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热斯江·衣不拉音,冉安鹏,孙 伟(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食管癌在肿瘤科较为常见,属于消化道肿瘤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死风险,据报道每年有将近30 万人死于食管癌疾病[1]。我国也属于食管癌高发地区,据研究表明,国内男性患者占比数相对较高,患者多为40 岁以上,患者病灶多位于食管结构中段,而后为下段,最后为上段。现阶段,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以切除患者肿瘤病灶,并重建消化道,恢复患者消化能力。但手术治疗时间较长、且为侵入性操作,因此容易使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降低预后质量。术后并发症有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严重腹泻等,对患者肠胃功能造成了重要影响,这其中吻合口瘘较为常见,一般会在患者术后2 ~8 d 内出现,不仅会提高患者围术期间的病死率,还会造成患者远期局部复发,在临床上较受关注。吻合口瘘的引发原因较多,与患者自身营养状况、吻合部位血运异常、吻合口张力较大、肺部及吻合口周围炎症、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欠佳等均有关系。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在围术期除做好围术期治疗的同时还因及时进行检查,了解患者伤口吻合情况,早期发现、早期给予处理[2]。基于此,本文选择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螺旋CT 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后检查的CT 表现及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接受过手术治疗的60 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平扫CT 检查,平扫后再让患者口服造影剂(碘海醇造影剂)进行再次平扫。所有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龄49 ~72 岁,平均年龄(60.71±5.44)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且有完整的病例资料;(2)患者意识清楚,已经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3)所有患者CT 检查接受时间在术后7 ~10 d 内;且所有患者无CT 检查禁忌证。
在手术治疗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治疗,并在术后7 ~10 d 内接受CT 检查,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检查指导,说明需要注意的检查事项。
CT 检查:选择院内螺旋CT 扫描仪进行检查,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颈根部至肝下缘。仪器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为170 mA,螺旋距为1.0,层厚为0.5 mm,扫描矩阵选择512×512。先对患者行常规扫描,然后要求患者口服欧苏(碘海醇造影剂)(国药准字H10970322),对获取的检查数据发送至该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多平面重组等计算机处理。
确诊方法:现阶段尚无吻合口瘘诊断金标准,结合院内多年临床经验制定吻合检查标准,既经CT 检查可见到对比剂从吻合口漏出一直至患者颈部、纵膈、胸腔。
统计患者吻合口瘘与未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并比较出现吻合口瘘患者的吻合口瘘检出的准确率。
数据使用SPSS 20.0 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本次研究中的6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有吻合口瘘患者7(11.66%)例,未吻合口瘘患者53(88.33%)例。对比7 例吻合口瘘患者CT 检查情况,发现CT 消化道造影技术的气泡征的敏感性为86.40%、等效性为100.00%均要高于传统消化道造影检查技术50.00%、95.80%;食管造影与气泡征在CT 上的总体符合率为88.00%,具有中度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技术检查情况比较[n(%)]
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疾病患者多为男性,致病原因相对较多与患者饮食习惯、消化道疾病史以及化学原因均有关系。患者在患病初期会有吞咽困难症状,一部分患者还会有胸部疼痛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疾病进一步恶化,患者吞咽困难性还会加剧,降低患者身体质量[3]。手术治疗是该疾病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操作的侵入性以及患者的自身身体素质影响,在术后易出现各类并发症症状,影响患者预后。吻合口瘘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死率,经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症状的原因有以下4 项:第一为吻合口张力问题,在手术过程中胃游离不够,手术完成时缝线结扎过紧或过松,都会产生一定的吻合口张力,提高吻合口瘘发生率。第二为吻合口供血不良,在进行手术治疗时游离食管较长,或对食管剥离太多,会直接对食管近断端的供血能力产生影响。而且在进行胃游离时过分牵拉胃壁组织、损伤网膜血管,都会对胃黏膜下层的血管组织产生损伤,形成血肿,影响吻合效率。第三为在手术治疗完成后,未做好营养支持;第四为术后抗感染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提高了患者吻合口周围积液、感染发生率。有研究[4]表明无论采取腔镜治疗还是传统开胸治疗均具有一定概率出现吻合口瘘症状,所以应在手术治疗后进行观察、诊断,了解患者吻合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对院内60 例患者进行术后吻合瘘口防治检查,在术后7 日指导所有患者接受检查,发现有吻合口瘘患者7(11.66)例,未吻合口瘘患者53(88.33%)例。比较7 例吻合口瘘患者的CT 检查情况,发现CT 消化道造影检出率、CT 气泡征的敏感性和等效性均要高于传统消化道造影检查技术;其总体检查符合率为88.00%,具有中度相关性,临床利用价值更高。CT技术是一种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检查技术,具有一定的时间优势,可及时筛查、检验出一些术后并发症,创造临床经济效益;而且其在检查中对患者配合能力要求较低,对一些耐受度低的患者也较适用。经笔者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与传统消化道造影检查相比,采用螺旋CT 造影具有以下三方面检查优势。第一为检查准确度优势,消化道系统大部分器官都为空腔脏器,在正常生理状态会出现有规律的舒张、收缩变化,这些活动均会对临床检查产生干扰。在常规造影基础上加用螺旋CT 技术,可有效避免墙内气体干扰,减少伪影影响,帮助医师了解吻合口及其四周组织情况,提高检查准确度,降低漏诊率。第二为检查灵敏度优势,就近三年的研究资料表明吻合口瘘是造成食管癌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达50%,因此做好术后影像学观察,了解患者吻合口情况,对提高治疗效率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表明螺旋CT 检查气泡征的敏感性、等效性均要明显高于超常规检查,更有利于医师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判断患者吻合口周围的气泡情况。这是因为在用螺旋CT 进行检查时,其可多角度采集图像,并将资料传递至工作站进行计算机处理,再次提高检查分辨率,帮助医师更好的观察上颈部和纵隔间隙、吻合口周围的气泡数,并再次借助工作特性曲线,计算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提前做好预防、治疗工作。第三为时间优势,直接采用螺旋CT 造影检查进行术后并发症筛查,也有助于医师,提前做好治疗准备,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5]。但该技术也具有一些检查不足,首先是操作方面,CT 消化道造影检查对检查人员操作能力依赖较强。现阶段临床上对于造影剂选择和用量、吻合口瘘诊断标准判断方面认存有争议,因此容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剂量使用过大、检查时间过长等问题,增加患者不适感,影响检查结果。第二是技术方面跟常规消化道造影相比,其不能提供关于食管癌切除术后吞咽和术后食管功能的基本信息,也会对医生判断产生影响,在实际临床中医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将两种方案联合起来使用,以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时,采用螺旋CT 技术,相比上消化道造影,取得的影像信息更多,患者检查过程更快。更易为医师提供可靠参考信息,提高病症检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