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2021-08-21 07:36魏艳伶冯占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概论汉语育人

魏艳伶,冯占锋

(唐山学院 外语系,河北唐山 063000)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就已经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明确了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并实施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了文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 “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该专业学生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继承者,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者,那么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文化概论》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则不言而喻。

1 《中国文化概论》实施课程思政的作用和意义

《纲要》强调了课程思政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正是一门关于中华文化的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开,教师更容易挖掘其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也更容易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和任务。所以该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能够让学生深刻感知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邃影响,促进学生更加明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中国文化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该专业的学生熟悉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较好地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并且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学生将要传播中华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本门课程所教授的中国的历史、地理、姓氏、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各类艺术、风俗习惯等。在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时,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各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外国人需要了解、想要了解的文化。

第二,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及当前的国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也受到空前重视,世界各国人民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更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由此可见,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授,更是思想的洗礼。

第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已经超过1 亿人,国际汉语教师直接面对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在汉语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授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确的信息。汉语教师应注意中国故事的讲述形式和讲述方法,应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和人民形象,侧重反映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民情,有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时刻注意自己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没有固定模式,需要专业教师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文化概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实施课程思政。

第一,优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根据所选的教材(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 版)和学校培养方案所设课时的情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简论、地理概况、历史纵横、学术思想及宗教信仰、古代制度、古代成就、风俗习惯、当代文化、中外文化交流9 个章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挖掘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各个章节所蕴含的思政映射元素。例如,第一章简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问题,来增强学生对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又如第七章风俗习惯,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制作PPT 或视频,并在课堂上跟大家一起分享不同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来引导学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脉”,在日后的中国传统佳节中能过得更加“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该文对程裕祯第4 版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及预期成效进行了探索,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表

第二,教学方法多元化,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为了让课程思政成效更加明显,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在教授《中国文化概论》时除了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法、线上线下混合法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可以把任务分给4~6 人的小组,小组再把任务细分给每一个组员,每个组员按照自己分到的具体任务在网上搜索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真正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就是合作探究法,这一方法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另外,由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繁多,但因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除了课堂教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找一些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慕课、纪录片、讲座等内容,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生动起来,达到入脑入心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供学生学习、教师答疑、师生线上互动、生生线上互动等,这样就通过线上线下的教育形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

第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建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指导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整。当前《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的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作业等表现为辅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对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作用明显,但是不利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考察。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建构适合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引导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过程性评价中可以包括对学生的出勤、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行为的评价,通过这两项行为性评价可以督促学生通过高出勤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等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进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课堂行为的“思政”。

过程性评价还可以包括融入课程思政的主题作业、PPT 制作与发表、读书报告等形式,既能突破传统知识性作业的枯燥,又能检测学生课堂思政的学习效果。王丹(2020)认为可以“增加体现‘工匠精神’—不断修改完善作品、体现‘创新意识’—作品新颖、体现‘团结协作精神’—合作完成作品、体现‘刻苦钻研精神’—了解背景、调研数据翔实等评价指标”。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结组完成一个关于大学生过不同传统节日行为调研的作业,将调研结果制作成PPT 进行课堂汇报,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每组学生需要完成制作合理的调研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并分析调研结果、寻找原因等一系列操作。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精神等都会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调动并利用多部门、多层面的资源,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朱丽(2020)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相关层面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国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课堂思政效果有限,需要调动并利用多部门、多层面的资源,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

首先,需要学生从课堂教学走向课外实践,知行合一,实现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达到“三全育人”的目标。大多数高校都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社团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其中,达到“以活动促学”“以赛促学”的目的。

其次,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多渠道多角度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现实社会,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例如,该校曾有学生暑期实践寻访“中国老红军”,通过对老红军的访谈,深刻感知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好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这种近距离接触对学生内心的触动,是课堂思政难以企及的。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学思践悟,引导学生将爱国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真正目的。

此外,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打破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的现状。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协调,共同为课程思政的实施献计献策,以达到最好效果。

3 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战略,课程思政的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文化概论》实施课程思政,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课程启智、思政铸魂”的目的。今后,我们将寻找更多适合的、行之有效的路径针对《中国文化概论》实施课程思政,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猜你喜欢
概论汉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汉语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