,促进骨折康复,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西医治疗模式。
总结本次研究各项数据资料,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止痛时间、消肿时间、肿胀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一致,可认为参芪知甘汤应用于骨折后肢体肿胀治疗中可缩短消肿止痛时间,缓解肿胀严重程度,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西医治疗。
综上所述,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缓解肿胀程度,且用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各级医疗机构应用。但由于本研究中纳入患者样本量较少,缺乏同类型数据内容的比对性研究与分析,流程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持续研究时间偏短,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的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