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杰 艾春燕 王玲莉 苟双玉 杨钰立 张宛筑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近年来国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逐年好转[3],但仍有超半数的医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集中于躯体化、抑郁、焦虑等问题[4],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人格特征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5],而性格优势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主要内容[6],性格优势理论指出,良好的性格优势能够有效提升个体幸福感[7],进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8]。生活满意度是测量个体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9],已有研究表明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低于普通大学生,且低生活满意度的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10]。本研究根据已有结论提出模型假设: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在性格优势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以贵阳某医科类院校为研究对象,验证该假设模型在医学生群体中是否成立,探讨医学生性格优势和生活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于2021年3月,对贵阳市某医科类院校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15个班级,共1054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1%。其中男生323人(32.2%),女生679人(67.8%);城市319人(31.8%),农村683人(68.2%);大一240人(24.0%),大二261人(26.0%),大三501人(50.0%)。
1.2.1研究工具 1)性格优势问卷(CVQ-96)[11-14]。该问卷是由我国学者段文杰等在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的基础上修订的简体中文版性格优势问卷,又名中华美德问卷。该问卷有亲和力、生命力、意志力3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1=非常不像我,5=非常像我),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具有较强的性格优势。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2)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15-16]。该量表由Diener等编制,后由我国学者熊承清等翻译成中文版本。量表共包含5个条目,采用Likert 7点计分,该量表为单维量表,主要测量个体对于其所处生活的满意程度,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生活满意度就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3)12项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17-19]。该问卷由Goldberg(1978)等编制,用于评估调查对象在最近4周内总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有12个条目,采用双峰评分法,每题有4个选项(0-0-1-1),其中有6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得分≥4分即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本次调查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1.2.2调查方法 在考虑年级、专业的基础上,在征得辅导员和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匿名自愿参与的调查模式。首先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及保密性,以及问卷选项并无对错之分,以取得他们的配合。同时详细讲解问卷各部分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于不能填写问卷的调查对象,由调查员一对一协助填写。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对回收问卷进行检查、核对,避免空项、漏项,以保证问卷质量。
分别以性别、年级、居住地、留守经历为自变量,以性格优势总分及各维度、生活满意度、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在性格优势得分和生命力、意志力2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医学生生命力维度得分高于农村医学生,但亲和力维度得分低于农村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满意度水平上,城市医学生和没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显著较高;医学生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医学生性格优势和生活满意度、一般心理健康得分比较(分,
本研究1002名受调查的医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检出阳性医学生有211人,占21.1%。一般心理健康问题检出阳性的医学生具有显著低于心理健康医学生的性格优势(t=5.75,P<0.05)和亲和力、生命力、意志力(t=4.38,5.91,5.08,P<0.05),同时心理问题检出阳性的医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心理健康的医学生(t=8.56,P<0.01)。详见表2。
表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和性格优势差异分析(n=1002,分,
医学生的性格优势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17,P<0.05),一般心理健康得分与性格优势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133~-0.282,P<0.05),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格优势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表3 医学生性格优势、生活满意度和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矩阵(n=1002)
由表3可知,医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性格优势以及一般心理健康间两两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性格优势、生活满意度和一般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性格优势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一般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建立模型(见图1)进行路径分析,考察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各拟合指标良好,均在可接受范围内,χ2/df=2.904,RMSEA=0.044,CFI=0.996,GFI=0.995,TLI=0.990,RFI=0.985,AGFI=0.983。
图1 生活满意度在性格优势与一般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根据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20],以性格优势为自变量,一般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9,P<0.001;随后将性格优势作为自变量,一般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17,P<0.001;最后将性格优势和生活满意度同时作为自变量,将一般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格优势对一般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由-0.189变为-0.111。
联合图1和表4结果可知,性格优势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2,性格优势通过生活满意度对一般心理健康产生负向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35×0.24=0.08,总效应值为0.2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表明生活满意度在性格优势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表4 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在性格优势、一般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21]曾指出,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储备军,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本研究中,医学生一般心理健康得分(2.15±2.48)虽处于正常值范围,但得分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表明医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这与史艳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2]。但从问题检出率来看,调查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21.1%)低于以往研究[23],因此可能存在少数心理问题高分个体,需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予以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具有良好性格优势的个体在面对问题时有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态[24-25]。本文结果显示,具有良好性格优势的个体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格优势的性别分析上,男性医学生在性格优势总分以及生命力、意志力2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医学生,这与公众对男女性别的角色认同研究基本一致[26]。但本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和一般心理健康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不同于已有研究的结论[27],可能由于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提升和社会文化中男女性别角色偏见的改善,也可能是调查地区和环境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本文进一步分析表明,医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可能与医学生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一方面医学教育课业任务重;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规培等压力,使医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28]。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适当增加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减少医学生学业压力和负面情绪,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生活满意度在维持医学生心理健康中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较差的性格优势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较差的性格优势还可以通过破坏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而增加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影响个体心理良性发展。生活满意度在医学生性格优势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这为我国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培养医学生良好的性格优势可以直接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在高校内通过一系列活动或减压措施等提升医学生们的生活满意度,进而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性格优势和生活满意度都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今后的医学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们应一方面有效激发培养医学生的性格优势,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医学生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多角度、多维度推动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在增强学校心理援助水平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积极心理学课程和体育运动训练、美育教育等[29-30],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医学生的性格优势,提升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医学生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