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环池分级结合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8-21 07:28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6期
关键词:开颅宽度颅脑

刘 杰

(湖北省大冶市人民医院,湖北 大冶 435100)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其颅内压是治疗的难点,同时也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穿刺腰椎测压、头颅CT检查、有创颅内压监测等方式监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1]。其中有创颅内压监测和头颅CT检查在颅内压的监测中较为常用。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是现阶段临床上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金标准”,但创伤性较大,故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难以将其作为监测颅内压的常规手段[2]。采用头颅CT检查监测颅内压具有无创、操作简单、费用低、安全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3]。在采用头颅CT检查监测颅内压时,基于CT特征提出的环池分型比较繁琐。近年来我院常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的2D线段测量工具,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环池宽度进行测量,以获得环池分级,并采用CT环池分级结合术后颅内压监测的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以评估其病情及预后。本文主要是探讨CT环池分级结合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31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指征;术前进行CT检查发现脑血肿或脑出血伴脑挫裂伤;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orating,GCS)的评分为3~8分;患者家属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脑脊液漏;有心肺复苏史或开颅手术史;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超过24 h;合并有脑血管疾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9.8±12.5)岁;其中,因从高处坠落、发生车祸、摔倒致伤的患者分别有5例、20例、6例。本研究的开展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要求,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31例患者均进行开颅手术,术前及术后对其实施CT环池分级,术中及术后对其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后24周,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其预后。对患者进行CT环池分级的方法是: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其进行检查,将层厚与层距均设为5 mm。利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的2D线段测量工具,对患者脑环池的宽度(单位为mm)进行测量。术前主要记录患者颅内病灶侧环池的最大宽度,术后主要记录其颅内减压一侧环池的最大宽度。由1名影像学医师、1名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对患者进行检测。若检测结果出现差异,需另外安排2名医师进行二次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环池分级,环池彻底闭塞为Ⅰ级,环池的宽度为0.1~1 mm为Ⅱ级,环池的宽度为1.1~2 mm为Ⅲ级,环池的宽度>2 mm为Ⅳ级。对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是: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全身麻醉,在开颅部位的对侧额角进行穿刺钻孔,将颅内压检测探头置入颅内4~5 cm,测定初始颅内压。经手术切口的皮下通道将导线引出并妥善固定。将导线与监护仪相连,实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颅内压。术后6 h内对患者进行CT复查,在进行CT复查前的1 h内,每隔10 min记录一次其颅内压。GOS的分值为1~5分。1分:患者死亡。2分:患者呈植物生存状态。3分:患者意识清醒,但存在重度残疾,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4分:患者存在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5分:患者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GOS评分为1~3分表示患者预后欠佳,评分为4~5分表示其预后良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31例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CT环池分级的情况及其GOS评分。观察并比较31例患者中预后不同的患者术后72 h的颅内压。分析其术后6 h的CT环池分级与颅内压的相关性及围手术期的CT环池分级、颅内压与GOS评分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比较采用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31例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情况及其GOS评分

术后对31例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时间为5~12 d,平均监测时间为(8.1±1.5)d。术后这些患者均未出现颅内感染、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2~24 h内其颅内压稳定,术后2~4 d内其颅内压达到高峰。术后24周,这些患者中GOS评分为1~3分(预后欠佳)的患者有12例(占38.71%),GOS评分为4~5分(预后良好)的患者有19例(占61.29%)。

2.2 对31例患者进行CT环池分级及颅内压监测的结果

术前对31例患者进行CT环池分级的结果显示,其中CT环池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分别有13例、11例、6例、1例。术后6 h,对31例患者进行CT环池分级的结果显示,其中CT环池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分别有6例、9例、13例、3例,其对应的颅内压分别为(37.8±6.8)mmHg、(22.5±2.9)mmHg、(17.6±6.3)mmHg、(12.4±6.1)mmHg。详见表1。

表1 对31例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及CT环池分级的结果

2.3 31例患者术后的CT环池分级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经Spearman分析可知,31例患者术后的CT环池分级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889,P<0.05)。

2.4 31例患者中预后不同的患者术后72h的颅内压

在3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的患者术后72 h的颅内压低于预后欠佳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1例患者中预后不同的患者术后72 h的颅内压(mmHg,±s )

表2 31例患者中预后不同的患者术后72 h的颅内压(mmHg,±s )

预后 术后72 h的颅内压预后良好(n=19) 15.5±5.1预后欠佳(n=12) 36.7±11.2 t值 0.372 P值 <0.05

2.5 31例患者围手术期的CT环池分级、颅内压与GOS评分的相关性

经Spearman分析可知,31例患者术前的CT环池分级与GOS评分无关(r=0.271,P>0.05),其术后的CT环池分级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701,P<0.05),其术后72 h的颅内压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867,P<0.05)。

3 讨论

人大脑中的环池包绕中脑,其中包括基底静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是脑脊液、中脑导水管必须经过的循环之路。人颅脑内的容积固定,若发生颅脑损伤可使颅内的血液、脑脊液或脑组织的体积增加,移位至脑半球对侧,最终可压迫环池,造成环池的宽度改变[4]。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检查能够较好地观察到环池受压的程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31例患者术后的CT环池分级与GOS评分呈正相关。这说明,术后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CT环池分级有助于评估其预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理改变以颅内高压为主,同时颅内高压也是威胁其生命安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此病患者进行有效的颅内压监测及开颅减压尤为重要。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开颅减压治疗时,对于术前CT环池分级为Ⅰ级且初始颅内压>40 mmHg的患者,应减慢减压的速度,以防导致其出现继发性颅脑损伤、迟发性脑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连续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可获得其颅内压的实时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5]。有研究指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颅内压监测对于早期脑梗死的预测效果不如CT检查,当进行CT检查发现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其颅内压通常不会明显升高,只有当其发生弥漫性脑血肿时颅内压才会显著升高[6]。术后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与CT环池分级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可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7]。王建群等[8]研究指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对其实施连续颅内压监测能有效地预防其脑疝的发生,对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对其实施CT环池分级结合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其预后。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只反映出以CT环池分级为基础的颅内压评估趋势、颅内压监测探头混合使用(有可能导致颅内压监测结果出现偏移)等,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多层面及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开颅宽度颅脑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