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松新 何青石 江文 刘新芳 邓武 高美萍 李斌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辖区市,是世界长寿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芳林马蹄是贺州的传统名牌产品,也是当地主要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贺州自清代就已经有种植马蹄的习惯,因马蹄最初种植于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村,且当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及认可,因此人们习惯称其为芳林马蹄。芳林马蹄于2013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芳林马蹄起源于平桂区沙田镇,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平桂区鹅塘镇、沙田镇、黄田镇、羊头镇、公会镇,八步区桂岭、莲塘、贺街、大宁等乡镇,钟山县的公安镇、红花乡、两安镇和凤翔镇,昭平县的凤凰、樟木林、巩桥、黄姚等乡镇,基本上形成了以贺州城区周边乡镇鹅塘、沙田、莲塘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的种植区域带。马蹄产业已成为贺州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10万亩(6 667 hm2),年产量30万t左右。
贺州市有广西嘉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钟山县洲星食品有限公司等马蹄加工企业,其中广西嘉宝食品有限公司是贺州最大的马蹄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中国十大罐头品牌企业,其生产的“嘉宝”牌马蹄产品为中国驰名商标,主导产品马蹄系列罐头和速冻马蹄片,主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为主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马蹄罐头年产量和出口量连续10 a以上居全国前列,占居世界市场份额,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龙头地位[1]。马蹄生产已经成为贺州市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因此贺州马蹄种植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可以促使当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芳林马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包括:平桂管理区的黄田镇、沙田镇、羊头镇、鹅塘镇、公会镇、望高镇、西湾街道、水口镇、大平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112°03′,北纬23°39′~25°09′。
①气候条件 芳林马蹄种植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旱涝交替、夏热冬冷、无霜期长。夏半年盛行偏南风,高温、高湿、闷热多雨;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呈低温冷害、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30 a平均)19.2~19.9℃,年均日照时数1 439.4~1 588.7 h,年均降水量1 558.1~2 012.1 mm[2]。
②土壤条件 芳林马蹄种植区地处桂东南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四周向中部倾斜,以溶蚀侵蚀残丘、洼地地貌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有砂土、红壤土、壤土等。种植区域土壤耕种历史悠久,土层深厚,宜耕期长,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质地及酸碱度适中,土壤条件非常有利于芳林马蹄的生长。
③水源条件 贺州市境内河网发达,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支流繁多,覆盖芳林马蹄种植区域,水资源较丰富,水利沟、渠遍布各村,排灌便利。
芳林马蹄栽培历史悠久,自清代开始在贺州种植。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的《贺县志》物产篇有“薺”的记载,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的《贺县志》农产农业篇有“马蹄”记载,1988年版的《今日贺县》特产篇记载“芳林马蹄,皮薄深红,清甜无渣,汁多肉嫩,松脆爽口,畅销国内外”。芳林马蹄采收期在冬季,临近春节时成为贺州市民的年货产品之一,现贺州城区的沿江路、光明大道与八达路交汇处等地是芳林马蹄等农产品的销售集散地。
芳林马蹄一般与水稻轮作,早造水稻收割后,于7月中下旬定植大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有些种植户在马蹄种植前茬闲置或栽培其他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把马蹄定植大田时间提早在6月底,以提高马蹄产量与大果率。
芳林马蹄种植田块要求排灌方便,土壤耕层深厚,结构适宜,理化性状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力强,阳光充足,pH值6~7的砂壤土或壤土。对于多年连作的田块,可在种植前深翻晒田,每667 m2用生石灰50~100 kg对土壤消毒。马蹄种植田块要精细整地,翻耕耙平,施足基肥,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 000~1 500 kg。
