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舯昊
美好的青春年华,奏出了强劲而又动人的乐章。
20世纪70年代初,兰州炼油厂运销处(现兰州石化公司油品储运厂)的159原油卸车栈桥上活跃着一支青年女子团队。31名年轻女工主动请缨,自告奋勇地组成了“铁梅”卸油排(后改名为卸油班)。
“铁梅”卸油班所从事的工作,是将铁路槽车装运进厂的原油接卸到储罐当中。当时,由于工作环境的艰苦和物资的匮乏,原油接卸这项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几乎就是苦、脏、累的代名词,很多男同志望而却步。
“男同志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1970年9月1日,周淑兰、齐萍等20位十六七岁的姑娘,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运销处。一进厂,这些年轻姑娘们全部被安排在卸油岗位,和男同志一样干起全厂最脏最累的工作。
当时,兰炼是连队建制。这些姑娘被编成一个排。由于她们的年龄和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相仿,于是被人冠名为“铁梅”卸油排。周淑兰任排长,齐萍任副排长。
1971年,又有7位刚走出校门的姑娘被分到“铁梅”卸油排,其中有5人来自上海。1972年4月,兰炼取消连队建制,“铁梅”卸油排于是成为“铁梅”卸油班。但是,大家仍习惯沿用“铁梅”卸油排这个称呼。1973年,第三批人进入“铁梅”卸油班,有7位姑娘,其中有几个是征地工。1975年,王春花等12人分到“铁梅”卸油班。她们当中一些人是上山下乡后回城的知识青年,另一些是中学毕业生。她们是最后一批进入“铁梅”卸油班的青年女工。
20世纪70年代初,卸油台被称为兰炼的“西伯利亚”,工作环境差,油污遍地,杂草丛生,野兔和青蛇时常出没。卸油是室外作业,夏季火辣辣的太阳下,槽车温度达五六十摄氏度,卸油胶管被晒得烫手。冬天寒风凛冽,卸油管冻得硬邦邦的,对车接管特别困难。卸油作业是个力气活。男职工对车,一手提卸油管,另一手对接头就行,开关阀门容易得多。对女职工来说,就十分费劲。
艰苦的工作条件,没有吓倒“铁梅”卸油排的姑娘。她们不怕脏,不怕累,战胜了种种困难。卸油时,一只手提不动管子,就用双手把沾满油污的管子抱在怀里对车。一个人对不了车、开不了阀门,几个人一起上。遇到突发情况,她们迎难而上。
1974年五一节前的一天晚上,卸油班姑娘们当班,一辆槽车因阀门损坏引起了原油泄漏。说时迟,那时快,周淑兰、侯春珍、王兰英、周小於、易成美等人抱起卸油管就往上冲。原油喷到她们脸上、身上,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卸油管终于接到槽车的卸油口上,原油顺利地流进了贮罐。姑娘们头上喷得满是黑乎乎的原油,不得不用汽油清洗。姑娘们头发结成了硬块,好几天都散不开,连耳朵两三天都听不清声音。
五四前夕,“铁梅”卸油班接到通知,第二天厂里组织青工到五泉山去游玩。听到这个消息,爱美的小“铁梅”们在心里计划着第二天要如何准备。这时,栈桥上进了一批油罐车,大家马上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上开始卸油。突然,由于瞬时压力升高,一根卸油皮管被巨大的压力崩掉,原油一下子从管口喷涌而出。正在操作的周淑兰、易成美、冯珠珠等没有退缩,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封堵着奔涌而出的油浆。刹那间,原油从头到脚喷散在她们每个人的身上。在大家的努力下,喷吐的“油龙”最终被制服了。她们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黑油人”——全身上下只剩一双闪烁的眼睛,其他全是黑的。
“呀,这可怎么办,明天还要去五泉山呢?”“洗,怎么都要洗干净再去。这才是咱‘铁梅’卸油班的女工!”可原油很“顽强”,在清洗了4个多小时后,还是有部分原油难以彻底清除。最后,大家用汽油才把头发和衣服清洗干净。
第二天去游园时,大家头发十分扎眼。因为用汽油清洗,头发一时很难柔软下去。爱美的“铁梅”们,就将竖直乱炸的头发扎成一根根麻花小辫,成为盛开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梅花”。
1975年夏季的一天,暴雨如注,有6批120多台槽车进厂。“铁梅”卸油班的姑娘们冒雨作业,坚持卸完了所有槽车。卸车后,姑娘们一个个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似的。有些姑娘冻得受不了,找来毛毡裹住身子取暖。1977年冬天的一个夜班,发生了一起槽车泄漏的险情。紧急关头,冯珠珠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封堵卸油口,强大的油流一下子将她击倒。她爬起来,再一次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拼命顶住卸油口。等到伙伴们关好阀门时,黑乎乎的原油已经把她浑身上下浇透了。她除了牙齿是白的外,全身全变成了“黑油人”。后来,大家称她为“黄继光式的卸油工”。
除了卸油外,“铁梅”卸油班的姑娘们在各项工作中积极争先。那个时候三天两头义务劳动,什么“元旦起步”“五一劳动”“国庆献礼”等活动,不管种地、拔草还是别的活儿,男同志能干的,“铁梅”卸油班的姑娘们抢着干。
卸油台的工作既脏又累,可是“铁梅”卸油班的姑娘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工作中她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生活中她们爱唱、爱笑、更爱美。不管工作多累多苦,她们每天下班都要梳洗干净、打扮利索。她们喜欢唱歌。上白班的日子,她们总是早上5点钟左右起床。到食堂吃过饭时,大家一起唱着歌进厂。卸油台有一间小房子,是她们的活动室。工余时间,姑娘们常常坐在这里,一起引吭高歌。她们最爱唱的歌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其他业余活动,比如打靶、赛跑、歌咏比赛等,姑娘们也都踊跃参加。“铁梅”卸油班人人要求上进,先后有6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工作的需要,1980年7月,运销处解散了“铁梅”卸油班,同时为姑娘们重新安排了工作。周淑兰被分配到铁路车间当行政员。她从“铁梅”卸油排成立一直担任排长,直到解散那年才结婚成家。那时她已27岁。除了王春花继续留在卸油岗位外,“铁梅”卸油班的姑娘们先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许多同志当上了标兵,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厂区内外处处留下了“梅花”的芳香。
有几位“铁梅”走出兰炼。其中,易成美被提拔为共青团甘肃省委组织部长。走上不同岗位上的“铁梅”卸油班的成员,在工作中保持了过去敬业、吃苦、泼辣、顽强的作风,赢得了尊重。“铁梅”卸油排从成立到解散,历经10年。10年里,在卸油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铁梅”们为兰炼的发展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奏出了强劲而又动人的青春乐章。2009年9月,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专程采访“铁梅”卸油班。
点 评
爱岗敬业 勇于担当
一群年轻漂亮的女子,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巾帼不让须眉,真实展现了那个年代青年女工们学铁梅、做铁梅的精神风貌。铁梅精神体现的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拼劲,其本质是爱岗敬业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责任和担当。铁梅精神和本质,必将在新时代的中国石油女工身上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