①种苗选择 选择马蹄球茎较大(单个球茎质量20 g以上)、球茎饱满、外形扁圆端正底平、顶侧芽完整、无伤口或病虫害的球茎作种。随着市场对马蹄产量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芳林马蹄种植区域大部分使用马蹄组培苗作为种苗,其中以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桂蹄3号为主。
②种苗培育 a.球茎育苗。可采用旱地育苗法与水田育苗法,一般采用旱地育苗法。技术要点如下:选择土层肥厚的旱地,整成厢宽100~150 cm的苗床,厢沟深20 cm、宽30~40 cm。4月上中旬,用种子消毒剂浸种24 h,取出沥干。种脐芽朝上,间隔5~8 cm排于苗床后覆盖细土,以盖过顶芽为宜。定期喷水保湿,5月中下旬,苗高约30 cm时即可从育秧苗床拔取秧苗移栽于水田进行二次育秧扩苗,株行距60 cm×80 cm,每15 d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尿素5 kg、复合肥10 kg,水深保持3~5 cm。
b.组培苗育苗。马蹄组培苗育苗采用两段育苗法,第一段培育壮秧,第二段组培苗扩繁[3]。技术要点如下:育苗时间安排在每年的4月20日左右,种植前20 d犁田翻晒,667 m2撒施生石灰50 kg消毒,再灌水沤田。种植前1 d,把田块耙匀整平,起畦,每畦床面宽100~120 cm,沟宽30~40 cm,要求畦面无积水,行沟能储水。把洗净消毒后的马蹄组培苗按株行距10 cm×8 cm丛插在苗床上,浅插种稳即可。移栽后及时搭建小拱棚并盖薄膜,床面保持湿润,但不积水,行沟有水。移栽后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盖遮阳网,若阴雨天则不用盖,以免组培苗光线不足。移栽3~4 d后即可拆除遮阳网,根据天气情况打开薄膜,若光照较强,则要打开畦面一头或两头,以免棚内温度过高烧苗,阴雨天则不用开。当组培苗返青且日温回升至15℃以上时,则可拆除薄膜。拆除薄膜后,除草及喷药防病,并施少量复合肥以培育壮秧。拆除薄膜后及时盖上30目防虫网,将防虫网四周插入泥中,以防昆虫进入棚内产卵。
组培苗第一阶段繁育时间为25~30 d,在5月中下旬,当株高25 cm以上时,即可进行第二阶段的组培苗扩繁。移栽前10 d不施肥,移栽前喷1次防虫防病药。移栽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带泥移栽健壮植株,剔除变异和弱小植株,移栽株行距为60 cm×70 cm。移栽10 d返青后,可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15 kg,7~10 d施1次,同时防治病虫害。第二阶段组培苗扩繁时间约50 d,当每株植株繁育15~20株苗时,即可进行大田种植。
芳林马蹄一般在7月中下旬移栽,条件允许的地方可提前至6月底移栽。定植株行距一般为60 cm×50 cm或50 cm×50 cm。定植前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 000~1 500 kg+复合肥50 kg作基肥。移栽前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根消毒30 min。马蹄组培苗移栽时要注意剔除匍匐茎较细、节间较长的变异株。
①水分管理 马蹄苗定植大田后保持水层3~5 cm以促分蘖,之后水层保持在5~10 cm,遵循浅水喷药、深水施肥原则。封行后以干湿交替为原则,晾田2~3 d,回水3~5 d后才能施肥,球茎膨大期保持水层10~12 cm,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②肥料管理 定植后7~10 d施返青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复合肥10 kg;20~50 d促分蘖,每667 m2施复合肥15~20 kg,每10 d施1次。9月底至11月上旬,进入球茎膨大期,每667 m2施复合肥20 kg+钾肥15 kg,每10 d施1次。
③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结合”的防治理念,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虫害主要为马蹄白禾螟,可用5%氟虫腈悬浮剂800倍液、8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l 000倍液防治。病害主要为秆枯病、白粉病、枯萎病,秆枯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丙环唑微乳剂1 0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枯萎病可用45%咪鲜胺水乳剂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当马蹄地上茎秆枯死后,地下球茎逐渐成熟,采收前15 d左右将田间积水排出。芳林马蹄的采收期较长,可从11月下旬采收至翌年3月。马蹄可留地贮存,也可根据市场价格分期采收。
芳林马蹄球茎扁圆形,顶芽粗壮稍尖,脐平或凸,皮红褐色,表皮光滑,有光泽,有圆环节5~6个,单球质量20~42 g,横径3.9~4.8 cm,球茎高2.5~3.1 cm,肉白色,质地细嫩,味甜多汁,鲜食渣少,可食率80%,较耐贮藏。
芳林马蹄营养丰富,主要含量指标值:可溶性固形物≥11.0%、淀粉≥5.0%、总糖≥8.2 g/100 g。
产品安全指标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质检总局2002年第12号令)和《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NY 5238-2005)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